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贵州西江苗寨聚落改造中传统特色与景观空间协调性研究作者:周颖悟李奕佳方赞山杨泽秀吴智彪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7年第03期龙源期刊网摘要苗寨景观具有独特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是苗族人生活的缩影和民族历史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苗寨传统景观逐渐被现代景观侵蚀,部分苗寨已经丧失传统特色。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苗族村寨景观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苗寨传统景观与城镇现代景观的冲突与矛盾,探讨苗族村寨传统景观和未来城市景观协调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认为,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区域进行城市化改造时,需考虑到空间结构的融合、景观肌理的协调和原有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传统景观;现代景观;村寨聚落;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AbstractMiaovillageisauniquelandscapewithreg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ItisamicrocosmofHmong'slifeaswellasacarrierofnationalhistorical.Alongwiththecontinuous龙源期刊网,traditionallandscapeofMiaovillagesinGuizhouhasgraduallybeencorrodedbymodernlandscape.MostMiaovillageshavelosttheirtraditionalcharacteristics.OnthebasisoffieldinvestigationforXijiangMiaovillageinQiandongnanprefecture,GuizhouProvince,theconflictsbetweentraditionallandscapeofMiaovillageandmoderncitylandscapewasanalyzed.Furthermore,thestrategiesforcoordinateddevelopmentinthefuturebetweentraditionallandscapeofMiaovillageandcitylandscapewerediscussed.Thispapercontendsthattheintegrationofspatialstructure,coordinationoflandscapetextureandoriginalculturalheritagemustbeconsideredwithurbanizationtransformationoftheminoritytraditionalvillage.Keywordstraditionallandscape;modernlandscape;ruralsettlement;culturalpreservationdoi10.3969/j.issn.1000-2561.2017.03.030中國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大多聚居于边远山区、高原或沙漠地带[1]。地区交通不便,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其经济的孤岛型发展是导致其原始景观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2]。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开展乡土文化景观的修复与改造,以帮助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发展经济,最终脱贫致富[3-4]。在开发过程中,建设不尊重历史风貌与聚落秩序,部分处在无章可循的改造和建设中,新建和扩建项目求新、求异,缺乏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造成地域特征逐渐淡化,聚落整体景观受到极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针对乡村聚落景观的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并把生态功能、空间优势、文化传统、经济价值作为重点。1996年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提出围绕乡村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发展、景观恢复3个主题进行研究,并达成乡村景观集中化与边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丧失等的共识[5]。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有植被覆盖的、具有水域特征及视野穿透性的景观;信息处理论认为,美的景观必须具备探索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是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清晰的[6]。Arriaza等[7]把地中海地区2个乡村景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乡村景观视觉质量与区域大面积的原始景观、保护较好的人文景观、区域植被覆盖度、水域面积总量、山峦的出现和景观中色彩反差程度有着很大关系。由此可见,乡村自然原始景观在西方世界受欢迎程度高于人文景观。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乡村聚落景观进行系统性研究,涉及农田景观、文化景观、景观规划、景观评价等内容[8]。研究认为,现有民族文化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方向和保护途径为后续乡村景观提升与改造提供各种有效方法,如广西自治区金竹壮寨传统民居景观的保护与改造,采取“全局统一保护、细部分级改造”模式,即保护好聚落与建筑的传统整体风貌,在聚落与建筑的局部点上,利用人文关怀的理念和独到发展的眼光、现代技术的手段,进行改造利用[9];湖南西部武陵山区村寨景观建设以生态理念为主导、适度控制拓展为理念,采用契合自然肌理、整合需求定位空间形态,突出地域特点,构建城镇化下山地景观特色[10];贵州省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村寨景观建设主要以民族文化和乡土景观来营造原生态韵味,构建具有观赏性、游览性和参与性的乡土景观[11]。龙源期刊网贵州民族村寨被当今价值观侵染,部分村寨以牺牲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赚取短期经济利益,导致自身特色文化根基被掏空,新文化的构建必然取代原有文化的架构,世代生活在民族村寨的原住民将面对四分五裂的地方文化和无所适从的价值体系,最后原生与异质之间无限重复博弈,导致“共败”的问题,如贵州瑶族、彝族等村寨聚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正面临着异化甚至消逝的威胁[12]。本研究方法立足西江原有的发展历史文脉,采用文献查阅法和实地考察法,对西江苗寨景观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实地拍照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结合,调查范围集中在白水河周边古村落核心区域。通过对苗寨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挖掘苗寨聚落文化和景观特征,探究新旧景观冲突的驱动因素,提出详实可行的恢复生态聚落山景特色解决方案,为该地区未来的景观更新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和科学的建设途径。1西江苗族村寨传统聚落景观特点苗族村寨景观是中国传统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景观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师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建设思想,同时又具有其本民族的独特性即原生态性[13]。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被誉为苗族“歌舞的海洋”、“芦笙的故乡”[14]。西江苗寨坐落在海拔2178.45m的雷公山麓,隶属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即北纬26°、东经108°,居民人口99%为苗族,占地面积为50km2。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5.7℃,年降水量约为1461.6mm,为人类宜居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高达85%,空气清新宜人[15]。全寨共有5600多人,计1250余户,现有苗寨主景区由原羊排村、平寨村、东引村、南贵村等共同组成,占地面积为214hm2,白水河贯穿其中,原始村落主要集中在河北侧,传统村落特色保存较好。2002年,为发展旅游业、增加旅游服务设施,将南贵村与平寨村在白水河南侧的部分地块用于建设,至2014年,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已达117hm2。1.1传统景观的原生性西江苗寨依据传统的“靠山、顺气”法则进行村寨居住布局,从高处俯视整个苗寨,建筑沿等高线层叠起伏,呈线性排列在山体的向阳处,尽可能地利用山体条件,如堡坎、沟渠、植物等来限定每个建筑空间,整个村寨建筑群与周围山体轮廓自然协调,在色彩和肌理变化上顺应当地景观环境特征,表现出强烈的自然生态基质特性。苗寨的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和木质结构,建筑间用廊道、道路、植物和水池相互限定,保证单体建筑的完整性,并且使建筑群的景观面形成整体统一和单体变化的效应感(图1)。1.2新景观的渗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江苗族村寨景观随着外来文化、现代经济和生活观念的渗透,传统生活方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加之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建筑有效地弥补传统苗寨基础设施缺乏、居住功能老化等缺陷,随龙源期刊网之产生新建现代村落景观空间[16]。新建景观空间的建立不仅仅扩大原有的景观元素,还增加了不少的现代内容,如纯几何形态表演广场、规则水体景观以及现代感强的博物馆、饭店等建筑物,大大扩充了传统景观的内容含量和内部功能结构,也为西江苗寨当地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图2)。2西江苗族村寨新景观改造西江苗寨新景观空间的建设带来的现代技术和材料同样也对苗寨传统景观空间产生巨大冲击。新的景观元素和形态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当地的传统景观空间格局,如人工塑石、仿木漆料、人工石材等技术与材料广泛应用于城市和乡镇环境,将这些有着明显现代特征的元素应用于具有自然和人文历史特点的村落中则产生了较大的违和感,2种新旧事物的掺杂,使得原有的景观空间、聚落形式和建筑秩序等受到了极大的干扰,传统与新建景观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建筑空间结构的差异西江苗寨传统建筑群呈独立线性排布,即使联立而置,也能从其体量、朝向和屋面形式来区别每个建筑的完整性;而新建的建筑采用了“四合院”体系或者独栋单元楼的建筑模式,相互联系、互成整体,与原有建筑群的格式完全不一致。新建筑内部空间采用现代居室的方式来划分空间,即为仿古建筑营造形式,体量明显要比传统建筑大,色彩十分亮丽,与西江景观空间形成极大色差。苗寨传统建筑台基采用毛石叠砌,新建筑的台基采用混凝土澆筑、标准尺寸青石板贴面。这些格局以及细部的不同,都造成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群外部景观空间存在较大的反差。2.2建筑材料的选取西江苗寨传统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不经过多的加工,直接应用在苗寨的建设中,造就古朴自然的质感。建筑原材多使用松、杉和樟木,配以当地的桐油饰面,只在局部如退堂处略施较为鲜艳颜色,这样既满足当地人的使用要求,又能与周围环境间产生质感和色彩共融的生态景观[8]。在道路铺砌的用材方面也多采用毛石与鹅卵石,呈不规则块状,拼贴时不过多地讲究精准,而是根据块石的大小相互结合而成,造成粗犷豪放的形态(图3)。路面周围的崖壁、堡坎和筑台,同样采用此建构方式,与建筑衔接为一体,构建风格统一的苗寨景观环境。西江苗寨新建筑采用砖、钢筋和混凝土等建造,建筑只是在模仿传统建筑外形特点,许多构件都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建筑材料的色彩和质感与传统建筑存在明显差异;而建筑的墙体、堡坎等主要建筑元素采用外饰花岗岩或清水砼墙等现代材料与工艺[17]。新建道路、车行道和局部人行道采用素砼地面,这和传统毛石地面形成的景观效果截然不同,与苗寨原有的整体景观空间形成较大反差(图4)。龙源期刊网植物配置西江苗寨多用本地的桃(Amygdaluspersica)、石榴(Punicagranatum)等本土植物,以及松属(Pinus)和梨属(Pyrus)植物进行配置,新建区域引进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金桂(Osmanthusfragrans)、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合欢(Albiziajulibrissin)等外来植物,并且修建了现代规则式的园林景观,许多灌木都被修剪成规则形状,这样的植物搭配使得本土与外来植物景观面冲突加剧,破坏了原植物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对苗寨植物景观空间的自然特性产生了很大冲击。2.4新旧景观冲突产生因素传统聚落空间作为一种物质客体存在,其物质层面的形态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