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的理解1、背景—价值与使命进入21世纪的大背景(民族创新,立德树人)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亮点—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学什么、怎么学及为什么学学校课程改革的抓手和突破口踯躅前行——推动、冷落、再推动—刚要指南的即将颁布,落实核心素养落实与修订、内容:是什么?宗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以尝试着解决问题,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目标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一体两翼)核心概念:生活、综合学习、实践(一系列概念:经历、体验)——课程+发展(1)生活——“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直接经验、需要、兴趣、成长:教育的意义和出发点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及其联系问题:生活与成长的真问题——在生活中——不是之外,脱节,虚设现实问题,直面生活:思考与理性——自觉的人现实与未来的连接:意义与价值——意义的人生发现,思考,探究,体验——内化,升华,成长(对德育的思考)对接学校德育——德育的本质是探索生活的意义,使学生有自觉和能力过一种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善的生活。(认知与实践的背离)学校德育及相关活动的问题:重讲述与灌输,重活动形式、内容零散,脱离生活实际,轻体验、反思、建构、系统——难以内化体验与实践是从真实生活出发,内化知识、内涵成长的必由之路——综合实践的本质特征如:珍爱生命,关爱健康——讲/体验:健康现状,影响健康的原因,以实际行动关爱健康,举办“关爱健康呵护生命”主题班会……农村学校《爱护我们的牙齿》德育与综合实践的对接:例:《我长大了》,直面新的学习生活,探究和尝试意义生活。《寻找身边的绿》,从生活出发,体会绿色健康生活的内容和意义,发现现实的问题及其原因,尝试着从我做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自觉保护环境……社会责任感及良好品质的形成。生活世界事实世界意义世界实践现有活动品德课程学科课程融合互补统整升华系列(校本)主题实施(实践)体验(2)综合(学习)——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生活的综合:真实的生活世界是在联系中,完整与全面,不是单一和抽象。《走进秋天》自然、社会、自我之统一;《我长大了》自我与家庭、社会、他人的关系;《寻找身边的绿》更具放射性:生活、社会、环境、自我知识整合——学习与运用的综合: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并基于问题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综合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设计与操作性学习,发现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解决问题。实施过程的综合:过程的完整及其与目标、结果、评价的统一思考:关于水的研究教材:生命和水生活和水水的现状我帮妈妈来管水节约用水小窍门(设计制作节水器具)(怎样喝到干净的水)学习的综合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平面关系,而是体验、经验、思考、实践、创新等是更高层次的立体化结构性学习——思维的建构过程。问题:简单的铺排或拼凑对接学科—《让所有的生命都欢唱》《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从科学、生物学角度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关爱各种生命,体会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尝试着为生态环境……学科教与学与成长相关的知识——延伸、综合与提升学科体系、历史与逻辑—探究、实践、体验、学科间联系与支持—拓展、建构、素养课程重建体系—校本主题—活动关系—生活(3)实践(学习)—自主行动与选择的过程区别“实践”与“活动”。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综合地运用知识和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性:谁的实践——兴趣与选择个体性:体现差别,尊重差异过程性:经历与体验,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栏目设置:有联系但可跨越——活动与体验:小观察、来体验、小调查、小探究、查资料……拓展与创新:小设计、小制作、展示、交流……初中:实践体验、拓展创新……(4)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且相互作用的学习领域,而不是单纯的“第二课堂”或“活动”。课程方案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形态。高中阶段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占了必修学分的五分之一。课程的内容与实施又与其他学习领域内在统一具备课程形态的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和策略、评价以及课时。首先是课时:3—7节(与校本课程打通)课程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主动获取知识与信息并综合运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归纳:“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综合实践目标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核心”不等于“要素”学生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素养修养精神素养文化基础的积淀、人文情怀、审美乐学、善学—为什么学、怎样学设计、制作、论证—技术与创新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认同理解思考、质疑、探索—问题解决反思、建构、持续发展—精神素养可否这样理解?融合渗透学校课程与综合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统一:学校课程文化与德育资源与经验—服务并适合于学生成长需要,环境条件学科课程探索生活意义:现实世界与意义世界借助知识及其结构,构建与自然、世界的联系不仅清晰地解释世界,而且自主地探索和建构品德课程、传统活动、社团、专题等精神涵养与生命成长—主题系列:(隐与显)建立良性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态度:学科素养整合主题STEAM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传统活动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以全人教育为宗旨的课程统整《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学习目标与具体能力目标的统一:从生活和成长需要出发,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操作、社会参与与服务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制作、论证的过程和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各地、学校可根据实际分年级将目标分解、细化。课程内容——生活即课程——学生全部生活的总和学生生活面对的三个领域:自然、社会与他人、自我原《刚要》提出的四个指定领域及非指定领域《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例举的内容:10个或6个单元的设计既考虑到学生面对的三个领域的真问题,又兼顾了学科课程的学习,同时容纳了各个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科学处理各领域的关系,厘清课程内容和形式: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四个领域及相关活动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它们融合;它们在逻辑上不是并列更不是割裂的。研究性学习是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其他三个领域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各种活动形式(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专题教育等)都可以有效地整合在主题活动中,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开发出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主要学习类型:以课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侧重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侧重于参观、考察、访问等“研学旅行”)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侧重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以实际应用为主的项目设计与制作类学习活动(侧重于项目、产品及活动的设计与改善、手工制作“创客”“STEAM”)--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可以整合打通坚守课程本质,别被概念“绑架”“STEAM”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重实践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STEAM教育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及综合应用,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思辨性学科。技术、工程和艺术则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学科,将这几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团队合作的项目式学习方式——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主题和项目研究VS编程和机器人(世界STEM大会,STEM教育白皮书)“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旅行可能是研学的形式之一,但绝不能等同、替代。教育部会同十一个部门下发了《研学旅行指导意见》,需要正确看待。“创客教育”以课程为载体,借助创客平台,融各科知识学习实践,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与各学科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作为国家课程,国家要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指导,提出指导意见,编制学习资料和工具(学生用书);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实施与评价放在后面专门讨论。(5)发展——贯穿生涯教育,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能力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统一——自发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