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实验给药剂量换算讨论二又附:在此对那个《药理实验方法学》中的折算关系表再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商榷。我觉得,此表中,人的体重设为70kg,是有点不妥的。我们国人的平均体重是否能达到70kg?难道我们都能吃得这么好?这恐怕不是太合理。如果设为60kg或55kg,则能为大多数人接受。这样一来,这个表就得进行修正。如果为60kg,则人的体表面积为1.55m2左右。那么,这样一来,折算系数表的中数字,全部要修正。最后一行的数字要乘以1.72/1.55=1.11而表最右上端的人的体重改为60kg.如此一来,我所编的那个简表就要修正了。按人体重60kg计算:这样,计算各种实验动物与人的剂量的倍数时就是这样了:实验动物用剂量=人的剂量*60*1.11*折算系数/动物体重。而原有的计算方法为:实验动物用剂量=人的剂量*70*折算系数/动物体重。这样,相当于简表中的数字都要乘以60*1.11/70=0.95结果如下:小鼠:8.65倍大鼠:5.98倍豚鼠:5.15倍兔:3.11倍猫:2.59倍猴:0.998倍狗:1.78倍。同理,按人体重55kg计算:简表中数字乘以55*1.175/70=0.92小鼠:8.37倍大鼠:5.80倍豚鼠:4.82倍兔:3.01倍猫:2.51倍猴:0.97倍狗:1.72倍。同理,按人体重50kg计算,简表中数字乘以50*1.25/70=0.89小鼠:8.1倍大鼠:5.61倍豚鼠:4.82倍兔:2.91倍猫:2.43倍猴:0.93倍狗:1.66倍如有不同看法,请与我交流。说完了实验动物的,我们下面来谈谈人的。毕竟,临床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老人和小孩的用药剂量与成人通常是不一样的。目前,我们对于成人的剂量常常是没有考虑体表面积的。无论高矮、无论胖瘦,一律是用XXmg/天这样的剂量。从临床应用来说,是不妥的。但是,对药品生产厂家来说,他们也只能如此。他们在说明书所说的剂量,在大多数人通常的剂量。当然,成人自己或医生可以根据疗效调整用药剂量。那么小孩的剂量该如何来算呢?实际上,仍然是沿袭了体表面积的折算法。成人体重一般按70kg算,体表面积一般按1.72m2算。下面介绍常用方法:1按体重计算:在成人体重70kg计,小儿剂量=小儿体重(Kg)/70*成人剂量2按体表面积算:小儿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成人剂量成人体表面积一般按1.72m2来算。按经验公式:小儿体表面积=(4*体重(kg)+7)/90+体重例如:小孩重8kg,折算剂量=(4*8+7/90)/1.72*成人剂量=0.231成人剂量此方亦非常简便,可操作性强。实际上,因为成人与小儿体型系数是一样的,所以其体表面积就是他们体重比的2/3次方。那我们来验算一下上面这个例子:(8/70)2/3=0.233,可以看出,与上述结果相差无几。再算一例:小儿体重12kg.经验法:4*12+7/90+12/1。72=0.313直接法:(12/70)2/3=0.306可以看出,经验法基本准确。另有计算体表面积的经验公式如下: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这是较为适合我国人的公式。一般用于计算成人。还有些其它方法,因计算稍微复杂,在临床上不实用。不再列出。在此,我推荐体表面积法。按经验公式计算体表面积,非常方便,笔算甚至口算可得出答案。当然,有计算器在身边的,也可直接把体重的比输入,求其2/3次方也可很快得出。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述是按照成人与小孩的等效剂量来刻板地计算的。如前所述,这种换算的前提是:小孩与成人对此药的敏感程度是一致的。但是,小孩由于发育不完全,尤其是肝脏这一承担主要药物代谢的器官发育不完全,实际上小孩比成人要敏感。因此,在此剂量基础上还要酌减。本人认为,减至等效剂量的3/4~4/5较为适宜。而且,儿童用药要“摸石头过河”,不可盲目用较大剂量。以上只是原则性的谈了一下小孩与成人剂量的换算。在临床上还要牵涉到配药的问题。那则是护士们拿手的了。在此不再讨论。在做动物实验的时候,我们通常要用到不同的给药途径。而且,有时候我们想知道不同的给药途径之间的效果相差有多大?以什么样的比例给予能使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的效果差不多呢?比如:某药,可静脉注射,也可以腹腔注射,我们想把静脉途径改为腹腔,到底给多少药比较合适呢?或者,把静脉的改成口服,又大概是多少呢?这些问题,许多实验书上并没有定论。大多数是我们在实践中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谈到生物利用度。按照经典的定义,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吸收的速度反反与药物的达峰时间相关联。而吸收的程度与发挥作用的药量是相关的。而我们常常主要关注的是吸收程度。因而,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量/经静脉给药的量,这就是绝对生物利用度。我们谈到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的换算,就是要用到绝对生物利用度。通常我们以静脉为参照,来比较其它途径给药能达到静脉的百分之几来衡量。关于不同途径给药的问题,在不少的药理及相关的书上,有如下的叙述:以口服量为100时,皮下注射量为30~50,肌肉注射量为20~30,静脉注射量为25。这些是我们实验时所得到的一般的经验。从以上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常常把口服生物利用度估计为25%左右。认为肌注相当于静脉的80%,皮下相当于静脉的50%。应该说,这样的估计是比较合理的。口服一般生物利用度可有30~40%,高者也可达70%,低者在15%以下。估计为25%,有点偏于保守,本人倾向于估计为30%。除此之外,在动物实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就是:腹腔注射。它可达到不错的效果,而又比静注要简单方便,因此常常采用。除了有吸收不太规则的缺点之外,其余方面很不错。而且吸收一般可达静注的80~85%。因此,我们可以将上述结果列于下:对此简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给药剂量可参照经验,但最好亲自实验。因为每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不一样的。简表中所示只是一种多数情况下的估计。可能与实际会有较大出入。第二,能够不改给药途径时,尽量不改。实验药量足够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改给药途径。一则是各给药组间要剂同对比;二是给药途径改后效果不好对比。尤其是口服和静注之间有时按上述折算给药时,血药浓度相差太大。主要是口服影响因素多。第三,有时实验操作熟悉程度影响很大。尤其是静注。而口服途径一般来说,较易实现相对准确。以上所述,仅供参考~~!附:关于局部给药的剂量折算问题有时候,我们做的虽然是在体实验,却是局部给药。如:想考察一种药物对烧伤的作用。一般用兔子做实验。那么,在多大的面积上给多少药才与临床差不多等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讨论皮肤给药的。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是看药物在局部的作用(如:烧伤),就和人体用相同的剂量。即用于人体多少面积涂多少药,动物也是多少面积涂多少药。不过,要注意一点,这是我们设想实验动物对此药敏感程度与人相同的情况下。那么,如果是透皮吸收的呢?也就是说,把皮肤只当作一个给药途径,最终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呢?那实际上就相当于体内给药了,仍然按前面所述的等效剂量给药。在前面,我们讨论了常用实验动物的剂量换算的问题。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使用一些其它的动物。如;金黄地鼠、鹌鹑、来亨鸡、小型猪、鸭子等等。那么,对于这样一些在这个表中无法找到折算系数的动物,我们怎样来折算它们与人或其它动物的等效剂量呢?对此,很多人会感到茫然。其实,只要知道等效剂量折算的原理,我们照样可以很好地估算出来。与其它实验动物的剂量折算相似,方法如下:第一,能找到有参考文献的,可以用现成的剂量。但这样的情况不多。第二,有临床用量的,折算到动物。这就要我们去找到相应的动物的体型系数。通过查文献我们可以找到。。。LD50与药效学实验剂量的换算面对一个全新的化合物,无任何资料可参照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设置剂量?我想,首先至少我们会做一个急性毒性实验。在急毒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LD50,或者是最大耐受量(MTD)。这可能成为我们选择剂量的一个重要依据。那么,如何根据LD50或MTD来选择剂量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我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在不少的药理书上,都是讲测出药物或化合物的LD50以后,取其1/10,1/20,1/30的剂量作为药效学的高、中、低剂量。对此,我们差不多也是这样做的。只是有个预试过程。在预试中摸索并调整剂量。但上述剂量的设置似乎没有一个定量的、理论的依据。那么,我们如何来估计药效学实验的剂量呢?在此,我提出一个自己的想法。我们知道,药物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存的。在达到很好的药效的时候,可能已经产生毒性了。我们既要控制毒性,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最大地发挥药效。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满足这样一个要求呢?我觉得,就是:当药物差不多刚刚引起毒性反应时的剂量设为药效学的最高剂量,再往下以等比递减。如果要给一个定量的数字,我觉得取LD5比较好。就是说,把引起5%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定为药效学最高剂量。如果这样,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寻找LD50与LD5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运用药理学与数学的知识来探讨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的基础知识。我们知道,药理效应跟剂量(或药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完全地成比例,可能是效应与浓度的对数成比例,也可能效应与浓度的对数亦不成比例,而是表现出一种这样的规律:浓度较小时,增加浓度药效增加不很明显;浓度中等时,增加浓度药效有较明显地增加;浓度较大时,增加浓度药效增加又不太明显;直到出现最大效应。这就是所谓的“量-效关系”或“浓度-效应关系”。如何用数学的模型或是公式来描述这样一种“浓度-效应关系”呢?早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为大家所公认的是由A.V.Hill提出的一个方程:E=Emax.Cs/ECs50+Cs这就是著名的Hill方程。式中,Emax表示药物的最大效应;EC50表示达到50%的Emax时的药物的浓度;C表示药物的浓度;上标S是表示浓度-效应关系曲线形状的参数。毒理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药理效应。因此,我们将这一公式移植到急毒实验中来进行一些应用。对于一定大小的动物而言,一定的剂量与一定的血药浓度基本上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就以剂理来代替浓度进行计算。上式中,以LD50代替EC50,以LD代替C,则得:E=Emax.LDs/LDs50+LDs很显然,在毒理实验中,Emax就是死亡率为100%时的效应。相应地,LD5则为死亡率为5%时的效应;LD1则为死亡率为1%时的效应;LD50则为死亡率为50%时的效应。我想对此大家应无异议。如此,我们来看,当剂量为LD5时,LD5与LD50之间的关系如何呢?E5=5%Emax=Emax.LD5s/LDs50+LD5s得:0.05=LD5s/LDs50+LD5s化简,得:LD5s=0.05/0.95XLDs50=1/19XLDs50同样地,LD1s=1/99XLDs50如果S=1,则LD5大约为LD50的1/20;LD1则为LD50的1/100.如果S=2,则LD5大约为LD50的0.229;LD1则为LD50的0.1.如果S=3,则LD5大约为LD50的0.378;LD1则为LD50的0.219.如果S=4,则LD5大约为LD50的0.479;LD1则为LD50的0.317.如果S=5,则LD5大约为LD50的0.555;LD1则为LD50的0.399.如果S=6,则LD5大约为LD50的0.612;LD1则为LD50的0.464.S是决定药效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变化的趋势的程度的参数。当S6时,药效是随血药浓度呈突进式的;而当S介于二者之间时,药效是呈过渡式的。很多药物的S值在2以下,一部分在2~5之间,大于6的极少。也就是说,大多数药物的效应随血药浓度增加是渐进式的,或近于渐进式的。那么,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我们是否可以初步地得到一个结论呢?那就是说,当我们知道一个化合物的LD50以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关于它的LD5或LD1的信息。我们希望在做药效学实验时,动物的死亡率不要超过5%,最好不要超过1%。也就是说,药效学的最高剂量是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