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教程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大众社会及其特征大众社会: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后果,是在与传统社会的比大众一在较中凸显出自身的特点。1.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教材P1)“在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P112.大众社会的界定(教材P10)3.大众社会的特征大众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其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关系的不同上。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社会的描述: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破坏性结果。二:大众及其特征:1大众和公众:公众(public)是与大众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而卢梭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2公众与大众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从5个方面加以区分①就表达意见和接受意见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既表达意见也接受意见;而大众则更多倾向于接受群体意见;②、对大众传播反应的可能性而言,公众可能会有立即的反应,而大众则反应困难;③、就意见转变为社会行动的难易而言,公众比较容易,大众比较困难;④、就在社会中的自治程度而言,公众高,权力机构较难进入自治的公众领域,而大众则低,易受权力机构的操控;⑤、就传播统治的方式而言,公众参与民主运作讨论,大众由传播掌控社会,很少参与讨论。3大众的特征:①、人数上看,数量巨大,超过其他的社会群体或集团;②、从存在形式上看,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呈现出一种原子化的存在状态;③、从行动上看,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家或权力精英)的操控。④、大众——原子化存在⑤、分散性: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合作程度空前紧密;⑥、异质性: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缺少任何有意义的或道德上的紧密联系;⑦、同质性:行为趋向上,具有极大的同质性——具有相同的行为结构,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三:大众文化的概念:1大众文化的辩护对大众文化批判的两种质疑:1、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列数并且批判了大众文化现象,但却没有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说明其本身对自己的批判对象缺乏了解;2、在一些反批判者眼中,大众文化批判是表现了某些知识分子集团中的怨言,起因是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带来的大众民主,对这些集团历来享有的特权构成了威胁。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把大众文化批评放在精英/高雅文化、民间文化比较的维度,将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精英统治论:精英统治论指一系列引起对通俗文化作固执己见判断的、未经检验的价值标准,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被授予一种特权地位,从这样的地位上可以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这种主张认为:只有从高雅文化或高深理论提供的优势地位,根据源于文化精英和知识精英的美学与鉴赏力原则,才可能恰当地理解和解释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但在斯特里纳蒂看来,至少有以下几1)被设想成正确和有权威性的精英的价值标准和美学经常都未经考察,未做过推理,换言之,是否是真正的权威;2)精英统治论没有认识到大众文化可以由社会其他群体从独特的、“非精英统治论”的社会立场和美学立场来理解、解释与评价;3)倾向于忽视大众文化的范围和多样性,以及他们内部的张力和矛盾。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性是他们历来认定的事实。但斯特里纳蒂指出,大众文化并非如此:其一大众文化是形形色色的,因为它可以被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群体做多种多样的利用和解释;其二大众文化本身应该被看成是系列多种多样的、变化的风格、文本、意象和表现。2本真文化论这类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人为的,是为了特定商业和政治目的人为制造的,既非源自民众,也无法代表民众的意愿。因而和源自民众的生活和体验并与之息息相关的真正的、本真的大众文化或民间文化相比,则显得卑微阴险,别有用心。3精英文化(eliteculture)所谓精英,根据约翰·费斯克(JohnFiske)概括,是指“某个社会构成中属于支配阶层的少数人,他们凭借某些假定的、被认为仅仅属于他们的优异秉赋而实施或宣传对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根据威廉斯的考证,精英最初是指被选举出来的人或被证实挑选出来的人。后来主要表达了由于阶级所产生的社会性差异,也用来表达群体间的差异,并越来越与thebest,themostimportant含义相通。在阶级社会,这个词就指代表了某一阶级的行使某种权力的核心人物或团体,与大多数人或大众相区别。在文化领域,这样的精英主要就是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阶层,尤其是那些被国家所承认并被赋予一定职务、担负着专门的传播文化任务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则主要指这些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所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它通常担当文化领域仲裁者的角色。4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之类的区别(概念的比较)(一)1.创造者和受众的不同。前者为精英创造并理论上为全社会享用,后者为大众享用;2.价值取向不同。前者往往是社会生活恒常价值的体现,宣扬一种普遍的社会理想,传播文明、弘扬正义,后者则追求娱乐性、市场化、商业化,以当下感受为目的,不过多关注价值的恒常性和超越性;3.审美趣味不同。前者是优秀规范和标准的继承者,关注审美的永恒价值,讲求伦理的严肃性,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的不可重复性,后者更多以取悦大众为目的,旨在创造短暂的流行时尚,以实现其商业价值。在大众文化理论传统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复制文化,追求标准化、程式化、去个性,追求新奇刺激,不太讲求独特的风格技巧。4.文化功用不同。精英文化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着价值规范功能,以此在社会上确立一种道义和真理的普遍信念;后者更多追求一种个体的享乐与消遣。(二)高雅文化(highculture):和低俗文化相对,大众文化被认定为低俗从而与高雅文化对立。低俗与高雅主要从品味趣味上加以划分,因而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四:大众文化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1大众文化的范式:文化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文化领导权理论范式、能动受众理论范式、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结构主义及符号学范式2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观点:(一)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文化的解析威廉斯是与伯明翰学派关系密切的学者。威廉斯对文化的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让伯明翰派文化研究彻底摆脱了英国精英文化的视角。在《漫长的革命》(TheLongRevolution)与《关键词》(KeyWords)中细致地梳理了文化概念的演变:第一:表示过程和发展的文化定义。最早是指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晚被转换成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第二:文化的“文献式”定义,是“由知识作品及实践、尤其是艺术活动”组成,文化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中知识发展及艺术的总和。第三:文化的“社会学”定义。是指整个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文化成为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将文化从“少数人”手中夺回,从而摆脱了文化精英主义立场。(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编码/解码理论(编码、解码分析特定现象)霍尔是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对文化研究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多方面巨大贡献。我们主要讲述其电视编码与解码理论。《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intelevisiondiscourse)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关于商品生产、流通、使用(包括分配或消费)以及再生产四个阶段的划分,霍尔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也存在同样的阶段(《大众文化与传媒》P68)(三)伯明翰学派观点伯明翰学派主要指当时围绕该中心的学者群。他们的学术努力,非但确立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使文化研究在英国成为一种潮流,而且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文化研究领域一个无法回避的学派。早期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贡献:1摆脱了英国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立场,完成了文化研究的转型。认为任何文化或文化分析都是受制于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因而是特定群体态度和立场的表现。2、以《新左派评论》为阵地,发展出一种“文化主义”理论,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反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取消文化产品中审美标准的首要地位。3、拓展了文化研究的领域,认为文化既是实践也是经验,文化研究的主题不只是文化产品也是实践和生产、分配、接受塑造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伯明翰学派主要研究内容或研究视角从总体上讲,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并非是就文化而言文化,他们总是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性别等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阶级、种族和性别构成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三位一体”。(李庆本《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东岳论丛》2010年第1期)主要内容或视角大致分为5方面:阶级研究、亚文化研究、电视研究、种族研究及性别研究。伯明翰学派研究的总体特征萨达尔(ZiauddinSardar)在《介绍文化研究》中曾列举了文化研究的五大特点:第一,文化研究旨在检验文化实践的主旨及其与权力的关系。第二,文化研究具有这样的目标,它在文化的综合形式中理解文化,它在文化能够显示自身的社会政治背景中分析社会政治背景。第三,文化研究既是研究对象,又是政治批判和政治活动的场所。第四,文化研究试图暴露知识分类的缺陷,使不同的知识能够相互协调,以弥补隐含的文化知识与客观(普遍)的知识形式之间的裂痕。第五,文化研究献身于现代社会的伦理评判和政治活动的激进路线。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特点。3霍尔模式(三种),具体哪三种解码阶段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霍尔模式”:“支配-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position):假定观众的解码立场与电视制作者的“专业编码”立场完全一致,“观众运作于支配代码之内。”“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negotiatedcodeorposition)即既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否定。一方面承认支配意识形态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强调自身的特定情况。观众与支配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协商过程。“对立码”(oppositionalcode)。观众能看出电视话语的“编码”,但选择的是自己的解码立场。4文化主义研究的局限霍尔《文化研究:两种范式》1).文化主义过分强调人的能动性而忽视了人的被限定性,从而带有一种“简单地肯定英雄主义”,忽视了结构主义所强调的“决定性条件”;2).强调作为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文化观念,带有“某种复杂的简单性”。3).过分重视经验,形成一种“经验拔高”。五:批判理论范式1什么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并非指全部的“大众文化”,而是指大众文化中“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凌海衡《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2意识形态(撒姆纳10种概念、伊格尔顿6种概念、特拉西“观念学”、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葛兰西“意识形态”观念)区分两种国家和机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区分两种国家机器:(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信息、文化等,“大量并首要地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新的强大的统治方式,即由武力统治转变为思想统治。这种统治深刻地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点—“物质性”:一是意识形态存在于组成社会结构的机构和实践之中,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二是意识形态为行为者创造一个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并把个人“召唤”为主体。3意识形态运行的5种一般模式一般模式典型谋略合法化合理化、普遍化、叙事化虚饰化转移、美化、转义统一化标准化、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