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李倩提纲认识——IT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解读——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剖析——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思考——IT与课程整合的反思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技术选择认识——IT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信息时代呼吁教育变革--GerhardFischer,MakingLearningPartofLife─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技术特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学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改革。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学员学员学员学员教师教师:权威者学生:被动接受教材:唯一学习材料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老师教授、学生聆听传统教学结构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模式父母和专家电子组合方案(多媒体、网络课件等)其它学校和全球组织课程内容(网络课程)教育社区和社区内容同伴教师教、学、评价技术工具学员传统教学模式学员学员学员学员教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父母和专家多媒体网络课件全球共享课程网络课程社区人员同伴教师教、学、交流、评价技术工具学员数字化环境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平台数字化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与人交流协商:QQ、SKYPE、博客认知探究、信息加工、评价工具:概念图、SPSSIT与课程整合10引起教学结构的变革数字化学习方式知识/技能教师课本媒体学生学生学生传授/答疑发问传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最有效的途径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我国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背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教学结构变革主导主体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变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培养终身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资源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实践和创造学习。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协商交流、协作学习;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小节结束!解读——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营建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解读: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一)1.理论依据: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主导主体教学理论)2.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成为教与学工具3.整合教学要素: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模式、教学环节等要素,实现教学最优化。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4.教学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5.整合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2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数字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解读:IT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二)整合环境: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学习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整合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电子课本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专题资源库整合工具:利用认知探究与评价工具学习信息加工工具:文字处理工具,培养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如:Word知识建构工具:“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创作作品能力。如:Photoshop知识表达工具:“集成”工具,培养信息组织、表达能力;如:Powerpoint交流协作工具:培养信息获取、组织、交流能力。如:Prontpage教学评价工具: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如:SPSS整合平台:利用交流工具合作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MSN、SKYPE、QQ、E-mail、BBS、博客等,实现交协作、讨论、会话,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小节结束!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一、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荷花》案例分析1.创设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环境)2.提供大量网上的荷花图片、视频资料、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资源),让学生去品味用词造句(加工信息)3.提问:冒出水面的荷花有几种姿态?分别像什么?思考打字(重构知识)4.相互讨论(讨论协作)5.交流作业,给予评价(测试评估)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资源获取、加工、利用知识创建、展示、演示交流、通讯、协作练习、测试、评估案例:广州体育东路小学游彩云视频片断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态L-aboutIT学习信息技术(专门开课)L-withIT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作为工具)L-inIT在信息技术中学习(学习环境)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案例:《信息技术课—人口问题研究》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分别制作电子表格,研究人口与经济、资源的关系;汇总表格;美化表格;表达信息。学习目标:形成信息素养:(1)利用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2)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如表格制作与美化(3)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实践(4)形成信息伦理与道德L-aboutIT学习信息技术案例1:《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探究教学模式学习任务:老师提出任务,学生分小组、利用几何画板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小组成员面对老师的提问,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与推理,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并将自己得出的结论与推理过程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原理(2)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L-withITL-aboutIT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学习任务:教师创设了五一黄金周出游的情境,要求学习者通过单元活动,包括查询、整理分析数据,小组论证,制订出假日旅行路线和旅行计划,并向全班呈现结果,交流汇总。学习目标:(1)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主题探究形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等技能L-inITL-aboutITL-withIT在信息技术中学习三、IT与课程整合策略(文史类)•人文情景和引发思考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观察、思考能力(信息获取、加工、建构知识)1、再现情境,帮助思考•多媒体刺激多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记忆;•形象直观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有助于理解后记忆2、多重感知,增强记忆•直观、形象及动态演示,与语言表述有机结合,既能刺激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协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3、直观与抽象结合,拓展思维能力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直观形象、动态过程的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感知与理解1、模拟情境•宏观与微观、虚拟与现实的转换空间,模拟客观世界动态运行过程有利于感知理解2、转换观察空间•快慢镜头和暂停的有效控制,使稍纵即逝物理和化学变化现象能清楚、直观、反复地呈现。有利于观察、思考与理解3、转换变化速度•能呈现思维加工过程,能将抽象信息直观化,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工作,拓展思维的维度4、展现思维空间三、IT与课程整合策略(数理类)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应用本小节结束!思考——IT与课程整合的反思案例:一节澳大利亚的数学“整合课”教学任务:巩固多边形内角和的性质,探究外角和的性质教学方法:要求把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多边形外角和性质的探究中,从而理解有关的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澳大利亚初二的数学课案例研读“整合课”的教学过程整节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推测:要求从五边形开始,发现外角和的一些性质。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推测。第二阶段验证: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模拟,应用数学教学软件验证自己的推测。案例研读“整合课”的学习工具模拟验证过程:教学模拟软件中有一根滑干,移动滑干可变动图形的边的数目,按提示按钮可将添加辅助线把正多边形分割为若干三角形,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正多边形内角和性质,此外还提供了测量正多边形边长和内(外)角角度大小的工具。案例研读评述: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教师不是把五边形外角和的求解作为一个简单的习题来处理,而是突出了数学猜测、验证、归纳的实验属性,强调推测、强调容错、强调知识迁移,这样学习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案例研读信息技术是给学生“做”的,不是给学生“看”的,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技术、淡化学科教学本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信息技术手段滥用整合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学设计模式不恰当信息技术应用效益不高“课程本位”与“技术本位”的对比技术本位的整合观(technology-based)为了炫耀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人为设置不必要的活动,或让学生迁就于技术环境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课程本位的整合观(curriculum-based)从课程的需要出发论证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潜在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通过教学策略实现技术的潜在优势课程同化信息技术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本质要求:通过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教学内容呈现、有助于学生发展。有效整合的关键: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要素有机统整;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融入教学过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线教师应坚持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本小节结束!探究——IT与课程整合的技术选择探究:(一)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特长,并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表达信息。(二)符合课程内容需要:利用适当信息技术教授与学习课程内容(三)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多样化需求(四)符合学科/领域特点: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认知规律课程本位整合观的技术选择(一)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长,并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表达信息。√操作要领1: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误区:“万能药”课程本位整合观的多媒体技术选择选择恰当的符号来表达教学信息信息表达的符号类型语言符号:语言、文字、学科符号非语言符号:体态语(动作、手势、表情、板书)视听觉符号(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讲抽象理论,必配合形象(图形;板书;手势;教具)•讲形象,必同步揭示理论(本质、规律等)---赵伶俐符号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因为不同符号可以表达相同的信息48语言板书手势“策划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没问题运动的方向原则2:选择多种符号组合,保证准确,提供多重刺激,促进理解与记忆。因为相同的符号可以表达不同的信息原则1:选择某种恰当的符号表达信息,促进理解学科符号的处理语言符号:数学符号:物理符号:化学符号:生物符号:地理符号:49原子结构图8233方程式Ǚ拼音音标鱼apple染色体细胞中国地图地区边界∞无穷大公式抛物线℃摄氏度滑轮F浮=mg阿基米德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