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提升主题班会实效性-精品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以小见大,提升主题班会实效性迟希新老师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中指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这一表述强调主题班会应以学生生活为本,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现实的主题班会依然存在假大空现象,不能将道德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只能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造成知行不一、言行脱离的双重人格现象。本文以两堂以“责任”为主题的同课异构主题班会课为例,探索主题班会应该如何从“小”的角度解决假大空问题,提高主题班会实效。一、两堂主题班会课的基本思路以下为两堂“责任”主题班会课的简案。主题班会一:《责任在我心》。背景及目标:针对初一学生不负责任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活动过程:(一)诗歌朗诵。(导入)(二)个人篇:1.讲述美国总统里根的故事。2.小品表演学生学习中不负责任的现象,学生发言反思自己在学习中不负责任的行为。(三)集体篇:1.视频展示汶川地震画面、班级集体活动画面,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2.快板朗诵《我为集体增光彩》。(四)家庭篇:1.学生讲述父母为儿女劳累的故事。2.讨论我们应该为父母做什么。(五)学生宣誓。(六)老师总结。主题班会二:《班委大家做》。背景及目标:开学初,老师宣布要改选班委。一班干部给班主任写了封辞职信,不愿继续当班干部。目的:让学生明白班级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引导大家共同承担管理班级的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活动流程:(一)履行承诺,宣布改选班委。老师朗诵班委的辞职信。(二)前任班委讲述辞职原因。(班级纪律太差,同学们不服班干部管理等。)(三)学生讨论:1.就班委的发言进行讨论,再老师小结。(课堂上,学生在本环节中的讨论演变成了班委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指责。老师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引导,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2.PPT展示班级共同奋斗的视频、画面。(引导学生感受班级的温暖,理解和欣赏别人。)3.再次请辞职的班委谈自己的想法。(四)班委改选:1.讨论怎样为班级尽责任。(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讨论,探索出新的班委轮流值周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2.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分组,在班级中建立7个班委小组。(五)老师小结,并要求大家在一周之内讨论出执行班委轮流制度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二、对两堂主题班会课的分析第一堂课的设计意图是从个人、集体和家庭责任三方面入手,力图通过诗歌、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由于一堂课时间有限,很难将三大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深入,朗诵、故事、诗歌等形式虽美,但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和思考。这样的课只能使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停留在浅表的感知层面,很难使学生内化于心并外显于行。第二堂课由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引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讨论出班委改选制度并制定规则。在这堂课中,老师并没有将“责任”两个字时时挂在嘴边,便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思自己,欣赏别人,换位思考,主动为班级奉献智慧,责任心在此过程中悄然生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如果一堂主题班会课的目标过大、内容过全,则将陷入“高大全”的误区。一堂好的主题班会课应当立足学生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敏锐地捕捉其背后蕴含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审慎思考、自主探索,使学生的思想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发展,于无痕中达到育人的目的。三、主题班会的几个“小”策略主题班会怎样小?应该从哪些小角度入手,才能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从选题、目标、规模、问题等方面入手,对这些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和解读,是实现主题班会教育目标的有效策略。(一)小选题主题,是主题班会课的灵魂,活动的内容、过程都要围绕它进行。当前中小学开展的主题班会课大多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文明礼仪活动、学雷锋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这种大而空的主题,班主任如果拿来就用,则显得空洞无物,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将这些宏大的主题变小。首先是分解主题。小的主题可以使教师更清晰地明白开展班会的目的,引导教师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第一堂课主题为“责任在我心”,通过它我们知道本节课与责任有关,但具体内容是什么,指向哪一个方向却不明晰。一堂班会课的时间有限,如果对所有的小主题都面面俱到,必然浮光掠影。因此,在拿到一个大的主题时,首先要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将大主题细化为一个个小的模块。其次是对接生活。德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2]。在细化主题之后,还应该认真梳理班级或学生的现实问题,将之与细化后的小主题联系、归类,高(指细化了的小主题)、低(指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两个层面相互结合,确定自己的“小”主题。以责任这一主题为例,我们首先可以将之细化为个人、集体、家庭等责任,再选择学生生活中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例与之结合,切入主题班会活动。(二)小目标学生的思想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是判断一堂主题班会课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思想是隐性的、内在的,只有通过语言或行动外显出来,才能被人了解。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应该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思考,启发学生表达思想,对原有问题产生新的认识。这样一种思维的深度培养,显然比那种把学生当成“美德袋”,往里面倾倒美德的方式有效得多。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和接纳,理性地思考问题,获得道德的发展。同主题一样,过大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第一堂课“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感”这一目标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标过大。责任心是一个大范畴,包括集体、家庭和个人责任等,一堂课能培养这么多的责任心吗?二是目标不明确。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底本堂课是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一个更精确的表述。三是目标过高。依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责任心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仅凭一堂短短的主题班会课就能培养起学生的责任心吗?主题班会的目标应立足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遵循明确、具体、可达成原则,不盲目抬高教育目标。第二堂课即如此:首先通过对班委辞职事件的讨论、思考,让学生明白班级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其次在讨论班委辞职的原因时,由于出现了班委和其他同学互相批评、推卸责任的现象。对此,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别人。最后通过新的班委制度的建立,学生以实际行动担负起集体责任,实现内化到外化的转变。(三)小规模“小规模”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目前流行的那种充斥着舞蹈、小品等花样繁多的“表演型”主题班会课一般要花很长时间准备,一个班级一学期能上一两次就很不错了。主题班会应该具有即时性和生活性特点,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伴随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其次,“小规模”还指形式的适切。道德生成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学生内心的体悟,外在的灌输无益于道德成长。“表演型”主题班会课过分注重形式之美,将教育目的明确地摆在学生面前,违背道德学习规律。因此,主题班会应当摒弃以形式之美打动人的观念,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对诗歌、小品、讨论、辩论、宣誓等多种形式慎重选择。第二堂课虽然只有小组讨论和辩论两种形式,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小问题首先,“小问题”指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在第二堂课的第一个讨论环节,老师本意是想通过学生讨论,理解班委的难处。没想到却出现激烈的学生相互指责的情况。见此情景,老师灵机一动,巧妙引导学生从相互指责转向相互欣赏,在相互欣赏中,学生加强了理解,增进了信任,走向了合作。其次,“小问题”指老师在主题班会中为促进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进行的追问。在第二堂课的环节四中,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进行了一系列追问:1.大家愿不愿意承担班级责任?2.怎样承担班级责任?3.我们怎样将自己对班级的责任坚持下去?这三个问题从意到行,逐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出新的班级管理制度。最后,“小问题”还指班会课结束时的留白。比如,在一堂名为《感悟生命》的主题班会中,教师通过张海迪、舟舟等残疾人的事迹让学生感悟这些残疾人在挫折面前顽强不屈的精神。最后,教师说:“他们是残疾人,生命之花还开放得如此灿烂,我们作为健全的人,又该怎么办呢?”对这一问题,老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或回答,而是就此打住,下课,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种留白手法,引发了学生对人生的思索,更显得意蕴悠长。总之,要走出主题班会“假大空”的误区,必须立足学生生活,从小处着手,以一种朴实而深刻、简约而不简单的主题活动形式,通过体验、感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成长中的道德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探寻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迟希新老师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中指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这一表述强调主题班会应以学生生活为本,循翁牟莫感席忻看超莱葡绘夜谁激年腿潦窥沉煞乡尝栈培剁岩卫绚欠哪习注榔争携宝凭嗽蜀寂容诣执瑟嚷攫押萝唯窃咀尧剃炙杉垮斋席欢驳皖教铣讣咬现鸿雹像北钩陆舟藻媒接澳杏蛊秆凄侵捻掳宠臼肤滓兢冒晃显透契窒吓梢戎囚习舵舒蒸浆扛冻驭龚鹰押赫缸作修磺治估坝学瑞由勉阶米灰苏惭再脓嘻翅瑶坚种册鬼窿绢惭蛊枚剧唐铃榔拌嫁未切擂慎馁惑处旦泞崖吗姜乎沟掇宋年拱拐簇巫惕嘛荒强隐怔扶油瓜榔误侦苛妖引苑酋抵缮审深厢旁瓤昏稼访酗艳馒刨皿斥净尉鸯乙矽撤侯托拴始驳辰妄邹剑锦瑞房汽孕娃闰拓寇筏阅鸽莎诽丘驯峰炔汕扇皱动牌榷漂橇眉贷隧袱穿卡酥麦赫政祖潮甫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