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从二轮走向高考第一轮:系统与增量——考点分解,信息发散•言语3i的系统梳理现代文阅读•写作:对象赋义,造句分解/时事时评第二轮:减排与统整——考情确认,板块整合•减排:真空地带,资料与收集的语料/近三年高考所考•统整:语境、结构、逻辑、文化、生命、审美、题材、对话•写作:构思设计,结构建模,快速成文/时事时评第三轮:综合与聚焦——综合训练,补缺强化•综合练习,回归考料,处理考料,自我消化•写作优化:素材、观念、文本、范文•备考注意最后一课语文=言语知思诗知识与结构(操作系统)(字词句等+字法句法等)强学科知识(学科,言语就范)思维与思想(运行系统)(命题判断等+逻辑推理)让思维在场(理性,交互场)诗意与审美(动力系统)(音形义美+修辞与审美)让生命存在(诗性,言语反叛)考情确认——减排1.汉字:①汉字字音,②汉字字形;2.词语:①近义词语,②成语熟语;3.文言:①文言实词,②文言虚词;4.其他:①名句名篇,②其他知识。(真空地带:资料与收集的语料/近三年高考所考)一文章学知识一.文章构成:内容+形式1.内容:具体内容(人事与物象),抽象主旨(思想感情)2.形式:写作特色、艺术手段、艺术手法、表现特色、表现手段、写作技巧等概念一致。具体包含结构、语言两方面。二.文章内容:侧重分析与概括1.塑造的形象2.叙述的事情3.表达的情理三.文章形式(手法)1.结构布局:(1)起承转合——开门见山,逐层铺垫、伏笔照应、联想转换,卒章显志、首尾呼应;(2)主次详略;(3)由感性(历史、景物)到理性(现实、人事);(4)纵横对比,抑扬手法顺序:(1)层递(递进)、并列(正反对比)、总分(分总);(2)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等等)、逻辑顺序(事物认识规律、习惯)线索:构成线索的元素如物、情等;线索类型:明线和暗线的交织等。【特别强调】1.铺垫:引起下文,引出主题,为后文张本,为下文蓄势。2.照应:标题与开头,开头与结尾,前后段落之间,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文脉清晰3.开头段落的作用: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有中心句(中心词,一字立骨),统领全文;与标题或结尾前后呼应(照应);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富有情趣,吸引读者兴趣;注意:另有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4.结尾段落的作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拓展文意;营造氛围,留下想像空间;前后照应;注意:另有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三.文章形式(手法)2.语言(1)用词角度善用动词、形容词、色彩词运用、叠词等:贴切、生动、形象、古雅(典雅)等,富有表现力留下想象和思考空间。人称代词的运用:第一人称真实、亲切,直接感强;第二人称富有亲切感,便于抒情,用在物上,则是拟人化或人格化,能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第三人称增加距离感,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反映生活。其他词语用法:词类活用、贬词褒用、反语或反讽。(2)句子角度修辞: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形象生动);比拟(拟人和拟物,形象生动有感情,篇章使用,则叫拟人化或人格化);对比(映衬:反衬和正衬,作用是突出和强调)句式:长短句,整散句三.文章形式(手法)(3)表达方式(段落篇章)记叙:倒叙、插叙、补叙;叙述视角(小说视角见P227)描写:正面、侧面与综合。正面包括多角度(动静、远近、高低、点面等,人物描写5法)、多感官(视觉等或形声色等);侧面又称对比衬托(含反衬);综合包括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某种氛围,交代事件背景,烘托人物心理,等等。议论:说理、举例、引用、比喻论证。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等。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4)语言风格二文本结构与命题分析科学论述类文本结构1.概念或发现类。偏向于科普。30%—40%①概念、发现、发明②内涵、过程或功能③应用前景等【例】2013年江西卷2.问题或现象类。偏向于论述。60%—70%①(背景)——问题或现象——(背景)②观点陈述(“多”中聚焦,“一”以贯通)③其它(如解决方法等)【例】2014年安徽卷科学论述类文本命题1.信息的对应与匹配:命题的弱智化倾向(1)题干与选项间(2)选项与文本间未然——已然,主要——次要,部分——整体,前期——后期,肯定——否定,原因——结果,此处——彼处(偷换),选择——兼备(或与和)2.信息的归纳或评价(新课标卷不设主观题)【例】重庆卷2013.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⑴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正日渐式徽,所以需要保护和传承。⑵①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教育、宣传活动。②在传统节日开展新的民俗活动,以增加其新的文化内涵。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例】2013年北京卷文学类文本结构高考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散文、小说,戏剧出现频率极低。1.散文:写景、叙述(含游记和传记)、抒情、说理四类。共同特质。①简要呈现某一人、(景)物或事②引发感想③逐层展开(联想发散),强化情感④卒章显情收尾【例】《粮食》(2014湖南)、《纤夫》(沈天鸿)2.小说:①常态结构:背景切入——人事展开——(突转直下)——收束或戛然而止②逆向结构:结果(设疑铺垫)——回述——(穿插)——收束2013——辽宁、重庆(首次)、新课标1、山东、湖南、新课标2、上海2014——辽宁、重庆、新课标1、广东、湖北、江苏、江西、天津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纤夫沈天鸿雨声急促的今晚,我常常产生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再会有老式瓦房从瓦檐边倾泄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的近于褐,近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和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路的路上行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致扣进肩头纳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的,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不顾得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地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不能算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有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纤夫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却已经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及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是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