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优秀实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韩非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第二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与圣哲交流,可以使我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新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尽快地提高自身的学识与修养。这节课我们来听听韩非子给我们讲故事,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体会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见微知著真性情——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是人类心灵净化的地平线。先秦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发展到高峰。如果说《庄子》把寓言故事发展成独立的文学体裁,那么《韩非子》则开始了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寓言故事,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但其文风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揭露实情,无所掩饰。韩非的寓言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在冷峻的外表下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或鞭策,或讽刺。1、掌握本章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水平;3、体会本章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重点:1、学会阅读、分析古文的方法;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寓言深刻的寓意,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1.读准字音子圉(yǔ)蚤(zǎo)虱子胥(xū)康诰(ɡào)象箸(zhù)箕(qí)子土簋(ɡuǐ)犀(xī)玉菽藿(huò)短褐(hè)茅茨(cí)跣(xiǎn)行陈轸(zhěn)蠋(zhú)贲(bēn)诸缁(zī)衣吠(fèi)之聚嘬(zuō)1.通假字①鳣.似蛇________________②而亡.其富之涯乎________________③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_④囊者使女.狗白而往________________⑤彘臞.,人乃弗杀________________⑥而越人被.发________________“鳣”通“鳝”,黄鳝“亡”通“忘”,忘记“反”通“返”,回来“女”通“汝”,你“臞”通“癯”,消瘦“被”通“披”,披散2.一词多义①亡醉足以亡.裘乎而亡.其富之涯乎焉用亡.郑以陪邻亡.赵走燕②为因为.君刺之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若属皆且为.所虏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丢失灭亡逃跑通“忘”,忘记替,给做为了表被动是向,对③患鲁患.其不救乎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④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吾已见.孔子孟子见.梁惠王诚恐见.欺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祸害担心介绍,引见见到拜见被动3.古今异义①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今义:表原因的介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②必善事左右..今义:方位名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因,趁着;为,替王身边的人③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今义:没有尽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子胥出走..,边侯得之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不困窘出逃4.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①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________________②常酒.者,天子失天下________________(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③则毋生.杨矣________________穿、住喝酒使……生(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④其恶者贵.,美者贱.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⑤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_______________得人敬重、被人看轻以……为美、以……为恶①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________________②焉往而不美________________③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_______________④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________________⑤曾从子,善相剑者也________________⑥若又奚患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5.文言句式1、子圉(yǔ)见(xiàn)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jiàn)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xiàn)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jiàn)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xiàn)也。1、子圉把孔子荐举引见给宋国的太宰(相国)。孔子出来后,子圉进去,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说:“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子圉恐怕孔子得到国君的尊重(尊贵),于是对太宰说:“国君已经见了孔子之后,再看你也会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太宰于是不再荐举孔子。这则寓言似乎是在批评孔子的光芒过盛,不懂得韬光养晦,还可以认为是说为官入世之人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保全自己,还是以天下大利为重。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为己私欲,而不顾公义,如此。取舍决于私利。【分析】1、这则故事中孔子最终没有被介绍、引见给宋国的国君,通过这一过程的描写揭示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迪?答:揭示了人性的恶丑,嫉贤妒能,不顾公义,给我们的启迪是为国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2.子圉把孔子引荐给商太宰,目的就是要把孔子推荐给宋君,可事后又阻挠商太宰的引见,岂不是违背初衷?你如何理解子圉的行为?答: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没想到在商太宰的眼中自己竟与孔子相差如此之远,他引见孔子只是想立功、讨取好处,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声明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给子圉点破之后就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第1则——子圉见孔、太宰抑孔1、这则故事通过宋太宰没有举荐孔子的事实,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这里的人性的丑恶主要指嫉贤妒能、不顾公义),说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2、在共同利益面前,或者在共同威胁面前,人们往往会主动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作者是从讽刺的角度写这两个人是如何联合打压孔子的。这从两个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孔子比自己强这么多,不知道在第三者眼中自己和孔子比较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孔子远远超越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见孔子的决心。所以说这是人性的悲剧。3、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2、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2、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私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机智对答脱险【版本一】“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伍子胥与公子胜二人碾转到了离昭关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从这里出了昭关,便是大河,径直通吴国的水路了。然而,此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狐疑不决,晚上,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后在东皋公帮助下成功过关。【版本二】《韩非子》子胥出走,边侯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矣。我既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侯因释之。【评析与应用】子胥,指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子胥因父兄遭楚平王杀害,被迫出逃投吴。他出逃的事,后来演化出不少故事,这里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同样的故事又见于《战国策.燕策》,说的一个叫张丑的人出逃,被关吏抓住。这里又说是伍子胥,姑且将其作为子胥佚事吧。这个伍子胥很狡猾,边候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边候不是对手,也与边候不了解真实情况有关,相信了子胥编造的“上素我者,以我有美珠也”这一虚假之辞。有了这一大前提,子胥就主动了,说我已丢失了美珠一你就莫想了;说你吞了美珠一君王肯定剖我的腹!这一招很毒:既让边候知道在自己身上已无利可图,更嫁祸边候,逼得他乖乖地把自己放了。这当然是一种欺诈,先欺后诈。这欺诈之所以得逞,是因为子胥抓住了边候心理上的弱点:怕死。这是致命伤,世间有几个不怕死的呢?况且这种死还是死得冤枉,人们就更加避之唯恐不及。我们不该指责边候被伍子胥的欺诈手段蒙住了,镇住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有的时候如何利用对方不明真相,利用其心理弱点,因为正如上文的伍子胥,他虽然骗了边候,但并未整他害他,就伍子胥而言,只是想逃脱追捕找条生路,世人也不会责怪他的。第2则——子胥脱珠、子胥骗侯、子胥出逃1、这则故事通过伍子胥凭借着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处境的经过,揭示了“关键时刻人往往出于生存的渴望而迸发出巨大的智慧力量,从而摆脱困境”的道理。2、这是不是耍赖和讹诈呢?是不是伍子胥的为人有问题呢?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所以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泾渭分明。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子胥的话,害怕被开堂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在人的眼光去审美,因为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可见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这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对敌人的仁慈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伍子胥如果一味“温良恭俭让”,诚实地交代身份,后果会怎样?况且,正义和公理在他这一边。3、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3、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来避难。”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庆封字子家,是春秋时候齐国大夫。崔氏杀死齐庄公而拥立景公,自己做了右相,庆封做了左相。后来庆封趁崔氏内乱,灭掉了崔氏,把持了国家政权,旋即遭到高、鲍氏的合攻,奔鲁,后又奔吴。楚灵王伐吴,他被擒,灭族。这故事是说他打算逃往越国的一段事情。“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族人的反问真是一针见血,而叛乱者庆封的那一种盘算倒也十分有趣。“心”为命运症结第3则——庆封走越、族人远见1、这则故事通过庆封走越时族人的劝说,表现了庆封的族人见识高远,他们看到庆封命运的症结在于作乱的心理。2、人们都具有远祸全身的意识,只不过如果一个人罪大恶极,逃到哪里都没用。只有洗心革面才是根本之道,一味地逃避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因为仅从“行”上考虑“避难”是治标,从“心”上改弦易辙才是“治本”。4、绍绩昧醉寐(mèi)而亡其裘(qiú)。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gào)》曰:‘毋彝(yí)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4、绍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