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与重结晶一.结晶定义:在溶液中,溶质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原理:利用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固体之间分离提纯。结晶方法:蒸发结晶升温结晶冷却结晶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质,杂质的加热蒸发过程中仍为不饱和溶液。其后续操作一般为趁热过滤。(如氯化钠)2.升温结晶:•升高温度使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从饱和石灰水析出氢氧化钙固体,其后续操作一般为趁热过滤)3.冷却结晶:•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先蒸发、浓缩,再降温使产品由于T变化较大而析出。(如硝酸钾)二.重结晶定义:使结晶出来的晶体溶在适当的溶剂里,再经过加热、蒸发、冷却等步骤重新达到晶体的过程。原理:是利用杂质和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和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将晶体用合适的溶剂再次结晶,以获得高纯度的晶体的操作。操作过程:1.选择合适的溶剂;(在进行重结晶时,选择理想的溶剂是一个关键,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不与被提纯物质起化学反应。(2)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很少量的该种物质。(3)对杂质溶解非常大或者非常小(前一种情况是要使杂质留在母液中不随被提纯物晶体一同析出;后一种情况是使杂质在热过滤的时候被滤去)。(4)容易挥发(溶剂的沸点较低),易与结晶分离除去。(5)能给出较好的晶体。(6)无毒或毒性很小,便于操作。(7)价廉易得。2、固体物质的溶解原则上为减少目标物遗留在母液中造成的损失,在溶剂的沸腾温度下溶解混合物,并使之饱和。为此将混合物置于烧瓶中,滴加溶剂,加热到沸腾。不断滴加溶剂并保持微沸,直到混合物恰好溶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混合物中可能有不溶物,如为脱色加入的活性炭、纸纤维等,防止误加过多的溶剂。溶剂应尽可能不过量,但这样在热过滤时,会因冷却而在漏斗中出现结晶,引起很大的麻烦和损失。综合考虑,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甚至更多的溶剂。3、杂质的除去热溶液中若还含有不溶物,应在热水漏斗中使用短而粗的玻璃漏斗趁热过滤。过滤使用菊花形滤纸。溶液若有不应出现的颜色,待溶液稍冷后加入活性炭,煮沸5分钟左右脱色,然后趁热过滤。活性炭的用量一般为固体粗产物的1%-5%。4、晶体的析出将收集的热滤液静置缓缓冷却(一般要几小时后才能完全),不要急冷滤液,因为这样形成的结晶会很细、表面积大、吸附的杂质多。有时晶体不易析出,则可用玻棒磨擦器壁或加入少量该溶质的结晶,引入晶核,不得已也可放置冰箱中促使晶体较快地析出。5、晶体的收集和洗涤把结晶通过抽气过滤从母液中分离出来。滤纸的直径应小于布氏漏斗内径!!抽滤后打开安全瓶活塞停止抽滤,以免倒吸。用少量溶剂润湿晶体,继续抽滤,干燥。6、晶体的干燥纯化后的晶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然晾干,或烘箱烘干。思考题1.重结晶时,溶剂的用量为什么不能过量太多,也不能过少?正确的应该如何?答:过量太多,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冷却时析不出结晶或结晶太少。过少,有部分待结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造成损失。考虑到热过滤时,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使部分晶体析出留在波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所以适宜用量是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后,再多加20%左右。2.使用有机溶剂重结晶时,哪些操作容易着火?怎样才能避免呢?答:有机溶剂往往不是易燃就是有一定的毒性,也有两者兼有的,操作时要熄灭邻近的一切明火,最好在通风橱内操作。常用三角烧瓶或圆底烧瓶作容器,因为它们瓶口较窄,溶剂不易发,又便于摇动,促使固体物质溶解。若使用的溶剂是低沸点易燃的,严禁在石棉网上直接加热,必须装上回流冷凝管,并根据其沸点的高低,选用热浴,若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也要装上回流冷凝管,以免溶剂损失。3.将溶液进行热过滤时,为什么要尽可能减少溶剂的挥发?如何减少其挥发?答:溶剂挥发多了,会有部分晶体热过滤时析出留在滤纸上和漏斗颈中,造成损失,若用有机溶剂,挥发多了,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为此,过滤时漏斗应盖上表面皿(凹面向下),可减少溶剂的挥发。盛溶液的容器,一般用锥形瓶(水溶液除外),也可减少溶剂的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