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导游词【篇一:导游词(曾侯乙墓)】导游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一路辛苦啦!欢迎您来到“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参观游览。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小周,正在为我们开车的,是我们的司机刘师傅,我们刘师傅啊,可是一位三好司机,不仅长相好,脾气好,驾驶技术更是好。希望大家在我和刘师傅的带领下,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事事顺心!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到随州,小周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随州位于咱湖北省的北部,处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连武汉,西连襄樊,南连荆州,北边则接河南的信阳,交通上可以说是四通八达。咱们随州的占地面积,刚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面积的千分之一,对,就是963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是非常的吉利,大家猜猜看是多少?诶,一看这位朋友平常有个爱好就是打麻将,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不错,258,咱们随州的人口是258万。随州的地貌形态,非常丰富,山地、丘陵、平原都有,自古风光秀丽,诗仙李白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赞美她。随州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城市,很多朋友发出疑问了,此话怎讲呢?“有始”就是指咱们的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有终”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这可是咱们随州两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啊!说了半天还没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吧,今天啊,我—1—们就要去创造了奇迹、被称为古代钢琴的编钟的出土地——曾侯乙墓参观游览。刚才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叫曾侯乙墓呢?是不是前面还出土了一个曾侯甲墓啊?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曾是战国早期一个诸侯国的名字,侯是这个诸侯国的爵位也就是国君,乙则是这个国君的名字,这位国君姓姬名乙,所以这个曾国的王侯乙的坟墓就叫做曾侯乙墓啦。这座墓的面积220平方米,结构非常类似于我们现在豪华的三室一厅,那在这座三室一厅中,住着怎样的一位墓主人呢?咱这位曾侯乙啊,可是一位博学的杂家,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1978年出土的65件套大型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是非常重量级的一件国宝了,一起出土的15404件物品中还有大量的乐器,就连唯一的21具陪葬棺中装的也全部都是歌舞乐妓,所以说,咱们曾侯乙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其次,他是一位美食家,古代王侯死后,嘴里面都要含玉,称为“口晗”。咱们曾侯乙也不例外,而且与众不同,数量众多,猪、牛、羊、鱼样样齐全,这些玉最大的像黄豆,最小的只有米粒大小,而且曾侯乙可是全中国最早拿金饭碗的人呢,因为—2—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器物里边有一款中国最早的金器日用饭碗。所有这些表明他生前的生活是非常奢侈,死后也要继续享用这些美食和高档器物。最后,曾侯乙还是一位发明家、军事家、外交家,为什么呢?小周先卖个关子,不告诉大家,好了,车子现在已经到达景区大门口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的物品,关好门窗,随小周下车一起进去找答案,半个小时后在大门口集合,可不要迟到了哦!好了,请大家上车,不知道大家参观完曾侯乙墓有什么感想,是不是对咱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惊叹不已?不知不觉咱们今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一路上对小周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请大家多给小周提宝贵意见,真诚希望您再来我的家乡随州——听编钟古乐、看曾侯古墓、祭神农始祖、游灵山秀水!祝大家一路平安,再见!(青年旅行社周剑)—3—【篇二:曾侯乙编钟论文(重要参考)】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乐器之“瑰宝”内容摘要: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堪称“国之瑰宝”。本文主要从结构、铭文、声音、工艺和价值等方面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还介绍了编钟的主人----曾侯乙。本文最后谈到作者学习曾侯乙编钟后的感想,以及通过对曾侯乙编钟的学习,给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曾侯乙曾侯乙编钟价值感受一、曾侯乙曾侯乙,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掘推定,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现有文献资料鲜见其生平记载。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青铜器等文物。出土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橱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参考文献:郭漠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位姓乙的诸侯墓葬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经测量,墓葬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记载:“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一号墓大6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14倍,这种构筑在岩石上的岩坑竖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发现”。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二、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1、曾侯乙编钟的结构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2、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3、曾侯乙编钟之音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共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2000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4、曾侯乙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5、编钟曲目编钟曲目有:(1)竹枝词(编种与编磬)(2)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3)屈原问渡(古乐合奏)(4)楚商(古乐合奏)(5)幽兰(古琴与编钟)(6)国殇(古乐合奏)等。其中,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商》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三、曾侯乙编钟的价值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为我国研究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的说法,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四、感想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鲜艳的一笔。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听了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东方红》后,心为之一颤,它的声音实在是优美。然而在当时环境下,我们的先人们没有极高的智慧是不可能打造这样一套编钟的。曾侯乙编钟的声音是那样的优美,又是那样的完美,体现出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智慧和才能,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思考。综合起来看,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为之感叹不已,为我们的灿烂文化古国感到骄傲。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来对待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处在现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