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扬州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全面推动“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实现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8631”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八大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科技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6年,我市连续3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开展扬州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已列入2011年科技部与江苏人民政府工作会商议题。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已超过4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8%,位居全省第六位。专利申请量到2010年已达到9980件,“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6.9%;专利授权量到2010已达到3790件,年均增长33.5%。我市主持或参与国家863、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50多项,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省科学技术奖70项。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27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224亿元,年均增长52.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9%,居全省第三位。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了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电子书等多个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技术新兴产业。1家企业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企业入选省百家重点创新型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4家、174家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技工贸总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0家。“十一五”期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759个,省重点新产品129个,省自主创新产品4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15个。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十一五”以来,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累计增幅达4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科技产出能力不断增强,育成动植物新品种(系)17个,制定标准103个,专利授权137件,邵伯草鸡和扬州鹅经农业部审定为国家级新品种。建成了3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9家省级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20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组建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惠民作用日益显现。省社会发展重点示范工程“扬州阳光美第住宅小区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省厅3验收,科技强警示范区县创建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全市一批医疗关键技术、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救助决策、水环境治理和大气环境安全监测预警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93项,其中“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平原河流防洪安全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已建成半导体照明、汽车及零部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5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创业服务机构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开发区、邗江区建成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25家。启动了南大—扬州光电研究院、南大—扬州化工研究院和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建设;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江苏(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列入省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计划。扬州科技文献公共服务平台、扬州“三新”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扬州大型仪器协作网等面向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10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省内外高校建立校企联盟331家。2008年以来,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主题,我市加强了与西安、北京、长春、上海、成都、武汉等地的三十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联系,举办了11场高水平的产学研推介活动,共达4成产学研合作协议500多项,科技成果向我市汇集和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有效支撑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过“十一五”的部署和实施,当前我市激励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自主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但是,我市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科技总体投入有待加强,R&D占GDP的比重偏低;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层次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业利税率偏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撑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军人物较为短缺等。(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特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旋律。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依靠科技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是我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市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引领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势。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5术等为代表的前沿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话语权、发展权的焦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对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省委、省政府在明确提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同时,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迫切需要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任务更加艰巨。实现“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需达到GDP增幅的3-4倍,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增长1.5-2个百分点。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需要科技发挥更强有力的引领与支撑作用,需要在更广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在更高水平上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增长模式,这既是我市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根本所在,也是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史重任。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总体部署,以创建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6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主要驱动力,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完善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科技与民生结合,推动扬州逐步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科技发展总的目标是: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技术新兴产业成为扬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创新型经济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支撑,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创新型城市水平,成为省内有重要影响的创新集聚区。1、创新投入: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占GDP比重达2.5%,市本级和各辖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4%和3%。2、企业创新: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1.5%,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80%,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达8%。3、知识产出: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40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100件以上,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000个,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60%,新产品产值占规7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20%以上。4、创新绩效: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4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中高端环节产品产值占比达40%,城市污水处理率9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为全国平均水平1.5倍以上。5、创新环境:各类科技创业园孵化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数800家以上,省级以上科技平台数100家以上,每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50人以上,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1450人以上,风险投资规模突破80亿元。三、总体部署与主要任务总体部署按照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科技发展的重点部署,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一是支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以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和机械装备“四大主导产业”和“三新一网一书”、节能环保和软件信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从技术和产业两个层面加强布局,着力突破100项核心技术,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项。二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三个扬州”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指导原则,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组织实施10个使百姓直接受惠的民生科技示范工程,着力突破100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技术,构建形成服务于民生的科技工作体系。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创新载体和科技平台建设水平,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8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全面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主要任务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组织实施“八大计划”,提供“八大支撑”,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重点突破。(一)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计划,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突破提供支撑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加强关键领域的超前部署,强化前瞻性研究和重大技术突破,以打造“中国光电城”、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和贯彻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为契机,努力使新能源产业、新光源产业、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1、新能源产业。建立完善太阳能光伏产品标准体系,注重在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做大下游发电设备、并网应用上求突破。加快冶金法制备多晶硅、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多倍聚焦与太阳自动跟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等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在高纯硅材料、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太阳能发电设备、控制器、逆变器和系统集成等薄弱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示范,积极推进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太阳能村和太阳能小区建设。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92、新光源产业。扩大LED照明及背光源产品应用,加快推进“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集聚和大功率照明的技术突破。努力取得衬底材料、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及芯片、LED封装、高亮度LED、节能灯的技术突破。在突破LED外延片及芯片制造的基础上,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下游产品、终端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加快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规模体量大、带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迅速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2015年新光源产业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3、新材料产业。开展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高效稀土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方面的研发,争取在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品种开发技术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攻关T-800高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