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历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会历史序论第一章使徒时代(30-100AD)第二章希腊教父时代(100-300AD)第三章拉丁教父时代(300-500AD)第四章基督教在欧洲:中古世纪前期(500-1000AD)第五章基督教在亚洲(100-1400AD)第六章罗马天主教的宣教模式(1000-1800AD)第七章基督教的宣教模式(一):宗教改革时期(1500-1750)第八章基督教的宣教模式(二):启蒙运动时期(1750-1850)第九章基督教的宣教模式(三):殖民主义时期(1850-1950)第十章现代宣教的新模式(1950-2000)第十一章现代宣教的新模式(1950-2000)今日华人教会越来越重视宣教,也在积极地推动宣教。正因为这样,无论是在神学院,还是在教会,有关宣教方面有系统的教导,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如果要想了解基督教宣教学,就必须研究宣教历史,我们开始学习宣教历史之前,必须先厘清三个问题:为何要研究宣教历史?如何去研究宣教历史?什么是宣教历史的主要阶段?1.为何要研究宣教历史?在推动宣教事工或拟定宣教策略的时候,很多人忽略了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资源及教训。因为许多现今的事工模式,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它的根源。日光之下无新事,我们以为是新的策略,常常在过去已经实施过。例如今天很流行的「小组教会」,其实就是初期教会模式的翻版。所以在学习宣教课程中,消极方面可以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积极方面可以从前辈们的洞察力和策略中吸取智慧,以便更好的开展事工。历史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使我们避免错误的重演。今天当我们差派宣教士进入落后国家时,我们要避免殖民主义时期,宣教士有种族优越感,以及排斥当地的本土文化的错误。但是那些宣教士名言、为主殉道的见证,却仍然可以激励我们。他们所采取的一些宣教策略,有许多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采用。2.如何研究宣教历史?「宣教历史」的研究方法与角度与「教会历史」不同,虽然他们的取材是类似的,但是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宣教历史的研究重点有两方面:(1)有关宣教的重大事件,及留给我们的属灵原则。宣教历史是选择性的描述,而且是比较「宏观式」的,强调这些事件对教会的拓展,及福音广传的影响。教会历史最重要的初期教会神学思想的演变,在宣教历史中却是次要的。(2)焦点不是教会内部,而是教会与外界的互动关系。教会历史会探讨许多教会内部的事件,因为这关系到教会内部的纷争、发展等。如果这些事件,对教会向外的发展无关,或影响不大,在宣教历史的描述中,往往会省略的。相反的,一些开疆辟土的宣教勇士和事迹,虽然在教会历史上他们可能只是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却可能是宣教历史上值得学习的事情。宣教历史是以重大宣教事件或人物为主,以社会环境(包括政治、习俗等)为背景,来描述不同时代的主要宣教模式。这些宣教模式的发展,有人的创意与局限,也有圣灵的带领。换句话说,宣教历史是「使徒行传」的续篇!3.什么是基督教宣教历史的主要阶段?要将教会两千年的历史,特别是从宣教的观点作个分段,不是件容易的事。(1)初期教会时期的「启示录模式」(2)教父时期的「希腊模式」(3)中古世纪的「罗马天主教模式」(4)基督教宗教改革时期模式(5)启蒙运动时期模式(6)当代「超宗派(Ecumenical)模式」第一章使徒时代(30-100AD)基督教是从犹太教脱离出来的,才开始基督教是由一小群犹太裔信徒开始的,后来才逐渐在其它民族中传开。这些基督徒自发性地组成了「教会」,而初期教会的领袖,都是那些跟随过耶稣的十几位「使徒」(原意是「奉差遣的使者」)。这些使徒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逼迫,而且大多数最后都为信仰受苦甚至殉道。其中活的最久的一位使徒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约翰」。《约翰福音》和《启示录》是他写的,他大约死于主后95至100年左右。因此基督教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称之为「使徒时代」。I.时代背景在使徒时代的一百年内,基督教之所以能迅速传遍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有四方面:交通便利、语言无碍、宗教混杂、信徒真诚。(1)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帝国为了四处征讨,建造了无数极为便利的公路网。因此人称「条条道路通罗马」。这种便利的交通网,不但有助于军事及贸易活动,也有助于宣教事工。因此宣教士旅行非常安全便利。(2)人人都讲希腊文罗马帝国在军事上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原属希腊帝国的地方,但是在文化及语言上,却仍是以希腊文化为主。因此希腊文是当时的国际语言,意思是「普通话」,大约维持到第三世纪。这种状况非常有利于传福音。一方面,《新约圣经》都是用希腊文写的,而《旧约圣经》也早在主前一、两百年就已有了希腊文译本。事实上,耶稣本人及保罗所引用的旧约圣经,都可能是希腊文译本,而非希伯来文版的圣经。所以在将福音传向各地时,并不需要翻译其他文字。另一方面,只要是能说流利希腊文的信徒,不需要在学习其他的语言,都能成为福音的使者。因此初期教会「人人传福音」的现象,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了。也正因为如此,基督教很快地由巴勒斯坦的犹太信徒中间,传播到罗马帝国全境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去了。(3)总总异教尽低俗当时罗马帝国征服了许多国家,有很多各国的战俘和奴隶,所以各地的风俗和宗教,都被带进到罗马帝国,由于基督教所提倡的是一种富有伦理实践精神,又强调一神信仰,基督徒行事为人是依据《圣经》白纸黑字写下的原则,而非依赖异教祭司由神秘方法获得信息;基督教是最合乎理性的。所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不仅有助于宗教迷信的破除,也有助于提高人民的道德(4)各个信徒皆真诚使徒行传中记载许多初期教会信徒的榜样,是值得后世学习的。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2:42);而且他们『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个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2:44-45)他们美好的见证,吸引了很多的人信基督教。这些信徒也热心传福音,甚至在遭遇逼迫的时,他们也是随走随传地将福音带到各地(8:4;11:19-21)。但是当基督教与犹太教逐渐分道扬镳之际,基督教开始遭到罗马政府的迫害。使徒彼得与保罗都在公元64年左右为信仰殉道,死在尼录皇帝手中。从此基督教受到长达两百五十年逼迫。但是信徒们坚守信仰,很多的人走上殉道的路。在这样的逼迫当中教会反而更加复兴。II.主要领导人物(1)巴勒斯坦的犹太裔使徒及教会领袖除了使徒之外,另外一位教会领袖是耶稣的亲兄弟雅各。他和其它的兄弟在耶稣生前,并未信从耶稣。但是耶稣复活时,曾特别向他显现(林前15:7)。之后他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要领袖(徒15:13),甚至与彼得、约翰并列为教会的「柱石」(加拉太2:9)。他也是犹太信徒中保守派的领袖。新约圣经中的《雅各书》就是他所写的。至于《犹大书》,则是耶稣另一位兄弟犹大所写。(2)讲希腊文的犹太裔使徒及教会领袖司提反、巴拿巴、亚波罗、还有使徒保罗。(3)外邦人信徒领袖另外也有一些不是犹太人的教会领袖,例如保罗的同工百基拉(徒18:2)、路加(歌罗西4:14)、腓利门,及保罗的门徒如提多、提摩太、特罗非摩等人。这些人日后都逐渐取代犹太裔的教会领袖,成为罗马帝国教会的新一代领袖。III.主要宣教里程碑(1)耶稣升天前宣告的「大使命」(徒1:8)。(2)五旬节圣灵降临,三千人信主(徒2章)。(3)司提反殉道,门徒四散(徒8:1-8;11:19-26)。(4)安提阿教会差派巴拿巴和保罗去远方宣教(徒13:1-3)。(5)耶路撒冷会议确立文化与信仰之分际(徒15:1-31)。IV.主要宣教策略(1)以城市为中心(2)以犹太会堂为起点但是后来由于下列三个因素使得基督教与犹太教渐行渐远:(i)教义上的冲突,(ii)犹太民族的排外性,(iii)在巴勒斯坦发生的反抗运动。使犹太人与基督徒分道扬镖的最重要因素,乃是发生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革命战争。由于罗马巡抚的压迫,终于在公元66年暴发了叛乱。罗马军队在平定这场暴乱时,约屠杀了六十万至一百二十万犹太人[5],并且焚毁了圣殿。在这个时期的犹太裔基督徒却逃离了故乡,群居在约旦河东岸的比拉城。犹太人指责基督徒的叛逆与懦弱;基督徒却将圣殿的毁灭,看为耶稣预言(马太福音24:15-22)的应验。双方的仇恨日益加深,而基督徒也希望与叛乱的犹太人划清界限。从此,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完全分离。到第二世纪初,许多犹太人的会堂,已经明文规定,不准基督徒到他们会堂中一起敬拜神。(3)以生活见证及使徒教训为基础(4)以文化「适应」为原则如果当地习俗与基督教的教义不相抵触,教会会采取宽容的态度;但是如果有冲突,则教会也绝不轻易妥协。第二章希腊教父时代(100-300AD)I.时代背景1.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1)主后70年以前:在基督教刚开始的时期,是被视为犹太教中一个派别─「拿撒勒党」(徒24:5)。(2)主后66-70年及130-132年的两次犹太战争之后在主后66-70年及132年,先后发生过两次惨烈的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战争。犹太人不仅死伤惨重,而且大多数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远离家园。2.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初期教会原以中下阶层人民为主,在罗马中上层人士中,归信基督教的人数也越来越多[1]。到第四世纪初,他们就成为教会的顶梁柱[2]。他们大部分洁身自爱,奉公守法,是帝国的模范公民。3.罗马帝国的宗教及希腊哲学(1)罗马帝国的宗教:罗马帝国的原始宗教,是属于「精灵崇拜」。但是在接触到希腊文化后,罗马人就将希腊众神吸收到与它们相似的罗马诸神中。(2)希腊哲学派别当时罗马帝国境内流行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新柏拉图派、以彼古罗派、斯多亚派及犬儒主义等几种。A.新柏拉图派的思想强调灵肉二元论,认为灵魂是善的,肉体是恶的。必须依靠神秘经验。B.以彼古罗派则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创立的。基本上他们否定永生,肯定今生;追求现实,以致后来倾向于纵欲主义。C.斯多亚派则强调理性与自我节制,其道德水平很高,与基督教伦理有很多相容的地方。类似中国儒家的思想。D.犬儒主义则主张以无欲为最高的德行,他们自甘过穷困的生活,是极端的禁欲主义者。基督教却不分种族和阶级,强调平等、彼此相爱、节制和谦卑等美德,因此基督教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新兴宗教。即使在压迫及威胁下,基督教仍然可以迅速的发展。II.基督教所面对的挑战与问题1.外在的逼迫与攻击但是最严重的指控,则是基督徒对罗马政府的忠诚问题。由于基督徒拒绝向罗马皇帝的雕像敬拜,甚至还有些信徒拒绝当兵等等,这些事情都成为反对者攻击的把柄。每当有天灾人祸,或是政治上有任何风吹草动,基督徒总是成为替罪羔羊,会遭到无情的逼迫。2.内有异端及极端兴起另一方面,从第二世纪开始,基督教内部就开始出现许多在信仰上的偏差的「异端」,或在生活或作法上较偏激的「极端」团体出现。其中最着名的有下列四个:(1)诺斯底派:他们受希腊哲学「灵肉二元论」的思想影响,主张肉体是败坏的,因此倾向于禁欲主义。他们在教会中引起的纷争最多,也是初期教会领袖们最主要辩驳的对象。诺斯底派至今仍然影响着基督教。(2)孟他努派:这是一个倾向禁欲的灵恩派,是由孟他努于主后172年在小亚细亚开始的。他们高举先知的恩赐(特别是女先知),并强调末世的信息。他们并非异端,但确实造成了教会的分裂。到第五世纪之后,他们才逐渐消失。孟他努派是历代灵恩运动及二十世纪「五旬节运动」的前身。(3)马吉安派:主后140年马吉安在罗马开始宣扬他自己的一套反犹太教的教义。他认定物质界本质上是邪恶的。他还主张耶稣是受造的「次级的神」。高举保罗的教训。马吉安派又禁止嫁娶,在活跃了数十年后,就逐渐消失了。(4)摩尼教:这是由波斯人摩尼在主后第三世纪中建立的。强调光明与黑暗两个国度的争战。当他于主后276年被杀后,他的信徒大批地由米所波大米亚进入北非,影响很大。奥古斯丁本人在信主前,就曾经是个摩尼教徒。摩尼教在中亚、西域一带十分活跃,曾在唐朝时期与「景教」先后传入中国。当唐武宗在835年展开「灭佛运动」时,景教教士都被逐出中国。摩尼教的教士却中途逃亡,因此在中国地区留了下来。后来摩尼教又与佛教的一支「弥勒教」结合,产生了白莲教。III.主要领导人物1.教会领袖:这个时期的教会领袖,如安提阿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