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摘要:本文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娓娓道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将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提倡“讲”得适时、适量、适度……一、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多读多背中有所感悟,增强语感二、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精心设计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的口语训练中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1、运用“形象”手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寓教于乐2、鼓励学生进行复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编述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三、注意读写结合,有机地结合阅读内容进行造句的说写训练四、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为辅关键词:特点,朗读能力,学习,“讲”。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朗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简短,体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等,这些内容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缓慢,因此,教师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方法指导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让他们亲身经历从语言到内容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内容到语言表达的全过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指导阅读的方法。一、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多读多背中有所感悟,增强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①一年级上学期,我们一般只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所谓正确,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声音响亮、柔和。一年级下学期,则应要求学生在读得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所谓流利,即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读清楚,边读边想。二年级的学生,应要求学生能流利地、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重音、停顿等,并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开始时,由于学生观察得不仔细,经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是按词分开,更不会把词连成句子,因而会使语调发生变化,甚至经常读出与原文不符的、顺口而出的字、词,发生读错字、添字、丢字的现象。我在指导时,要求学生读得词句连贯,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看准字、词,连字、词成句读通读顺。当学生2读得不准确,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适当时,我则突出了教师的范读作用,示范指导,并要求他们反复练习,饱含感情的范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如《四季的脚步》(第三册)的一个片段: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好,用波浪线画出来。(生边读边画)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把你最喜欢的那个小节读一读,然后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这个季节是怎样的。(生朗读,议论)生:我最喜欢春天,我想读一读第一小节(先读后说)我心目中的春天到处是绿色,小草绿了,树枝也发芽了。师:还有谁在点缀着绿色的春天呢?生: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各种颜色的鲜花都开了……师:说得好!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生读,语速较快,没有读出春天悄悄走来的词气),春天的脚步悄悄地,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你能悄悄地,笑着走到我身边吗?(生表演)请你再读读前两行。(生读,语调还是有点高)想一想,你刚才是怎么走到老师身边的,脚步那么轻,我都没有觉察到。再读读。(生读,有进步)好,有进步,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你愿意再读读吗?二、加强口语交际训练,精心设计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的口语训练中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1、运用“形象”手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寓教于乐“形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语文教学是通过“形象”表情达意的活动。②由于语言是抽象的,如何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再现文字表达的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呢?实现这个目的的教学手段很多。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挂图、模型、电教、板画等手段;课外,我们可以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到博物馆参观等。我们运用“形象”手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对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我在辨析中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受成功的喜悦。如《揠苗助长》(第四册)一文中有“揠苗助长”这一新词,我提前让学生用查字典、向家长请教的学习方法来查找“揠”和“拔”的意思,再出示“揠”和“拔”两个字,让学生四人一组,拿起桌上的禾苗,一边动手演示,一边交流找到的答案。(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演示、讨论交流,然后汇报)生1:我觉得“揠”就是拔根。根是禾苗的重要部位,如果说根被拔出来,禾苗就会枯死。生2:我觉得“揠”和“拔”的意思是一样的。生3:我认为“揠”是拔心,要是拔了心,禾苗的水分就供应不止,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生4:我妈妈说是连叶拔。叶子是吸收水分的,如果没有了叶子,禾苗就无法吸收水分。我电脑出示《词源》释义:拔芯曰揠师:“曰”的意思就是说,连起来说就是——生:拔芯就是“揠”(电脑出示“揠”和“拔”的范围比较,得出结论:拔根、拔叶、拔芯都可称“拔”,范围较大;3“揠”只是抽拔禾芯,范围较小)师:“揠”的意思我们终于找到了,“揠苗”就是——众生:拔苗的芯师:“揠苗助长”就是——生:拔起禾苗的芯帮助它快些长高结穗子。最后归纳出“揠苗助长”的意思。2、鼓励学生进行复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复述,是指学生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的一种语言训练。③在低年级复述练习中,我抓住学生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片断或一些故事。如《称象》(第二册)课后要求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我在讲这课时把官员们和曹冲想出的称象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使学生对只有7岁的曹冲遇事能开动脑筋,对他那聪明机灵非常佩服,赞不绝口。这时,我要求复述曹冲称象的办法,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要讲。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学生讲述《称象》全文的故事。先是同桌对讲,再进行全班抽讲,并请听讲的同学回答:他讲的好在哪里?还需补充的给予补充?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活泼。3、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编述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编述实际上是创造性复述的一种,这种方法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精心设计编述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及创新能力。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四册)一课中“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这一句话时,我就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一个阴雨天,雏鹰旅行队的小胖迷了路,怎么办?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迷了路的小胖和大树公公。大树公公头戴一个高高的绿色头饰,向南而立。头饰南半边插着稠密的树枝,北半边插着稀疏的树枝。学生一见欣喜若狂,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仿佛自己就是迷了路的小胖,仔细观察大树公公,请大树公公帮忙。大树公公不仅做了明确的回答—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学生由此背下书上的答案),还提出“为什么我的枝叶南面稠北面稀”的问题。我顺势出示了两个句式,“因为……所以……”、“……是因为……,”供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这个片段中,我利用情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了阴雨天在野地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了解了树枝的稠稀和太阳光照的困果关系,同时进行困果关系的句式的练习,以及稠与稀、稠密与稀疏两对反义词的使用练习。这样的教学将阅读、说写句子、观察、演示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三、注意读写结合,有机地结合阅读内容进行造句的说写训练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不能孤立地读,一定要将读书和说话结合起来,特别要把听和写结合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课文里读和说的练习比较多,读是吸收语言,说是表达语言,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以读和说作为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写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写句子。上述所举的课例,课文中没有因果关系的句式的练习,而我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给出了“因为……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教学时相机让学习练习,这并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巩固了太阳和树木生长的关系的知识。4又如《骆驼和羊》(第一册)中最后老牛对骆驼和小羊说的一句话:“只看到自己的长外,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这句话极富哲理,我先让学生咀嚼品味,弄清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开拓思路,进行句式变换。师:假如你是聪明的老牛,你还可以怎么说,使骆驼和羊改正缺点?生A:只看到自己的长外,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是不对的。生B: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生C: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是不对的。生D: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是不对的。生E:我们要团结互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对的。生F: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把事情办好。生G:我们做事情如果能把大家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就能把事情做好。通过练说质同形异的话,既培养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四、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为辅“讲”是最古老阅读教学方法。古时所谓“读书不放一字过”,就是字字句句都要讲解的意思。面对理解能力较差的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适当的“讲”是必要的。有的字、词、句、段难度较大,学生又缺乏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若经过启发学生仍不能理解,教师就要“讲”,如此才可以节省时间;在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下,如果还要他们自学或讨论,就会浪费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已建立起某种认知结构,再学同类知识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若还是“讲”个不停,同样会浪费时间。所以说,“讲”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要“讲”得适时、适量、适度。如《揠苗助长》教学课文第二至四段:导课部分:师:请同学生先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师巡视指导)知识点部分:师:谁先来说说?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我觉得“终于”用得好,因为它表示农民想了很久才想出了这个办法。师:那你能不能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一下“农夫想的时间很久”。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指导朗读时,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农夫回到家里已经这么累了,还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这是为什么呢?课堂总结:师:刚才大家品词品句品得好,品读也读得好。请同学们把第二至四段连起来带着感情再读一读。(生感情朗读)在这几段的教学中,教师“讲”了四次(还有一些简短的启发)。每次“讲”的目的都很明确,导入新课要“讲”,总结课文要“讲”,知识点要“讲”,课文的思想内涵要“讲”。但是每次“讲”,5都很通俗、简约。这就是“讲”得适时、适量、适度。新课程不提“讲”,提“导”。其实,一些导语就是教师“讲”的内容。总之,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具体形象。既要有朗读训练,又要在阅读中巩固学生运用字、词的能力,进行说话和写话的练习;既要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又要有教师必要的、适当的讲解,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意境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参考文献:①《语文课程标准》之朗读的基本要求之二②黄亢美.《小学语文专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