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巴金作家作品原名李尧棠(1904~2005),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笔名为巴金。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1950年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写作背景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这些话是巴金1942年2月写下的,见《废园外·后记》)《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十分苦闷和抑郁。后来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优秀文章。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课文朗读思考问题:本文写了那些具体的灯?文本以什么为线索?根据线索理清本文结构。平方射出的灯光;雪夜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的孤灯;希洛点燃的火炬;友人看见的油灯。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按“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这一线索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第二部分(4—8):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第三部分(9—12):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第四部分(13):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总体思路思路1段起点窒闷(苦闷忧虑)展开具象灯的作用(扫淡黑暗,给人温暖,指路)升华心灵灯作用(给人安慰、鼓舞、勇气)安定,畅快拓展具象灯(灯塔、孤灯)作用(海上导航)再次升华精神灯(火炬)作用(人生导航)深化精神灯(自杀者看到的灯)作用(改变人生)终点微笑912段13段28段无意受惠有意施惠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举例说明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灯光”的象征意义明确:明确: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只要有灯,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能给人指明方向,鼓舞人们奋然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具体的灯灯的作用平房中射出的灯光扫淡黑暗的颜色夜行见到的灯光给人指路长夜孤灯提供帮助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眼睛桌上的油灯救人性命作用大小层层深入顺序光明、希望、信念现实回忆联想回忆现实讨论问题:1.第1段中“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窒闷”一词的含义很深,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2.如何理解“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这个句子是景物描写,把宁静的黑夜比喻为沉睡的大海;把因视觉逐渐适应黑夜而朦胧看到马路比喻为浪花浮起。把黑夜比作大海除了加深黑暗背景的浓重之外,还有营造大的黑暗强化灯光作用的目的;浮起来的马路也巧妙地暗写了灯光。3.作者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颂扬灯光(火炬)的伟力,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请讲讲第11段在文章的作用。(这一段写得必要、精湛。没有这一段,两个传说就会游离开文章的中心,只不过是“凑凑材料”而已;有了这一段才能说明作者出于抒情、说理的需要才精心采选了这样的材料。这一段的设置反映了作者驾驭材料的高超能力,放得开,收得拢。“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灯光的象征意义至此已基本揭示出来了。如果读者能体会这几句话,也一定能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感受─《灯》不单属于巴金,这篇文章中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前景的中国人的!)4.如何理解“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句话?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活着就要吃米,但米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需要。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那就是精神,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光明,是超越生物、生理需求的社会的、哲学的需求。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鞭策人们奋进。5.“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这个句子,你对此句是怎样理解的?结构上,黑暗的大海照应开头;内容上,用“常常、黑暗、大海、漂浮”表现长期险恶的环境对我的折磨;政治上,表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带给人无限的痛苦;人生哲理上,灯光就是光明,就是希望,它指引和鼓舞我,使我的信念变得执著,帮我战胜黑暗。6.“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与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把“真实”的材料用“繁笔”写出来,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是长期形成的,灯光与作者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物我同一”,因此作者由“窒闷”到欣慰“微笑”的感情转变是完全合理而可信的;二是加重“真实材料”的力度,使象征意义落到实处避免“虚幻化”,如果全文都写畅想,便会显得“轻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将被削弱)分析语句7.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山”,谈谈作者的设计意图?主要是用以表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作者不畏“山”的阻隔,满怀希望和胜利的自信与乐观。总结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灯光在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为什么?(以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比较阅读思考下文与《灯》的相似之处:火光(俄)柯罗连科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夜,我乘坐一叶扁舟,航行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沉沉的小河上。突然,前面,小河的拐弯处,黑压压的峰峦下,闪出一点火光。灿烂,耀眼,就在很近的地方一闪……“啊,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快要到宿地了。”船夫掉过头来看了一眼,又无动于衷地俯身划桨。“还远哩!”我不相信:那灯光划破茫茫的夜色,就出现在眼前。然而船夫说对了,它的确还离我们很远。在如磐的黑夜里,火光的特点就是不断战胜黑暗,时隐时现,给人以希望,促你前进,而渐渐临近,似乎只要再挥两三桨,行程就结束了。……而其实呢,还远着哩!我们又在黑如墨染的河面上划了很久。两岸的峡谷和峭壁相继出现,慢慢离去,又依次离去,落在后面,像是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远方。而那火光却仍然在前闪耀着,若明若召你前行……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回想起那条黑沉沉的河流,那壁立两岸的层峦叠峰和那点生气勃勃的火光。在这以前和以后都有许多闪耀的火光就像近在眼前似的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进。但是生活却仍然在阴霾的两岸之间奔流,奔流,光明依旧那么遥远。所以只好又俯身继续挥桨。但是,毕竟,……毕竟前方——光明在召唤。共同点:都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火光、灯光都象征着光明和希望,都能让人们感到温暖给人们以勇气。典型的托物寓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