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教案课题:物体的运动(一)课型复习课设计意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教具准备刻度尺、细金属丝、小车、斜面、秒表教学过程程序内容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4特殊的测量方法带领学生回顾长度的单位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mdmcmmmμmnm及其单位换算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某同学身高17.2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本节内容为识记。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填写时要与实际吻合。长度测量是要有估读数提问: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有哪些。看: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读: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2、视线垂直刻度尺,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学生练习: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程序教学过程不同的刻度尺所测量结果不同在那里、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由什么决定,此题是最好的说明。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多测几次减少误差。特殊测量方法有:测多算少、化曲为直、等量替代。例:测一页书纸的厚度。例:硬币的直径滚轮法测操场的周长例:铁路线的长度6.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5.0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1.6__mm。特殊测量时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复习速度: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v=s/t引导学生,如何理解速度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如百米赛跑: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本节内容为理解学生对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区分容易不清。三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学生练习: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_____0.03m/s______;vBC=____0.02m/s________;vAC=_______0.024m/s_____。关于速度的计算路标常识型:分析提示:路标中所给的条件是什么?例2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教学过程九年级复习教案课题:物体的运动(二)课型复习课此处距机场58Km,即s=58Km;100的单位为Km/h即v=100Km/h过桥型例3、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s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完全通过S=S车+S桥;完全在桥上S=S车-S桥追击(相遇)型教师分析:追击问题有两个相同点:1、最终路程相同2、追击者开始运动后两者时间相同。例4、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比例型(选择题)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路程之比为2:3,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直接用公式V比=S比/t比。板书设计物体的运动(一)1、长度的测量(1000倍)Kmmmmμmnm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2、刻度尺的使用看: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后面加估读数),放读3、数据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数据处理: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4、特殊测量方法:测多算少(细小的物体)化曲为直(圆的直径)5、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用语言把公式描述出来即可)V=S/t6、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10m/s表示的意思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72Km/h=___m/s7、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8、平均速度:一段时间或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v=S/T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教学后记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中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速度的计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较好。设计意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改变了从机械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相对性开始的常见结构,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教学重点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及物体运动相对性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灯片教学过程程序内容接上节课内容:关于速度的计算中点型(选择题)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教师提示:设一段具体的路程如30m代入计算.图象型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米。(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程序教学过程复习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学生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2、相对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3、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本节内容为识记和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需要加强理解。练习:例8、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船青山B青山船C青山水D水青山例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教师引导: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怎样确定参照物和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确定动作的执行者为研究对象,不是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教师分析:看山恰似走来迎句中,山在动为研究对象,故以船为参照物。是船行句中船为研究对象,船本身在走,故参照物可选择为青山。教学过程九年级中考复习教案课题:声现象总结参照物的判断最困难的是对于诗句、歌词等句子中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板书设计物体的运动(二)常见的计算类型:比例型(选择题)中点型机械运动位置变化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选择时注意动作的执行者必定不是参照物教学后记本节课重点加强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通过对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与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大,练习要有力度,教学效果才会较好。课型复习课设计意图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验、小制作等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教学难点1、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2、噪声的防治教具准备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课前准备: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教学过程程序内容主要复习回顾: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速度。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教师引导: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学生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举例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0.1s才能区别评价:本节内容为识记1、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各种声音的发声体。2、了解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巩固练习1、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答案:可以听到3声。有的同学会错误的认为有回声。回声是在原地听到,而本题的条件是在另一端。程序教学过程回顾乐音的特征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教师引导: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学生归纳: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1s振动的次数。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3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本节内容为理解:要求学生能够用手边的器材如刻度尺做一些小实验验证以上结论。注意在实验中影响结果因素较多时应控制变量。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动: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介绍:玄乐器:发声体琴玄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管乐器:发声体空气柱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体积有关。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学生猜想:1、皮筋的长度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如图。注意讨论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因素。实验结论: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度有关,长度越短,音调越高;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紧,音调越高。说明: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探究程序全,结论易于得出,可以对知识、探究能力两方面训练。例: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学生: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