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导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闫存林《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外加一篇《自序》《狂人日记》(1918年)《孔乙已》《药》(1919年)(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1920年)《故乡》《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1922年)鲁迅在这篇《自序》中叙述了他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说明了他写作的起因、目的和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来由。救国救民《呐喊》自序鲁迅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的“梦”总起绍兴侍父看透世态南京求学想走异路仙台学医治病从军看电影领悟“要著”东京治文无可措手“呐喊”含义:①唤醒民众,毁坏铁屋;②慰藉猛士,不惮前驱。弃医从文创作动机北京蛰居寂寞苦闷振笔呐喊铁屋之争一、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二、战时便去当军医三、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一、我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人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二、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以为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①唤醒民众,毁坏铁屋;②慰藉猛士,不惮前驱。《狂人日记》: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大哥……都想吃掉他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1)有才气和狂气。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充满了义勇和正气。20年前,踹了“陈年流水簿子”。20年后,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3)充满理想和信念。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1)写实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写实手法。描写其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象征手法。文言的序文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社会现实的象征。白话的正文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具有象征意味。(2)结构方式,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3)两重叙述,两重视点。A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B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小说生动地描述了寡妇单四嫂子对于“明天”的深切期望:第一个夜晚,宝儿病重,她是那么焦急地等候天明,好带宝儿去看医生。第二个夜晚,死去的宝儿静静地躺在床上,但她仍然幻想着”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地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第三个夜晚,宝儿已安眠黄泉下,她也已明知不能再见了,但仍然希望做到看见儿子的梦。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描写了这场复辟丑剧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风波。船工七斤在辛亥革命时被人剪去了辫子;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后,地方复辟势力的代表赵七爷便以没有辫子理当杀头为口实,蛊惑人心,混水摸鱼,从而使七斤一家乃至全村老少甚为惊恐,乱了方寸。所幸,张勋复辟仅有短短十二天,而波及到江南水乡的时间还要短暂。风波过后,一切依旧,赵七爷重新盘起辫子,蛰伏起来,庸众们也依然过着贫穷而愚昧的生活。小说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揭示了国民因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的状态。1情节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2.主题揭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涉及国民麻木,改革艰难的思想。)N先生是是一个在世纪转换时期,在中西文化对撞的背景下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他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在艺术形式上,《头发的故事》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1.情节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的事件。“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表达对当局莫大的讽刺。2.主题揭露政府的腐败;讽刺以方玄绰为代表的小官僚自私自利,自命清高;刻画了知识分子软弱、模糊、逃避的人生和精神状态。方玄绰,一个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现实、表里不一、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他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是描写没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小说。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没有捞到秀才,终于变得精神失常,听信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质,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一是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环境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射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P771赵太爷的动作、语言,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凶恶、嚣张)2姓氏的介绍可以看出阿Q的什么信息?(阿Q的身份地位非常低下以及受人欺侮的处境)1“阿Q又很自尊……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这个片段的描写反映了阿Q的什么个性特点?(蔑视他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反映了阿Q的什么心理特点?也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未庄闲人欺侮弱者的可恶,阿Q经常无端遭受欺凌的悲惨状况,阿Q精神沾便宜自欺欺人的特点)“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的什么特点?(欺弱怕强,狡诈无赖)P87“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早已有些高兴了”(1)阿Q为什么要深恶痛绝假洋鬼子的那条假辫子?(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2)阿Q知道要挨打,为什么还要“等候”着?(屈服于权贵的奴性)P88“但对面走来了……飘飘然的似乎要飞了”(1)阿Q欺侮小尼姑的事说明了什么?(转嫁痛苦于更弱者)P89(2)酒店里的人的大笑和阿Q的得意,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社会环境:民众趣味低下和麻木不仁)P108“阿Q飘飘然地飞了一通……脚太大”。(1)这一个片段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什么目的?(杀人逞威,抢夺财物,占有女人)(2)这又说明了阿Q什么的个性特点?(狭隘,报复,不理解革命)第一、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第二、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第三、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第四、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第五、狭隘保守而又盲目趋时第六、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第七、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第八、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第九、敏感禁忌而又麻木不仁;第十、不满现状而又安于现状。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吗?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1)阿Q为什么要精神胜利?(悲惨命运,受人凌辱,无力反抗)(2)他有哪些做法?(痛苦——转移——淡化——忘却。假想法,自贵法,自贱法,转嫁法,睡觉法)(3)阿Q的精神胜利造成了什么影响?(奴性——麻木——更奴性——更麻木)鲁迅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阿Q已不是鲁迅所诅咒的人物了,阿Q反而是鲁迅最关切,最不放心,最为所焦灼,总之,是爱着的人物。别人给阿Q以奚落,别人给阿Q以荒凉,别人给阿Q以精神上的刺痛和创伤,可是鲁迅是抚爱着他的,虽然远远地。别人可以给阿Q以弃逐,可是鲁迅是要阿Q逃在自己的怀里的。在《阿Q正传》里,我们看一切人对阿Q是没有同情的,可是这一般人之对阿Q没有同情,却正是显示作者鲁迅对阿Q之无限的同情。别人自始至终,是只要阿Q帮忙,只拿阿Q开玩笑,并没人留心他的生活,可是阿Q是不懂得的,他在一切被剥夺之余,惟一的安慰,是所谓精神胜利法。这是多么大可哀悯的事,却并不是可笑。“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从,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惭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一个人而立意要好,一个人而不愿意受人奚落,这是人性,无论他知识多么不够,无论他愚昧到什么程度,那是环境的事,人还是人,人们在灵魂的深处,终有相同而且相通的所在。阿Q一定要画圆,可是画不圆,别人又不许他有余裕可以画圆,甚而也没看见他有要画圆之心,这是大可哀的。1、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如:《狂人日记》等。2、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药》、《风波》、《阿Q正传》等。3、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戕害。如:《故乡》、《药》、《风波》、《阿Q正传》等。4、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第一类:辛亥革命前后反清封建的先驱者,有夏瑜、狂人等,主要特点是孤身奋战;第二类: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有孔乙己、陈士成(《白光》),从精神到肉体被摧毁;第三类:辛亥革命时的激进派,革命后的颓废者。如《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取自于《狂人日记》中已经写到的一个吃人的例子:用新鲜的人血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