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一词多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词多义四、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对一词多义的实词,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又如:“一”字常用义项就有多个。①一人、一桌(表示数目)②古今一也(相同、一样)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④用心一也(专一)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满,全)⑥一至此乎(竟,全)二、一词多义(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引申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的这些引申义: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2、深厚。如:友谊很深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4、浓,重。如:颜色太浓“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二、一词多义关于词的比喻义词的比喻义: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地下工作——点滴经验——冻结资金——乱扣帽子——“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比喻义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③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二、一词多义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来。例如: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2、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无物以相之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一词多义(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例如: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胜不敢复相士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二、一词多义(三)、音不同,义不同。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读shŭ,意思可以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不者,若属皆为所虏读zhŭ,意思可以有:衡少善属文属予我作文以记之二、一词多义(四)、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1、类似联想2、接近联想3、对比联想懂得一词多义的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二、一词多义(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2004湖南:升、和、狎、阴多义词明年、适、同日而语、南面古今异义2005湖南:游、悉、怪、缪多义词斯文、上下、磨灭、势利古今异义2006湖南:齿、陈、间、薄多义词2007湖南;害、体、倡、度多义词2008湖南:指、素、回、持多义词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①要有所侧重,要记某个词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例如“负”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义“败”(“胜负之数”),“倚仗”(“秦贪,负其强”)“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承担”(“宁许以负秦曲”——此处使动用法)“背”(“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等义。应侧重记“倚仗”、“承担”等义项。②只记多义词的若干义项还不够,还必须“因文定义”。从工具书和注解中选择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就是如此。“橹”这个词在教材中出现过两个义项:“船桨”和“盾”。“樯橹灰飞烟灭”“樯”(帆)并列,自然指“桨”(再借指战船),“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为描写战况,“橹”就指盾牌了。“修橹轒辒”(《孙子·谋攻》),“泰山为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橹”却又是“望楼”(古代瞭望敌情的建筑)的意思了。“黠”“聪明”、“狡猾”一褒一贬“里胥猾黠”“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一.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二.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三.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来解决实际问题。做题总原则:因文定义考点解说:“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右边句子中加横线的词①岁凶,汝旁诸县多盗(04年全国卷Ⅱ)②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2005年湖北卷)③庄子入殿门不趋(2005年天津卷)联想《寡人之于国也》的“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的“凶”为“庄稼收成不好,饥荒”。联想《为学》中的“蜀之鄙有二僧”,可知其意理解为“粗俗”不对,应是“边境”之意。联想“入而徐趋”的“趋”,可推知释为“小步快走”是正确的。④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由官府“登记”财产的目的可知道这里解释为“查没”更得体。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推断方法一:解释句中红色的词:(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势拔五岳掩赤城(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护城河“金城汤池”)(迫近,靠近“日薄西山”)(招致“不速之客”)(超出“出类拔萃”)(斧头“运斤成风”)(践,踏“一蹴而就”)小结二: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惟弈秋是听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而的又为一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想一想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追亡逐北3、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2004年辽宁卷)4、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王风·大车》)5、文过饰非(任用)(败逃者,逃亡的人)(活着)(崇尚,推崇)掩饰想一想6:翻译下面这句话。(1992年上海高考卷)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分析:这一句,首先从对句的特点,可确定为“知”为“智”的通假,“聪明”义。然后确定“是”,前一个是动词,“肯定”义,后一个是名词,释为“对的”。结构分析法(根据对应词语推断词义)推断方法三:试一试练习、翻译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门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久矣,乃今得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试一试“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再如“贫民虽平价不能籴”的“籴”,从“入”“米”可推断出是“买进粮食”的意思。方法四、字形构造推断想一想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2004年全国卷Ⅱ)②庭除甚芜(2005年浙江卷)“怿白令”的“怿”指“桑怿”,人名,“令”指“县令,处在两个名词间的一般为谓语动词,故而“白”解释为“禀告”正确。“庭除”处于主语位置,应该是名词,故“除”理解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该是“台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推断方法五:解释下列句中红字: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2000年全国)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柴禾”。“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和”。练一练想一想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其中“拔”的义项是什么?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正确答案。想一想①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2005年重庆)“责”搭配对象为“财物”的“财”,可推知释为“索求”是正确的。②自往候之,晖避不见(2005年广东卷)将“候”字释为“等候”,代人本句话中.没有什么不妥的,但联系上文中“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这句话来看,“候”字释为“等候”则显然是不正确的。应为拜访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再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借”便不能解为“借阅”,而是“积、堆叠”之意。推断方法六:1、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2005年江西卷)“令”和“名”连用,名即“名声”,那么“令”取“美好”之意可推知没错。2、景公与陈无宇诛封(2005年北京卷)“诛”字释为“杀掉”,与下文“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相矛盾,看来释为“杀掉”是错误的。应为“讨伐”。练一练3、乃皆易十二蹑(2004年高考)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之音……方法七、逻辑关系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一、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或成语推断词义)二、结构分析法(根据对应词语推断词义)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四、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文事理小结:以上介绍了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归纳与总结;各种方法也不是相互独立的,有时需要相互参照,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只有这样,应考时才能如虎添翼,游刃有余。120个常用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练习见《方案》P203。试一试1.(01全国)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来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C分析: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2.(04福建)对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D分析:从下文中“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可以看出连丞相也嫉恨晁错权力大,此处的“用事”为“当权”之义还有《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太后新用事”之句。迁移练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文言易误实词专项训练文言文易误实词专项练习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横线的词。1、齐孝公伐我北鄙。(正:边境误:轻视)译: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2、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正:担心、忧虑误:生病)译:尧的百姓担心水患,所以在高处盖房,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3、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正:通“猝”,突然误:完毕)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