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报告安徽省淮北市刘桥矿中学丁超谢保康赵跃2《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报告丁超谢保康赵跃电话:0557-3985593E-mail:ahheixbk@163.com邮编:2351633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报告丁超谢保康赵跃【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课题研究与应用的着眼点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题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力求探索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方法和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一、研究背景世纪交替,千年轮回,直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将在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置身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师需要以研究为已任,要注意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变化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关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4的整合。用好信息技术,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随之发生的变化,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我校是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唯一一所完全中学,也是淮北市示范高中,并于1998年被省教委授予“电化教育一类达标学校”。一方面,我校领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研究,把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科研的重点,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科研能力日益增强,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们清醒地看到学校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流于形式及相关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近几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作为示范高中,我们必须体现出办学过程的实验与创新,办学成绩的示范与辐射,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更全面、更有创新能力的大批人才。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电教管理科学化,使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途径,提高改进新型系统教学的能力,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虽然在“九五”期间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并且形成了一些成功案例,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在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的大潮中,这些课题研究没有赶上网络课堂教学、中学课程改革的时机。因此,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的课题,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5鉴于国内已有网络环境下教学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课题的研究,而真正把两者结合起来的专题比较少。所以本课题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校课题在吸收了“九五”期间课题研究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与途径,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方法和模式,同时结合网络课堂教学、中学课程改革新目标进行研究。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中学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促进中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二、课题简介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当前学校拥有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与之相配套使用的教育软件及资源等;“中学课堂教学”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班级授课制,是按学生年龄和程度编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我校师资、设施、技术等因素,我校课题首先从语、数、外、物、化、政、史等主要科目的教学着手研究。“研究与应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努力做到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经验,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中学课堂教与学的新理念,研制与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中学课堂教与学的教学软件,建立并丰富教学资源库,探索网络化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中师生共同学习活动的实践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深化学校6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达到新水平。(一)课题的依据1、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具有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思想动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现代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为了顺应这一潮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础策略国家报告》中也提出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能力”等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十分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此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共识。这些都是我们搞好本课题的强大政策支持和思想动力。2、本课题的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获取教育理论上的支持。主要以如下一些教育理论为依据:⑴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该理论认为,多媒体教育系统就是多种7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它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⑵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仅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重如何增强刺激,有效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的学习。⑶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九种不同的多元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地发展起来。该理论倡导的全新教学理念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实现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⑸主体教育论该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此外,系统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以及教学整合的理念都是本课8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题实施,我们的研究才有高度,才有价值。3、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展条件。⑴硬件设备方面:我校除拥有常规电教设备外,近年来又建成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并已宽带连接国际互联网;另外,我校还拥有大量的软件,教学资源库正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些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⑵人员素质方面: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均为兼有行政职能的中学高级或省市级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其他参研教师工作积极认真,大部分为我校教学与科研的骨干教师。⑶经验积累方面:我校已有在“九五”期间组织、参与、指导多项省级及市级电教课题的经验;2000年以来,我校连续开展“5.18”教改开放日活动,多媒体教学展示课活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走在同类学校前列,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此外,我校还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硬、软件设施的投入以及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时间、经费、师资等方面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教学的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是目前中学课堂教学过9程中需要去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根据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应当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此,本课题确定了如下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⑴通过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方法和模式,并进一步探索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与途径。⑵研制和开发一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中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软件,丰富学科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库和网络环境的建设。⑶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⑷促进学生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2、研究内容⑴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⑵研制与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软件,丰富学科教学资源。⑶探索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中师生共同学习活动的实践应用。10⑷针对学科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等,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课题着重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问题,并选择部分教师和部分班级与学生作为样本,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各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等。研究工作将依托我校的各教研室、年级组和电教组进行。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边实践、边学习、边分析、边优化,构建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四)、课题的管理(1)建立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丁超为组长的课题领导班子,任命学科研究组长。课题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惩结合。(2)注重过程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管理会议,组织活动,开展研讨。课题研究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活动材料做到规范、科学,并实行专人管理。(3)定期总结、分析,对研究成果优秀者予以奖励。(4)聘任专家指导,做好课题培训工作。(5)建立动态交流制度,组织现场观摩、评比,及时推广经验11和研究成果。(6)学校全力支持课题研究,确保研究工作的落实,保证做到:人员稳定,时间、经费、资料的落实,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实施。三、研究过程(一)申报、开题阶段(2002.5-----2002.6)2002年5月,我校申报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得到总课题组批准后,校长胡居付(课题组负责人,于2002年10月去世)与教育中心领导及我校部分骨干教师经过充分研讨,确立了以科研促常规教研的原则,首先确定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四个学科进行研究。四个子课题组的主研人员按照教育科研的要求,认真进行选题、查阅资料,制定实施方案,为课题的顺利开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6月,我校举行“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下的子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开题报告会。出席报告会的有淮北市电教馆李继恩馆长、市教研室主任、局教育中心领导,学校课题组负责人胡居付、副校长丁超及课题组全体参研教师共50余人。会上四个学科负责人宣布了各自的实施方案。(二)实施、论证阶段(2002.6——2003.9)2002年6月~2002年10月,学校课题组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指导、协调四个教研组的研究工作,并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