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笔记:序言:历史的含义序言:历史的含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令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历史一词,较早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实在的事实是一往而不复返,不能再现,但我们对那个事实的解释,是生动无已的,随时变迁的,这样就成了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解释是活动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也是暂时的,要时时变动的,时时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如孔子,春秋时代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古、今文经中的孔子,宋、明儒学当中的孔子,当今的孔子各有不同。关于历史的开始说法各有多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旋律,就有不同的史学研究重点。历史不只是记载过去事实的记录,也不是只记录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历史,但并不是生活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中古史笔记:第二章:夏商时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古代人“言必称三代”。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总是不能离开夏、商、周三代,它们对于后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很有道理的,说暴君君主时,常引桀、纣、幽、厉为鉴戒;伊尹、周公几乎成了贤臣名相的同义词;妲已、褒姒则是内宠乱政的代表,他们都是三代的历史人物。三代的文化、典章、礼乐政刑、学术思想,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如果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比作源远流长的长江大河,那么三代就是长江大河的源头所在,因此,我们说没有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也就没有今天当代的中国,这一点是务必引起我们重视的。第一节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制度社会。制度,①是一个应用范围广泛的词,它可以是说是法令礼俗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1、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A、显赫的家族,《史记·夏本纪》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其父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高山中有崇氏的部落首领。为了同尧舜争夺权力,先后与共工氏进行对尧舜的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于羽山。B、大禹治水与塗山之会。大禹受舜的命令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十三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很大成就。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的君长。带兵出征三苗,迫使三苗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又迁都阳翟(河南禹州市)。会万国于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属怀远县境),史称塗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有人认为,禹是站在国家门口上的人,是部落联盟首领;夏启是夏王朝的国王。)C、从禅让到传子。禹,是受舜禅让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禹,又推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举东夷伯益,但不给伯益实权,使伯益得不到锻炼,也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禹把实权交给了其子启,让启的亲信掌握了许多权力。(启,传说是禹之妻塗山氏化为石后,斫石而出,故名为启。)在禹死后,启杀伯益,讨伐有扈氏,建立夏王朝。因此有人说:禹传子家天下。2、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带着一些原始社会的痕迹,所建立的奴隶制的世袭的王权和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