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言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面积8.2万平方公里。根据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地层区划标准和区划方案,结合重庆市地层发育总的面貌及分布情况、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厚度变化、区域变质及剥蚀、古生物组合及发育情况等地层标志,地层区划可划分为三级地层区,其标准如下:Ⅰ级地层区(区):主要根据自前震旦纪以来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系”以上地层单元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统”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Ⅱ级地层区(分区):主要根据某个大的断代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一般要求“统”在岩相上可以对比,“组”基本可以对比或分区对比。Ⅲ级地层区(小区):是地层区划的基本单位。主要根据某些时代地层发育的特征,一般要求“组”一级单元可以对比。在同一个Ⅲ级地层区内,地层层序、组(群)岩性特征、古生物群及含矿性等应基本一致。根据以上标准,重庆市地层区划分了两个Ⅰ级地层区,五个Ⅱ级地层分区及八个Ⅲ级地层小区(图1),现将Ⅱ级地层分区的基本情况简述如下:Ⅰ1、扬子区(台区)Ⅱ1、大巴山分区(仅包括渝、陕、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溪小区):其特点是1、为前震系至三叠系分布;2、震旦系及下古生界较发育,缺失志留系上统、顶统;3、上古生界缺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2图1重庆市地层区划图3缺失下统,上统含煤;4、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夹碎屑岩。Ⅱ2、四川盆地分区(包括万州和荣昌两个小区):基特点是1、侏罗系发育完整,白垩系亦有零星分布;2、二叠系(下统缺失),三叠系发育完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麓或背斜核部,上二叠统、三叠系均呈显著的东西相变;3、大部分地区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4、古近系、新近系缺失;5、第四纪河流沉积相发育。Ⅱ3、八面山分区(仅包括渝、鄂接壤附近的一个巫山小区):其特点是1、出露地层最老为下志留统;2、缺失上、顶志留统及下、中泥盆统,上泥盆统为碎屑岩;缺失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主;3、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中三叠统为紫红色碎屑岩及泥质灰岩,上三叠统为碎屑岩;4、无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分布。Ⅱ4、黔北川南分区(包括酉阳、南川、秀山三个小区):其特点是1、古生界发育良好,广泛分布,缺失上、顶志留统;2、前震旦系为巨厚的浅变质碎屑岩及火山岩(板溪群)。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底部为冰川或冰水沉积;3、泥盆系、石炭系有零星出露,泥盆系下统缺失,石炭系上统、下统及部分中统缺失;4、古生代及三叠系存在相变,二叠系下统缺失;5、侏罗系、白垩系部分地区残缺。Ⅰ2、巴颜喀拉秦岭区(槽区)Ⅱ5、东秦岭分区(仅包括渝、陕接壤的城口小区):其特点是1、最老地层前震旦系上统;最新地层为寒武系上统;2、震旦系下统为沉火山碎屑岩;上统以硅质岩、板岩为主,夹白云岩质灰岩;3、寒武系下统下部以炭质、硅质板岩为主;上部以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板岩及石煤;中、上统为碳酸盐岩偶夹炭质板岩及石煤;4、有少量基—超基性岩浆岩分布。4一、前震旦系主要分布于渝东北的城口小区和渝东南的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1。(一)城口小区耀岭河群(Pt3y)>2975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厚度大于970米,为绿灰~黄绿色厚层状变余条纹状含粉砂层凝灰质板岩、暗青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岩屑砂岩,下部为条带状变余中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段厚1055米,为绿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砂岩、变余条带状含凝灰质细砂岩,底部为暗红色厚层状变余含凝灰质火山角砾岩。上段厚950米,为绿灰至深灰色变余含砾凝灰质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粗屑杂砂岩,底部为厚层状暗棕色变质火山角砾岩。(二)酉阳、秀山小区板溪群(Pt3b)红子溪组(Pt3h)1314米出露于秀山县的中溪和孝溪等地。下部为浅灰色、灰绿色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变余绢云母砂岩及凝灰质岩屑砂岩。中部为紫红色夹灰绿色变余含凝灰质绿泥绢云母砂岩、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及粉砂质绿泥绢云母板岩,夹凝灰岩及结晶灰岩小透镜体。上部为浅紫、灰绿及灰色板岩、变余沉凝灰岩及凝灰质岩屑长石砂岩。茅坡组(Pt3m)363.5~422米下部为灰绿、灰色中厚—厚层变余细粒石英杂砂岩、变余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变余细粒岩屑长石杂砂岩,夹紫红色含粉砂质粘板岩。5表16上部为灰绿色中至厚层浅变质的细粒长石石英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含砾长石岩屑杂砂岩,夹少量粘板岩。与下伏红子溪组整合接触。二、震旦系分布于渝东南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和渝东北巫溪小区、城口小区中,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2。(一)酉阳、秀山小区1、下统(Z1)(1)千子门组(Z1q)4~10米出露于酉阳县的楠木、秀山县的中溪等地。为灰、绿灰色冰碛砾岩,砾石0.1~10cm,棱角状~半浑圆状,表面多具细条痕及磨面、压坑,杂乱排列,胶结物为泥砂质。与下伏茅坡组角度不整合接触。(2)大塘坡组(Z1d)27~170米出露于酉阳县楠木、秀山县中溪等地。以浅灰、灰绿、黑色粉砂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透镜体及菱锰矿透镜体。与下伏千子门组整合接触。(3)南沱组(Z1n)88~120米出露于酉阳县楠木、秀山县中溪等地。上部为灰绿色含砾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含冰碛砾岩;下部灰绿色含砾石英砂岩,冰碛砾石大小不等,排列无序。与下伏大塘坡组整合接触。2、上统(Z2)(1)陡山沱组(Z2ds)6~360米主要分布于秀山县,以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白云岩。与下伏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7表28(2)灯影组(Z2d)14~470米该组分布于秀山和彭水。秀山县一带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白云岩;中部为浅灰色中厚层至块状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下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含藻白云岩。彭水县一带为灰色白云岩为主夹硅质条带及硅质层。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二)巫溪小区1、下统(Z1)明月组(Z1my)>758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南的城口地区,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厚大于158米,为灰绿色中厚层状含凝灰质粉砂岩,灰绿色厚层至块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薄层粉砂岩;上段厚600米,为灰绿、紫红色等中厚层至块状含砾凝灰质细至粉砂岩互层。2、上统(Z2)(1)观音崖组(Z2g)0~104.7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南的城口、巫溪地区,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晶灰岩。与下伏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2)陡山沱组(Z2ds)53~350米上部为黑色~深灰色含锰、磷、铁质、粉砂质页岩夹灰~灰褐色含锰白云岩及薄层硅质岩,岩层内褐铁矿化明显;下部为灰~深灰色含炭质、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及薄层白云岩条带。与下伏观音崖组整合接触或与明月组平行不整合接触。9(2)灯影组(Z2d)335米该组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上段厚45米,为浅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质白云岩;中段厚110米,为浅灰色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下段厚180米,为浅灰、灰色薄~中层状灰质、泥质白云岩,下部夹硅质岩。与下伏陡山沱组整合接触。(三)城口小区1、下统(Z1)(1)代安河组(Z1d)778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主要岩性为灰至绿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凝灰质绿泥绢云母板岩、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板岩、青灰色角砾变质砂岩。底部为20~50米的变质砾岩层。与下伏耀岭河群角度不整合接触。(2)木座组(Z1m)2201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下段厚750米,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至块状变质含砾凝灰质岩屑杂砂岩、变余含凝灰质砂砾岩;中段厚625米,主要岩性为深灰至灰绿色厚层状含凝灰质变余砂砾岩,厚层状含锰炭质板岩;上段厚826米,主要岩性为灰至深灰绿色厚层状片理化含砾变质砂岩、含粉砂质绢云板岩,岩石构造面理发育。与下伏代安河组整合接触。2、上统(Z2)(1)蜈蚣口组(Z2w)9.7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为深灰至灰黑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白云质板岩、云灰岩。与下伏木座组平行不整合接触。(2)水晶组(Z2s)85.7米分布于城(口)巴(山)深大断裂以北。上部为微晶白云质灰岩,下部10为炭质板岩、炭质粉砂质粘板岩、粉砂质粘板岩与粉砂质硅质板岩,间夹白云质灰岩薄层及透镜体。与下伏蜈蚣口组整合接触。三、寒武系主要出露分布于渝东南南川小区、酉阳小区、秀山小区和渝东北巫溪小区、城口小区。其地层划分对比见表3。(一)南川、酉阳、秀山小区1、下统(∈1)(1)牛蹄塘组(∈1l)15~200米分布秀山、酉阳、彭水等地。以灰黑色、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夹较多的黄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下部夹0.3~1m厚的含磷层及20~30cm厚的黑色硅质岩。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2)明心寺组(∈1m)148~213米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为深灰、灰绿色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和含粉砂质泥灰岩、细晶灰岩。秀山一带为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下伏牛蹄塘组整合接触。(3)金顶山组(∈1j)111~283米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以灰、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为主,夹粉砂质页岩及细粒石英杂砂岩。酉阳—秀山一带以砂岩、页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石柱一带灰岩增多,上部为泥质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下部为砂页岩,间夹薄层灰岩、泥灰岩。与下伏明心寺组整合接触。(4)清虚洞组(∈1q)150~293米分布于石柱—南川以东地区。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由中厚层状白云岩、11表312白云质灰岩及灰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组成,具豹皮状、条带状构造及假鲕状结构。南川一带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岩。与下伏金顶山组整合接触。2、中统(∈2)(1)高台组(∈2g)54~70米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上部为厚层豹皮状白云质灰岩、灰岩;下部为页岩、粉砂岩,有时夹薄层或扁豆状灰岩。南川一带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与下伏清虚洞组整合接触。(2)石冷水组(∈2s)188~242米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下部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白云岩;上部为浅灰、深灰色薄层叶片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和角砾状白云岩。酉阳细沙溪夹数层膏溶角砾岩及砂砾屑白云岩,下部常夹条带状砂泥质白云岩。与下伏高台组整合接触。(3)平井组(∈2p)330~490米分布于石柱—长寿以南地区。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与钙质白云岩互层,偶夹灰岩、白云岩、角砾状白云岩,常具条带状和窝卷构造。酉阳、秀山一带下部夹含燧石结核、角砾状白云岩及风化后呈黄、桔红、灰色的薄层石英砂岩、白云质砂岩及砂质白云岩。与下伏石冷水组整合接触。3、上统(∈3)(1)耿家店组(∈3g)296~379米主要分布于酉、秀、黔、彭、南川一带。为浅灰、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常具竹叶状、角砾状构造及假鲕状结构。与下伏平井组整合接触。13(2)毛田组(∈3m)118~205米主要分布酉、秀、黔、彭、南川一带,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钙质白云岩、白云岩;上部常见数层竹叶状灰岩及燧石薄层或团块,下部常具鲕状结构。与下伏耿家店组整合接触。(二)巫溪小区1、下统(∈1)(1)水井沱组(∈1s)957.6米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段厚70~227米,为灰黑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上部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炭质灰岩、夹硅质岩;上段679米,为灰黑色薄层状炭质、钙质粉砂岩,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状细砂岩、含钙泥质粉砂岩。与下伏灯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2)石牌组(∈1sp)357.3米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部为浅灰至灰色中—薄层状微晶灰岩与鲕灰岩互层;中、上部为浅灰绿色、紫红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夹薄层中厚层状微晶灰岩、鲕灰岩及砂屑灰岩。与下伏水井沱组整合接触。(3)天河板组(∈1t)36.4米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为灰白色薄层状微晶灰岩与黄绿色薄层状含粉砂质泥灰岩互层,具条带状构造。与下伏石牌组整合接触。(4)石龙洞组(∈1sl)168.1米分布于城口、巫溪一带。下部为灰黄绿、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微晶灰岩与黄褐色纹层状粉砂质泥灰岩互层,具豹皮状白云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