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什么是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和形成的重要标志,之前人类自然观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两个不同的形态,下面分别从它们各自的观点和特征、思想渊源、科学基础、意义和作用、自身缺陷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见表格)。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年)1814年提出科学假设: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经典力学为我们描述的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按精确的数学规律运转着的机械系统:巨大的宇宙机器完全具有因果性和决定性。一切发生的东西均有原因,并导致确定的结果,自然界不过是一条由原因和结果构成的因果链条;按照牛顿的运动定理,自然界的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以做出精确的解释和预言。B.经典力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多数部门中必须完全从头作起:地质学还没有超出矿物学的胚胎阶段,古生物学还完全不能存在,生物学领域内,人们主要还是从事于搜集和初步整理大量的材料,至于各种生命形式的相互比较,它们的地理分布和他们的气候等等的生活条件的研究,则还几乎谈不到。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构造了经典力学体系,至拉格朗日1788年《分析力学》,拉普拉斯1799-1825年完成《天体力学》,体系之完美,实用威力之强大(处理天体问题,各种疑难问题)达到了经典力学的顶峰(天王星轨道偏差—“逆摄动”原理—海王星的发现)。物理学家相信,一切现象均可以用力学来描述,一切运动可以归结为机械运动。C.导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种运动着。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只有这样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三个“目”之间的关系何在?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在总体形态上发生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是依据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自然观领域上发生了变革;第二节中的三种自然观,就是在某一具体的自然观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三个方面(见表格),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一、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A.系统自然观的核心思想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和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交替的形式演化着。B.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客观物质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C.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方式和机制自然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可以反转,状态可以回归,系统与环境可以同时复原的变化过程。不可逆--过程不能反转、状态不能回归、系统与环境不能同时复原的变化过程。通常用数学语言如动力学方程对可逆与不可逆过程做出精确的描述。如果描述一个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在时间反演变换下保持不变,则该过程是时间反演对称的,即可逆过程。相反,时间反演不对称即时间对称破缺,则为不可逆过程。时间箭头是与不可逆过程联系起来的,自然界变化过程可逆或不可逆,即是否出现时间箭头直接涉及到自然界是否存在演化的根本性问题在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时间出现对称破缺,自然界的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物质运动形态。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式的演化,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到髙序的不可逆过程,是事物上升的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退化--是系统从有序向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不可逆过程。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自然系统的进化或上升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有着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分叉.系统演化在临界点上存在着分叉,且随着条件的改变还可能出现新的临界点,出现新的分叉。这种类似进化树的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一种基本方式。2、突现系统演化过程既存在渐变,也存在突变,自然系统的进化是渐变与突变、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突现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969年,普里高津提出耗散结构论,认为: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是通过一种自组织的机制来实现的。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是与组织相对而言的.自组织:系统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锲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系统自组织的条件有哪些?1.开放系统(前提)2、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内在依据)4.涨落以系统与环境的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标准:孤立系统:与环境无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与环境仅有能量交换,不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典型的系统。以系统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平衡态系统:指系统内部无差异,各种参量如温度、压力、电磁属性、化学势等均相同的系统;近平衡态系统:系统内部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较小,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表现为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态系统:系统内部差异显著,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不均衡,表现为非线性相互作用;以系统相互作用特点的不同为标准: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作用所形成的系统整体特性等于各要素单独特性相加之和。线性因果关系。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作用发生自催化和正反馈,最终使系统在整体水平上产生新的功能,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循环因果关系。什么是涨落?自然界物质系统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使得刻画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如温度等)很难始终保持在某种平均值上,往往出现一定的偏离和起伏,这种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一般情况下,涨落出现后系统能够自发地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如果涨落发生在临界点附近,就可能被系统的正反馈机制放大—杠杆作用,形成巨涨落。系统无法再平息这些涨落,涨落将支配系统的行为朝着涨落所指引的方向演化—演化方向的选择作用,系统也从稳定状态向失稳状态转化。当这种涨落被一定条件所巩固时,系统就以新的稳态出现。D.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揭示了自然界不仅是物质的,还是以相互联系的系统方式存在和演化的;揭示出系统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的整体性特征,将近代的机械还原论科学向现代的系统整体论科学迈进了一大步。协同论、突变论、耗散论: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超循环理论:揭示了生命系统形成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注重系统整体性的“随机”方向,揭示了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系统自己产生了随机性运动;系统自然观说明这部分内容只是在现有的一般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概括和总结。系统科学还在发展着,对它的自然观思想的研究也在发展着,也在成熟着。自然界的演化及其机制这部分的内容,还没有准确地把握。现在的系统自然观思想还很不成熟,有些思想还没有吸收进来,有待于继续学习研究和补充。二、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A.设立人工自然观的原因第一,突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人工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是日益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界。第二,增强对人工自然界的关注。。第三,为下一节“生态自然观”提供逻辑前提。在创造人工自然界的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迫使人们寻找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新的自然界——生态自然界。B.人工自然观说明和系统自然观一样,这部分内容只是在现有的一般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概括和总结。现代科学技术还在发展着,人工自然观思想的研究还在发展着,也在成熟着。人工自然界自身的演化规律,以及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机制等还没有搞清楚,也很难提炼和概括的深刻和全面,还需要继续学习研究和补充。三、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整体性表现在:一是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离开了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二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的每一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原则:干预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共同性原则: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注意:维护生态平衡并不是简单的保持原来的稳定状态不变,也不是单纯的消极的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积极地自觉地保护自然,不使其朝着危害人类的方向发展。•生态自然观与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B.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说之集大成者。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原是一体”。“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之“一体”,是靠“心之仁”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一体之仁”。这¡°一体之仁¡±,才使¡°大人者¡±能¡°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故一般的人也能¡°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甚至见自然之物,亦¡°必有不忍之心¡±、¡°悯恤之心¡±、¡°顾惜之心¡±。(《大学句》)¡°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不但为人伦道德找到了深远的根源,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理论根据。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应该可以从¡°万物一体¡±中找到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根据。但是,却还没有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一种具体途径及其理论依据。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思想,其重点不在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重在讲¡°合一¡±、¡°一体¡±,而不注重人与自然的主客之分,不重视认识论。不重人与我、人与物、内与外之分,不注重考虑人如何作为主体来认识外在之物的规律以及人如何改造自然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