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可编辑修改-社会学概论教案主讲教师:贾应生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学术争鸣研究对象问题的重要性:(1)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搭建(任何学科都必须通过其特定的概念、范畴、理论等相关材料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2)关系到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3)关系到学科为社会服务的的方向和途径。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约有几十种之多,概括起来有三大类:一是社会和社会现象(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二是个人和社会行动(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三是其它。近年来,我国社会学者将其归纳为6种看法:(1)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归入社会);(2)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律(归入人和社会);(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归入社会);(4)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归入人和社会);(5)社会现象及相互联系(归入社会);(6)社会生活的结构和联系(归入社会)。。-可编辑修改-以上各种看法是不同的社会学家从其特定的视角出发所表达的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宗旨。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意或者部分同意上述观点中的任一定义,也可以自行进行学术界定。二、社会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社会存在。社会学的涵义: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的整体角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结构过程,并通过这些相互联系和结构发现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法则,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社会和具体的社会现象的形式联系的统一体。社会如何合理结构的问题是贯穿整个社会学学科的核心问题。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1、宏观与微观。宏观是指全局的视角,微观是指部分的和具体的视角,这两者构成社会学视野的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这是从人的社会关联度入手对于社会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把握。个人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联性的表现,但在个的意义上,群体与组织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既发挥好个人的作用,又防止个人的消极性影响,社会产生了制度,这是社会得以建立的必备条件。3、血缘、地缘和业缘。这也是从人和社会相互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基本的现象和问题的。血缘是人的最自然的生活结构方式,也是传统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的结合方式,在现代社会里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地缘是以地域为纽带形成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结构方式,业缘则是以职业为纽带形成的人类结构方式,这两种方式曾经在历史上和血缘一起共同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自近代社会以来,地缘和业缘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结构方式。。-可编辑修改-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一、社会学的起源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的产业革命是其社会背景。法国学者孔德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名称,他将社会学称之为“实证哲学”。一般认为孔德即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但也有其他看法。孔德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代表人物和流派,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简介。二、社会历史哲学到社会学社会学最初是为了表明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以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后演变为研究社会存在状态和运行机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科学。三、唯物史观与社会学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前者是高度概括的,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者则较具体。第三节社会学学科体系、内容与方法一、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历史学。研究社会,以时间为纬度考察因果关系,社会学则关注现在。2、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早期时期,甚至前人类时期。社会学集中于对现实的考察。3、心理学。关注个体及其内在过程,即思想中发生了什么。4、政治学。聚焦于政治组织及其行为,社会学不限于此。二、学科体系1、历史。考察学科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流变。。-可编辑修改-2、理论。理论提供一个视角,是解释的方法,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构成。3、方法。告诉人们获得社会信息,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和技术。三、内容微观方面: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和基本群体。宏观方面: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规范、社会设置与社区、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以及社会问题与对策、社会控制和社会工作。或者我们也可以从研究对象细化的角度来看待其内容:1、从社会生活的群体单位看——家庭、村寨、城市、部落、民族及各种社会团体;2、从制度看——经济制度、政治和法律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等;3、从社会活动、变化的过程看——社会的合作与竞争,战争、革命等,社会舆论的沟通、形成和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的整合或一体化;4、从现实问题及对策看——婚姻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年升学问题、犯罪问题、社会生态与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移民问题等。社会学的这种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说明了社会学的综合性特点。四、方法1、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折衷主义评介。由此引发的关于理论方法上的价值判断、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争论及其方法论意义。2、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与研究技术。实证方法体系:观察、实验、调查、访谈。实证方法的定量化与至上化所导致的数字主义倾向,由此引发的争论及其对社会学的影响。思考题:1、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及其价值是什么?2、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方法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中立问题?。-可编辑修改-3、试思考如何将社会学方法有效地运用于现代社会研究之中?第二章社会与社区第一节社会概述一、社会的词源与意义。中文中“社”与“会”的本义和扩展意义,英文中“society”及其相关词汇的含义。社会本质上是指人和人的一种结合方式和结构状态。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的唯名论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2、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3、建构论。建构论者力图避免前两种看法的对立状态,而从社会过程性的建构入手,动态地看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三、会的要素和结构1、社会的本源要素:自然环境;个体;社会群体与组织。2、行为要素:社会结合与交往;物质经济;政治;文化。2、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人际结构。。-可编辑修改-第二节社区概述一、社区的概念由来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从滕尼斯开始到现在,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关于社区的定义和解释也就多种多样。目前,众多的定义有两大类:一类强调——精神层面(人群的共同体——如成员必须具有共同的传统、价值等。),一类强调——地域的共同体(即具有共同的居住地,即“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综合上述看法,并考虑到我国社会学界对社区的理解,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以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为纽带,以同质人口为主体的人群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见郑杭生本第272—273页)。二、社区的构成1、人群。一定数量的人口尤其是结成群体的人口即人群是社区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口的数量、规模、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的素质等是影响社区的首要方面。2、地域界限。这是一个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定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社区居民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依托,离开这一基本的自然环境,社区就如同整个社会一样无所存在。3、服务设施。这是社区得以依托和存在的服务条件。没有必要的服务设施的社区很难存在和发展,这一点在城市社区中显得尤其重要。4、成员有认同感。社区居民在感情或心理上具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可编辑修改-如“我们的”“他们的”。大家在长期的生活中有共同的习俗、价值观、规范等。三、基本的人类社区1、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人类的第一个社区形态。它的出现是与农业生产的出现(约在新石器时期)联系在一起,是以农业人口聚居地为基础,以农业人口为主,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的社会纽带的农业人口共同体。人口密度低和流动性差,社会结构简单(包括职业结构简单、组织结构简单和社会关系简单等),经济活动简单,社区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水平低以及家庭作用重要等是其特点。2、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在农村社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大规模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人口脱离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现象——“城市化”运动。其是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们的共同体。人口与经济活动集中,结构组织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化,家庭规模与智能缩小和人际交往非情感化等是其主要特点。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一、社会的宏观功能帕森斯的关于社会的四功能学说。1、社会的生存功能。社会的首要功能是保证社会成员的生存,这一点已为当代国际社会所公认,成为了国际人权问题争论中的一个重要共识。2、社会的安全功能。提供安全是社会的整体性责任,非个体或者社区行为所能够完全负担。3、社会的导向功能。社会的整合性决定了社会具有导向的功能,能够引导大众向着社会所认同的目标前进。4、社会的整合功能。把分化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整合为一个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的。-可编辑修改-重要使命之一。二、社区的微观功能1、社区的生活功能。具体的社区,首先具有具体的生活性特点,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上是在社区内完成,生老病死也往往在社区中经过,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与社区相关联。2、社区的娱乐功能。社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娱乐活动也为社区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3、社区的归属功能。人具体生活在社区,没有离开社区而存在的社会人,因此人对于社区总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农村人对于自己故乡的那种乡情依恋就是很好的说明4、社区的发展功能。社区是社会的具体地域,因此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由社区来完成的,或者说是最终体现在社区之中的。三、社会功能与社区功能的耦合1、社会宏观功能的导向性与决定性。2、社区微观功能的支持性与潜移性。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一、社会的宏观协调发展1、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的两大文明成分,这两个方面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社会良性的发展状态。2、社会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尤其重要地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和存在资源的相互配合上。在现代社会里,这就特别要求人要有清心寡欲的珍惜自然的情怀,建立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否则,人类将会自取灭亡。3、社会的利益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强势。-可编辑修改-群体利益与弱势群体利益等各种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4、社会的文化与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各种文化与文明之间也要协调发展,使不同文化和文明协调相处,不相冲突。尤其要解决好中西文化与文明的相互关系问题,这是解决好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条件。二、社区的微观协调发展1、社区的自我规划的协调。在社区规划问题上,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发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使大城市连片。理由是:(1)现实就是如此;(2)集中资源,加快经济发展。一是逆城市化——将城市工业与人口疏散到广大的农村社区。理由是:(1)一是城市化对自然神态的破坏;(2)二是利用现代的交通、信息有可能。这两种观点各有不足,应当考虑协调发展的思路。2、社区人群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各种不同身分、地位、职业、教育宗教信仰等的人群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发展。3、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社区之内和社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包括产业布局、产生改造、产业生态化发展等)方面都要获得协调性发展。4、社区文化与娱乐的协调发展。包括高雅文化娱乐与大众文化娱乐、休闲型文化娱乐与经营型文化娱乐等的协调发展。但必须以高雅文化娱乐和休闲型文化娱乐为主导。三、社会与社区协调发展的耦合1、城市的兴起与城市化。这是对于社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第一挑战,因为正是城市造成了社区不同社区之间的差距,形成了社会不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要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