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复习方案与检测人教版课件:必修2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纲展示能力要求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理解并记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中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状况、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理解并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对策。3.记忆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及其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4.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明确个人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考点一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②人类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堆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噪声——无形杀手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赤潮、日本九州岛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主要表现具体内容原因典型事例生态破坏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和楼兰古国的消失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华北平原的盐碱地大气增温、臭氧层空洞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西伯利亚、青藏高原等地相继出现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续表环境问题的实质搞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应注意到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已由局部转向全球,形成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分布特征。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球协作,发展中国家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环保能力,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兑现其承诺。例证(2009·山东高考)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答案:(1)A(2)D解析:第(1)题,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该等值线可理解为表示海拔高低。图中艾丁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负值,说明其湖面低于海平面;其次,等值线的南部较北部密集,说明古湖盆地的地势是南陡北缓;由于艾丁湖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近1万多年来,艾丁湖的水量逐渐减少,使得湖水的含盐量升高,而该湖对周围环境的调节作用不断减弱。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题干中的时间尺度和图示中湖面萎缩的情况,图中显示,距今约1.1万年~0.6万年间,艾丁湖湖面缩小的程度要大于距今0.6万年后的时间段。所以,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干。变式训练下图为“中国国土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图例甲、乙、丙、丁与其对应的生态问题,正确的一组是()A.土地荒漠化、泥石流、酸雨、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滑坡C.土地荒漠化、森林被破坏、酸雨、水土流失D.土地荒漠化、泥石流、水土流失、酸雨(2)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A.季风气候区B.植被稀少地区C.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强烈地区D.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解析】第(1)题,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和分布特点,结合图中各图例所代表的生态问题的分布地区可判断甲为土地荒漠化,乙为森林被破坏,丙为酸雨,丁为水土流失。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南方的季风气候区也有;森林被破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酸雨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工业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人类生产、生活强烈的地区。【答案】(1)C(2)C考点二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涵要点作用内容和要求关系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环境变化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例证读文字资料和图,回答问题。自1996年至2003年,我国耕地净减少约670万公顷。2003年人均耕地约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土地的多样化开发,保护耕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关专家指出,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1989—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1)简要说明1989—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趋势。(2)分析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答案:(1)1989—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波动增长,1998—2003年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呈减少的趋势。(2)国民经济建设占用耕地;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耕地退化等导致耕地减少。解析:第(1)题,图中1998年很明显是两条曲线的较大转折点,因此答案应以1998年为界,前后进行分析;第(2)题,人口增加,基础设施的添置,产生了大量新的建设用地,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生态退耕,土地退化等都是耕地减少的原因。变式训练(2009·百校联考)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1)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密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2)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B.水体富营养化C.水循环速度改变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解析】欧洲和北美洲一些城市中二氧化氮增多,主要是大量的氮氧化物所致。氮磷化合物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河湖等内陆水体中产生“水华”现象,在海洋中则产生“赤潮”现象。【答案】(1)C(2)B考点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差异项目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资源利用率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废弃物处置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结果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2.我国生态农业建设(1)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模式分布地区原因农业利用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不退,水热充足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为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做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鱼塘—台田农业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地势低平,涝渍严重挖鱼塘,在塘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畜禽。这种模式,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农业模式分布地区原因农业利用山区立体农业南方山区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人多地少、城市近郊以秸秆、米糠、麸皮作为饲料搞养殖,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作为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到鱼塘或者农田,这样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续表(2)措施和成就(以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为例)措施具体做法意义调整产业结构按生态学要求、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重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行综合循环利用作物秸秆和食品加工下脚料作饲料;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生产沼气作燃料;沼渣和沼液做鱼饲料、农田和蔬菜肥料、加工饲料;鱼塘底泥做农田、果园的肥料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劳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在我国已经历近20年的发展,目前涌现出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水陆生态系统、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多种生态农业群等。例证(2009·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1)、(2)题。(1)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能源B.技术C.原料D.市场(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答案:(1)C(2)D解析:第(1)题,题目当中图示信息表明,该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围绕制糖厂布局相关企业,而影响主导产业——制糖厂的主要因素为原料。第(2)题,图示和题干表明,该工业园发展的是循环经济,物质循环利用。变式训练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