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编号:13使用时间:编写人:李克靖审核人:陈少祥审批人:班级:小组:姓名:评价: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习目标】了解经济特区的设定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了解浦东新区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逐步形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自学研读教材三遍:独立研读课本;依据导学案,通过对空白信息的完善,初步了解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的基本概况,勾划重要概念;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巩固和训练:初步构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知识体系,熟记重要知识点;建议AB层同学选做相关资料的基础选择题。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记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自查组内互查老师抽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意义(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城市(1)名称: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沿海经济开放区(1)设置①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②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2)意义: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思考: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技术开发区(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4)意义①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②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开发(1)时间:1990年。(2)目的①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3)条件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4)意义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③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开放格局的形成(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思考:有人担心,对外开放会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机可乘,从而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你认为这种担心是否有道理?请用史实说明。你认为应该如何保障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性质?二、自学检测(具体要求:5分钟限时闭卷完成)简要概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探究案一、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摘自《中国广播网》材料二:今日浦东景象材料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春天的故事》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反映了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后的不同状况。原因:一是党中央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正确决策;二是得益于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2)结合材料二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使上海成为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3)“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该诗篇的主题是什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南方谈话;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拓展提升(AB层选做)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都市群之一。“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上,大多数中国的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对外开放的政策,与世界各国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材料二:澳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经过五百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材料三:1846年,广州进口货物价值(不含鸦片)12390213,比1837年减少33.2%,出口降至23198493元,比1837年减少35.7%。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大珠三角”作为中国的南方门户地带,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6分)(2)材料二反映澳门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是西欧最早开展殖民活动的国家之一。它在新航路开辟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请用史实说明。澳门之所以能顺利回归中国,主要是因为哪一政策的指导?这一政策的前提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鸦片战争前后对外贸易额下降的原因。(4分)(4)材料四反映广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试以新时期发生在广东的对外开放事件加以说明。(8分)【参考答案】(1)地位:西汉武帝时,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6分)(2)说明:1487年,迪亚士率领葡萄牙船队到达好望角,为开辟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路奠基。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开辟了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路。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3)原因:鸦片战争前,广州是清朝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大;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五个通商口岸,导致广州在清朝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进出口量下跌。(4分)(4)说明:1980年,国家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有三个在广东,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有广州、湛江;1985年,珠江三角洲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一些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就有广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广州举办第16届亚运会。(8分)三、当堂检测(5分钟独立完成,把答案写在括号内)1.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C)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2.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是(D)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3.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B)①辛亥革命②十月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A.①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④4.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体现在(C)①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必修2经济史编号:13使用时间:编写人:李克靖审核人:陈少祥审批人:班级:小组:姓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