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新教材《孟子》二则正安县流渡中学严庄坤2016.9.20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3、初步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1、了解作者作品。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奏。3、翻译课文,思考“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4、“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5、“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6、“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的言论和行动,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正音、释义:①不为苟得也②所恶③箪④羹⑤蹴⑥为宫室之美(wéi,动词,做,干)(Wù,动词,厌恶)(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gēng汤)(cù用脚踢)(wèi,介词,为了)正句: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翻译课文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做(的)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一碗食,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5、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论述逐层推进,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提出主张——舍生取义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一部分“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不食嗟来之食------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第二部分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5、结合本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列举出你熟悉的“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的历史人物各一个,并用简洁语言加以说明。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2、“得”通“德”,感激。3、“与”通“欤”,“呢、吗”4、“乡”通“向”,从前。5、“辩”通“辨”,辨别。富贵不能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房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能实现志愿,就与老百姓一同遵循;如果不能实现志愿,便独自坚持仁道。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大丈夫”的标准原则是,能居仁、由义、依礼而行;有理想,能坚守正道;能坚持,面对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居而能守仁,立而能守礼,行而能由义,皆是比喻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