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与传统常识比较:例1: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随机的或者按顺序轮流方式)2研究表明:在一年级,以循环的顺序轮流朗诵,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诵机会,可导致一个更好的整体成就感。这一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联系自己的段落,并且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比集中注意别人的朗诵对朗诵学习更为重要,至少低年级如此。3例2:在小学低年级,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该怎么办?(大声提醒该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还是不理睬他?)4研究表明,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越是要学生坐下,学生越是要离开座位;而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仍然在自己座位上做好的学生,那么学生的离座率反而会下降。当老师反过来要离座的学生坐下时,离座率又一次上升。看来,似乎低年级学生愿意让老师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5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际意义1.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2.提供各种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7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81.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具体以中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和应用为对象91、学生的学习2、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3、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4、研究学习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10总论:探讨本学科的历史发展、确定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并阐明本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和方法等问题。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教学心理、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教师心理11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四)综合创造性原则12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它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这种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131、教育心理实验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探讨在改变教育教学过程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与自然实验一样缺点:不如实验室控制严格,进行因果分析不太容易等142、观察法这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使用观察法要注意:(1)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2)观察中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尽量避免掺杂主观希望与偏见。(3)对同一类行为要尽可能多次观察。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153、调查法通过多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最常用的调查法:(1)问卷法(2)访谈法(3)教学经验总结法16(一)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二)对教育实践也有较大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1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18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9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0当你频频将“发展”一词用于描述儿童的心理时,是否想过它独特的内涵?儿童心理的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何区别?是否儿童心理所有的变化都称为发展?21发展包括三个要素: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22发展与发育、成长等概念的区别:发展更多侧重于个体身心有次序地变化,侧重于质的变化;发育、成长等概念则更强调个体生理方面量的增长。发展涉及个体身心的方方面面,通常包括:与身体、生理的生长成熟有关的生理发展;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认知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23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241、心理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有方向性(阶段低级到高级)和顺序性(动作----语言)。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特殊性)。25262728(一)历史上关于影响心理发展因素的观点1、遗传伦——高尔顿2、环境决定论——华生3、二因素论(二)遗传、环境、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29一、艾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30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埃里克森。31埃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麽“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32(一)基本观点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33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34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35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3637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38一、维果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9(一)基本观点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40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无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4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1、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2、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性的提高;3、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42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1、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43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思想: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二是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三是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44(三)阐明了教学与发展与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45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决定的463、学习的最佳期限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机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47(四)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