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音乐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钢琴乐器的演进钢琴于1709年由意大利人巴特罗梅欧·克里斯多佛利(1655—1731)所发明,钢琴跟前辈同类乐器如大键琴、羽翼琴等根本上的区别在于它使用了琴键敲击弦机,因此才能由离弦很远的演奏者运用手指,利用触键弹奏,去左右振动的琴弦的音质与强度。这样,钢琴就产生了特有的优异性能。钢琴音乐自产生以来,其独有的特色经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和发展,使这门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达到了非常丰富完满的高度和境界。第一节17世纪以前的乐器器乐来源于民间,最早的键盘手稿可以追溯到14世纪,比键盘乐器的出现还要早,键盘乐器在当时有好几种形式,如管风琴、羽管风琴和风琴。在16世纪的欧洲,风琴演奏在当时是很发达的。风琴很早就在欧洲城市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完善独立的风琴曲是从16世纪开始。德国纽仑堡的盲人风琴师包曼(?一1473),在他的创作中曾用宗教音乐或民歌为素材,写了大量的风琴乐曲,在城市生活中演奏,并迅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说,钢琴的发展和风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节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巴洛克(Baroque)来自法语,音乐的巴洛克时期大致是1600—1750年,即从蒙泰威尔迪开始,到巴赫、亨德尔为止,当时的古钢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键盘乐器:一种是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另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克拉维辛)。从音域上来看,它们只有四组音,音量相当小,更谈不上么力度和音色的变化,直到莫扎特时期,四组音增加到五组音十一键。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德”,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键盘乐器,它是由多弦乐器加键而成,依靠置于琴键内端的铜块击弦而发音的,琴身不大,形状像一个长匣多用于家庭,它的音量纤细微弱,音色柔和、优美,触键反应敏捷,强弱的力度变化均由手指来控制。拨弦古钢琴‘克拉维辛”,由置于琴键内端的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弦而发音。这种乐器的音量比克拉维科德的音量大,音质较硬而干,琴上装有音栓和两层键盘,由音栓对音色和力度加以调节。早期拨弦古钢琴有好几种形式,有三角拨弦古钢琴,翼形的称为翼琴,从发音来看音色较强而单调,一般用于音乐会或在管弦乐队中担任伴奏,当时的乐曲大多都是为“克拉维辛”而创作的。18世纪中叶,钢琴地位逐渐确立以后,上述两种乐器的作用就日益缩小了。最早创造出钢琴的独立新风格的是英国古钢琴家威廉·拜尔德(1543—1623)和约翰·布尔(1563-1628)等,他们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乐曲。在创作体裁中主要是来自民间的歌曲和舞曲,风格大多活泼、明快。同时他们还成功地创造出一系列织体手法,确立了古钢琴独特的音乐语汇。第三节历史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便乘着时代的大潮,迅速向前推进。1709年:克里斯多佛利研制成第一架键盘乐器(四组)。1720年:克氏又完成一架钢琴的制作(四组半)。1726年:克氏又制成一架钢琴。同一时期德国人昔伯曼也制造出两架钢琴。1747年:巴赫试奏昔伯曼的钢琴。1765年:莫扎特9岁时在伦敦第一次见到钢琴。1767年:莫扎特开始用钢琴为歌手伴奏。1777年:莫扎特在奥格斯堡试奏斯坦因新制的钢琴。1781年:克列门蒂开始用钢琴旅行演奏。1790年:英国勃罗特伍德推出五组半的钢琴。18ho年:钢琴上的黑白键的颜色有了改变。1808年:法国人埃拉尔发明了复震奏装置。1811年:立式钢琴在市场出现。1824年:李斯特在巴黎用六组琴演奏。1825年:铸铁弦框取代了原先的木质弦框。从此之后,钢琴的制造就日新月异,蓬勃发展。随着它的普及,除皇宫贵族使用外,逐渐进人普通百姓家庭。虽然钢琴在研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过一些责备和反对,但是它的发展早已成为现实,任何阻止都无济于事。为什么钢琴会确立这个特殊地位呢?这就是钢琴本身的魅力所在。在众多的西洋乐器中,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无论是表现色彩丰富的和声,还是线条纷繁的复调;无论是表现风卷残云般的音流,还是表现委婉如歌如泣的旋律;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巨著,还是温馨抒情的小品,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均能表现得尽善尽美。它除了担任独奏外,还可以与其它乐器合奏、重奏,为器乐声乐、舞蹈伴奏。由此可见,钢琴在音乐领域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其它乐器无法替代。。到来下部各个时期部方音乐家及钢琴作品简介第一节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艺术在近四百年的西方音乐发展史中,钢琴作品浩如烟海,几乎每位作曲家都写过不同形式的钢琴曲,其艺术魁力经久不衰。当我们回顾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从它灿烂的前期说起。巴洛克时期,风琴、古钢琴异军突起,发展很快,尤其是古钢琴的发明和研制,更为当时的音乐发展锦上添花。击弦古钢琴和拨弦古钢琴在巴洛克时期被广泛使用,曾出现过两个鼎盛时期。(一)第一个鼎盛时期第一个鼎盛时期的出现,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曾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乐师,甚至有些外国乐师也纷纷来到英国,为英国的音乐繁荣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最著名的有:以风格质朴自然著称的威廉·拜尔德(1543—1623),以炫技大师盛名的约翰·布尔(l563—1628)和在艺术上完美纯熟的奥尔兰多·吉本斯门(1583—1625)等。他们以民歌为体裁,深人生活,形成了英国的维吉那琴乐派,创作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并创立了音阶型走句、分解和弦、分解八度,把古钢琴音乐从管风琴音乐和声乐风琴中独立出来。伊丽莎白女王死后,英国曾一度出现政治上和宗教上的混乱局面,许多乐师又纷纷出走国外,古钢琴的辉煌一度中断,直到17世纪后半叶,亨利·普赛尔(1659-1695)才又创作了一些艺术精品(为拨弦琴而作),把英国维吉那琴乐派推向高峰。普赛尔的艺术风格包含了英国民间音乐风格,同时又表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二)第二个鼎盛时期第二个鼎盛时期是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古钢琴艺术在法国发展势头很快,但主要还是供王室娱乐享用,在法国当时受贵族美学观点支配,崇尚精致优雅,讲究装饰的艺术品味。因此,古钢琴的一大特点就是装饰音在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弥补了拨弦古钢琴余音太短、音值不足的缺撼。当时法国的作曲家有商布尼叶尔(1602一1672)、库泊兰(1626一1661)等。他们的创作不仅继承了英国古钢琴作曲家的体裁,同时又有发展和创新,布尼叶尔的组曲,对比原则强,就组曲中某一个别的舞曲加以变奏,同时也可以看到装饰音的运用,使古钢琴音乐具有了纤丽细致的风格。路易·库泊兰的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如他把组曲的范围扩大了,常常在组曲之前加上一段自由的前奏曲,从而丰富了组曲的感情内容。17世纪古钢琴音乐的主要体裁是变奏曲和组曲形式,这种形式由不同国家的四种舞曲组成,最常见的包括来自于德国的阿勒曼德舞曲,来自于法国的库朗特舞曲,来自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舞曲和来自英国的吉格舞曲形式。在法国形成的古钢琴鼎盛时期,也出现了第二代古钢琴家弗朗梭瓦、库泊兰和拉莫,是他们把巴洛克后期的创作推向新的高度,对钢琴音乐艺术初期阶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创作特征属于洛可可艺术。(三)其它欧洲国家的崛起17世纪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的古钢琴音乐也随之得到发展。其中意大利的弗莱斯科巴尔第(1583—1643),他在赋格方面很有建树,做出了贡献。此时还有德国的弗洛见格(1619—1667),他在钢琴组曲前面加上前奏曲,而且在曲子中间加带标题的小曲。当时古钢琴演奏家在德国大量涌现,有代表南德乐派的波格列蒂(1580一1673)和穆法(1653-1764),他们的演奏风格轻快、敏感,富有欢快明朗的音乐风格。有代表中德乐派的帕赫贝尔(1653—1706)和库绕(1660一1722),他们的演奏风格质朴、严谨,富有哲理。有代表北德乐派的布克斯特胡德(1637—1707),他们的演奏风格深沉而富有幻想风格。他们为古钢琴的体裁都作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到了17世纪末钢琴艺术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几位非常伟大的人物,最著名的是德国的作家约·寨·巴赫、亨德尔,意大利的多·斯卡拉蒂,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人物,在音乐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他们一方面总结继承了前辈的创作经验,一方面表达了时代的新思想、新内容,并积累了新经验。从创作手法上来看,他们创造出一套古钢琴乐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巴赫的复调音乐发展到了空前完美的高度,为世人所惊叹!(四)巴赫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1750)出生于德国著名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曾经出现过52位音家,巴赫姓氏几乎成了音乐家的代名词。巴赫的音乐启蒙教是他的父亲,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巴赫不仅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而且还广泛地接触和学习当地民间音乐。15岁起巴赫就开始独立生活,进人吕纳堡中学,同时在教堂合唱队担任领唱并以此谋生。在边求学边谋生的过程中,他对音乐如饥似渴,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先后担任过魏玛宫廷的乐师及一些教会学校、教堂等地的兼职老师。巴赫的一生创作非常勤奋,范围极广,用瓦格纳的话来说,它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他的创作除歌剧外几乎涉及到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钢琴方面他先后写下了《小前奏曲与赋格》、《创意曲》二部、三部各15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以及《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2卷。巴赫的《创意曲》(1702—1723年作),作为中级水平,是钢琴复调技术训练的一本非常好的教材,它是用来训练演奏者手指弹奏的独立性和歌唱性,同时也可以作为作曲者学习对位法的范例,创作手法类似于赋格,速度较为自由,织体上采用复调与主调相交替的写法,是一本学习者必弹的教材。《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是巴赫在奎登写下的,《法国组曲》共6套组曲,感情自由,织体疏松,旋律优美、生动,仿佛人们在欢歌笑语、歌舞升平之场面。以演奏乐器来看,《法国组曲》适用于击弦古钢琴。而《英国组曲》适用于拨弦古钢琴,它的形式较大,织体较密,效果辉煌,气势宏伟,充满活力。此外巴赫还写了《帕蒂塔》,也称为《德国组曲》。从作品风格来看,创作本身受到意大利风格的影响。手法上,他减少了复调声部的交叉,应用了透明的二声部织体,增强了主调和声因素,内容丰富多样,从《帕蒂塔》可以看出,在创作上巴赫的风格逐成,并且日趋成熟。《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分别写于1702年和1740年,这是巴赫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增添的巨大财富。2卷各有24首,按半音阶顺序分别建立在24个大小调上,每套有前奏曲与赋格组合形式。在巴赫的套曲中,前奏曲的运用往往是起到引子和前言的作用,形式自由流畅,一般演奏起来速度较快,手指功夫要很深,颗粒性、均匀性很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赋格的形式则非常严谨,主要表现快乐的情绪或表现悲观的情绪,往往主题开始就有深刻的表情,演奏中,要从容不迫地把主题、对题、经过句等表现出来。巴赫建造的“赋格大厦”的材料——主题,不仅形象丰富,而且意味深长,是巴赫个人的内心写照,他将这一体裁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如倒置、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有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了丰富和声的变化,使乐曲达到对比和统一,巴赫的平均律被世人称为“旧约全书”。巴赫一生勤奋创作,不停地耕耘,还写下了一些其它不朽之作,如《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意大利协奏曲》以及《布兰登堡协奏曲》等等。这些作品均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为钢琴家所喜爱,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巴赫音乐内涵深刻,丰富广泛。他不仅是德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瑰宝和遗产。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感慨地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五)亨德尔乔治·亨德尔(1685—1759),亨德尔在钢琴音乐史上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与巴赫同时代,同被后人称为复调大师,他的创作形象丰富,倾向于造型性,不断追术和探索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其音乐创作用深人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当时的新思想。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哈勒一个理发师家庭,少年时期从当地著名风琴师、作曲家查克乌学习音乐,幼年时就开始显示良好的天赋。10岁曾写了一首三重奏奏鸣曲,并擅长演奏管风琴,他的一生中音乐创作成绩主要在英国取得,体裁有歌剧和清唱剧,键盘音乐虽然不是他的主要体裁,但非常丰富,和歌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一生周游欧洲,汲取了各国音乐精华,把德国的庄重、意大利的妩媚、英国的朴素、法国的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