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_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逍遥游庄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课下结合《练习册》预习,了解作者生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及题目的含义。2、通过课上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3、熟读课文,同桌合作,掌握第一段字词含义,能够准确翻译语句,概括第一段段意。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人,著名的,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周战国宋国蒙道家学派“老庄”清静无为思想家、文学家检查预习(识记)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解题(了解)庄子的思想•“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关于庄子对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认识也是至人(圣人)认识的境界。即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达到逍遥的无我境界。是艺术的人生。补充(了解)背景•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补充(了解)给下列蓝色字的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míngkūntuánXǐàojièè蜩蝉()宿舂粮()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tiáoxĭuchōnghuìgūchūnchìyànlíngrènhāo检测(掌握)朗读课文第一段研读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这就是鹏鸟的“待”.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我来说一说我来找一找•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形体硕大的鲲鹏为何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用课文原句话回答下列问题•3、课文说鲲鹏飞上九万里,非逍遥,也是有所待。所待的是什么?•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4、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蜩与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我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6、作者又是如何反驳的?•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7、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了什么?•说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三种情况所“待”的有大小之别,那么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也就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后才南飞.这是不对的.借助的事物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也不用去因此而嘲笑谁.其实它们都是有所待的,也都不是自由的.本质是一样的.我来想一想文中写到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写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明确:鹏鸟认识事物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限制的;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也是不一样。那么,二虫的认识受到限制也是一样的(二虫的认识受限制的原因是飞的不高,无法去理解鹏鸟高飞),既然这样也不用去理会二虫的无知.这也就使得文章自然的转入了下文的“小知”和“大知”的论述.课堂小结在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中,有动物、植物,有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人类也是如此,都是不自由的,都是非逍遥的。课堂练习一、注音(1)抟()扶摇而上者九里(2)覆杯水于坳()堂上(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我決()起而飞,枪()榆枋而止tuánàoYāoèxuèqiāng二、翻译以下句子。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⑵奚以知其然也?⑶而彼且奚适也?⑷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况且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再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熟读第二段,同桌合作掌握字词含义,流畅翻译语句并概括段意。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研读第二段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第二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大小之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小年)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大年)彭祖长寿(大知)汤之问棘(补充、点明“小大之辩”)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我来说一说众人匹之(小知)我来想一想“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段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1)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写出自《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印证。前后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例如鹏之背,前面说“不知其几千里”,后者说“背若泰山”。对“扶摇”没有描述。(2)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和补充印证。课堂小结按照庄子的说法,鲲鹏、蜩、学鸠、斥鷃都是小知,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那么真正的逍遥是什么?请同学们自学第三段,进行总结。再见逍遥游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第三段,同桌合作掌握字词含义,流畅翻译语句并概括段意。2、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研读第三段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归纳第三段段意: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我来说一说真正的逍遥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真逍遥非逍遥衬托主旨总结主旨: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积极追逐外物。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1、浅析“逍遥”的层次。2、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所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吗?(前五组做第一题,后面组做第二题)我们来讨论1、浅析“逍遥”的层次我们来讨论斥鷃、鲲鹏、和至人代表了“游”的三个层次:“小知”“有待”“无穷”。斥鷃之流虽然也有“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他们仍然有所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2、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所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吗?我们来讨论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摆脱的“心为行役”,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们也可发现这种“绝对的自由”恰恰是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管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的杂念,勇敢面对,勇于挑战,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写作特色: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课堂练习1、下面对《逍遥游》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这一篇寓言故事,庄子的目的在于宣扬他那“至人无己”的最高理想。B、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着力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认为这才是“无己”、“无待”。C、斥鴳嘲笑鲲鹏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文章汪洋恣肆的描写艺术成就极高,但作者那种逃避现实、追求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