中国侠士与西方骑士之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侠士与西方骑士之比较摘要:中国的侠士与西方的骑士在东西方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经各放异彩,他们都有一种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豪侠精神,其行为都是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拯救和关怀。这些共同的气质构成了他们比较的基础。然而,侠士与骑士毕竟隶属于不同的文化,因此二者又存在着很大区别。关键词:侠士;骑士;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24-02中古时期,在欧亚大陆活跃着一群武士,他们武功高强,一诺千金,侠肝义胆,锄强扶弱。他们就是中国的侠士和西方的骑士。在中国历史上,侠士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史记》、《汉书》中的《游侠传》,《魏略》中的《勇侠传》都记载了他们行走江湖,惩奸除恶的身影。骑士则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他们受雇于各地的封建主,战时帮助统治者出征,平时则闲居于庄园城堡。尽管相距甚远,又存在于不同的人文环境中,“生活在地球上的全人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同质的一面。”[1]作为人学的文学,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有某些共同点,即文化同质。西方骑士文学侠士与骑士却呈现出某些文化共相,二者都有一种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豪侠精神,其行为都是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拯救和关怀。这些共同的气质构成了他们比较的基础。然而,侠士与骑士毕竟隶属于不同的文化,因此二者又存在着很大区别。一、社会背景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侠文化。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侠士在古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游侠”、“侠”、“侠客”等。但侠到底是什么呢?关于侠的定义和解释,历代以来,众说纷纭。司马迁热情赞颂中国之侠,写下了不朽篇章《游侠列传》。他认为这种“侠士之义”是不可轻视的,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称颂的。从司马迁的阐述及所描写的人物言行中,我们了解了“侠”的人生观和行为特征,即助人为乐、公平、正直、重友谊、讲信义、不图回报,并且还有不顾及封建法纪和不受世俗约束的“不轨于正义”的行为。他们有着诚实守信的人格、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谦恭礼让的品质。他们以勇力委质为臣,对恩主忠心不二,类似于骑士行臣服礼,发誓效忠宗主。另一个相似地方是当时的忠是双向的,不仅仅要求臣忠于君,而且君也要忠于臣,是一种较平等的契约关系。与西方骑士作为一种封号不同,侠士既不是职业概念也不是法定身份,只是一种对人的称谓。正如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侠只是社会舆论根据某些人的行为特征所赋予他们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相对于中国的侠文化,骑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日耳曼人军事上的骑兵作战方式。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最终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建立起封建制。战乱纷争和社会混乱造就了日耳曼骑士勇猛无畏、忠心为主的作战精神。战功显赫的骑兵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骑士阶层。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各级封臣都必须恪守封建的效忠原则。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位于贵族阶层中的中下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到了中古盛期,战争逐渐减少,封建军队中骑士的传统作用已成过眼云烟,教会颁布法令,禁止比武,许多骑士摒弃尚武斗勇、冲锋陷阵的习惯;培养谦恭礼让,温文尔雅的气质;塑造尊重妇女,追求挚爱的风度。但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骑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为骑士是联结贫民与贵族的纽带。骑士随欧洲封建社会的演化,得以产生、壮大、发展和消亡。封建社会的演进使骑士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变化。同时骑士也对欧洲社会文化生活包括美学观念产生着各种影响,他们使欧洲中世纪社会独具风格,并增添了许多勇武、忠诚、慷慨、侠义、正直和浪漫的色彩。因此,骑士制度被人誉为“中世纪之花”,由此欧洲中世纪形成了骑士文化精神。二、文化精神中国的侠士活跃在小巷间,藏身于草野间。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它有血性,逞义气,是一种使社会活跃化,但却含有自发倾向的文化精神。中国的侠士一般都是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三教九流、各个独立的帮派和个体,侠士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善良百姓的愿望——“除暴安良、替民伸冤”,从而受到广大百姓的尊敬与崇拜,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中国侠士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其淳朴性,不似西方骑士那样认为自己对社会某个抽象的精神、真理信条和行为规范负有什么义务和使命,他们行为冲动,也不是来自于对某个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驾临于他们之上的主君或束博他们身心的群体必须履行的责任。他们重视友情,愿意为朋友赴汤蹈火,他们对社会上的弱者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尤其是在他们亲历了与他们自身利益无关的不平和不义之事,往往仗义相助。这是一种为情谊感所左右的价值观念。骑士精神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别林司基指出的“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但往往自高自大,易走极端和过于拘泥于形式。或许,我们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骑士精神那就是:忠君、护教、行侠。三、生活方式虽然侠士与骑士各自怀抱“忠”与“义”都在行侠,但是二者的生活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侠士的生活是自由随性,飘渺神秘的。他可以有职业,也可以没职业,这一点无关紧要,他们只是一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有时甚至不惜得罪官府。他们行侠仗义,帮助弱者,除暴安良,在寻仇避仇和遭遇通缉而亡命时浪迹天涯。他们不注重钱财,乐于施舍,主张平等,有一种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他们有着平民的思想,是当时小生产者和工商业的利益的维护者。侠士讲究忠、义。士为知己者死谓之忠,虽披肝沥胆在所不辞;一诺千金,肝胆相照谓之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虽九死亦无悔。忠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国人性格中的积淀,也是在封建社会中下层阶级求生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个散落的弱势群体连接起来,来保护弱者利益。骑士的生活则相对固定而程式化。在骑士制度下,“骑士”二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职业,因此骑士被赋予了许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和平时期,他的工作是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城堡的安全;在战争时期,他则需要作为军队的主力随军出征。闲暇之时,比武大会和追求贵妇人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骑士制度中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骑士精神的贵族气质。它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誓约、尊重法规,是一种使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2]在中国武侠文化里,并没有这个禁忌,李逵劫法场一双板斧伤了无数平民百姓。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杀无辜与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国民性”的奢血性有关。四、行为动机在人物的行为特征上,两者都敢于冒险、英勇无畏、勇猛顽强,但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却各不相同。侠士与骑士的行为动机可以分别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义”和“忠”。侠士重义。而这个“义”是具有“正义”与“义气”双重含义的。当侠士遇到不公平或不公正的非正义行为时,他会伸出手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维护社会正义。而另一方面,他又很讲义气,为了义气可以抛弃一切,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为了讲义气,有时甚至明知是错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也要努力为之,因此侠士有时会自己做出一些非正义的事来,正如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侠士做过的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中国的侠士出于侠义精神、个人的血性和良知,以及对社会现实不平的激愤之情,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个人功利性。与侠客不同,骑士精神主要体现在“忠”字上面。他们忠于君主,忠于基督教,忠于爱情。骑士受雇于封建主,是封建统治秩序的卫道士,对于封建统治者自然忠心不二,并引以为荣。而在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欧洲,骑士对于基督教更是虔诚效忠。莱昂·戈捷指出:“骑士制是专业武士的基督教形式,骑士是基督教的战士。”[3]十字军东征就是依靠宗教热情的力骑士的每一件武器都带有象征意义:盾牌象征着他必须保护教会免受恶人侵犯;骑士剑的双刃意义为:一边打击异教徒和上帝的敌人,另一边保护人民和弱者;而全身武装的骑士则象征保护教会的铜墙铁壁。此外,骑士还是典雅爱情的忠实守护者,对情人永远忠诚。骑士追求高贵的夫人,往往只要能成为她的仆人就会感到心满意足。骑士的行为来自于阶级地位、骑士职责和宗教情绪,以及对某个贵妇人的爱情,其抱着建功立业、升官封爵的信念,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五、结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方之侠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神的不同,对现代中西方人的性格特征也不同。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开始慢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了。中国人开始讲究“绅士风度”,而西方人也开始学习中国功夫了解中国武侠文化。在将来的某一天,中西方之侠之精神一定会出现新的内涵。参考文献:[1]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3]刘秋香.近几年国内中世纪骑士研究综述[j].世界历史,2006.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