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描写冰塔林具体特点的方法。3.感受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4.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描写冰塔林具体特点的方法。2.感受雪域高原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描写冰塔林具体特点的方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各拉丹冬的图片,初步感受其景色。二、作家作品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棱.角(léng)懈怠..(xièdài)蠕.动(rú)敦.实(dūn)虔.诚(qián)蜷.卧(quán)腈.纶(jīng)冻疮.(chuāng)酝酿..(yùnniàng)黧.黑(lí)砾.石(lì)草坝.子(bà)接踵.而至(zhǒng)熠.熠烁烁(yì)2.词语解释。(1)黧黑:形容黑。(2)敦实:粗短而结实。2(3)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4)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的临时驻地。(5)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6)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7)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8)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四、整体感知1.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草坝子、冰河)——近观冰塔林(砾石堆、冰山、冰窟)——砾石滩上看雪峰。五、研读品味1.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晶莹连绵、浩浩苍苍,如“白色金字塔”,自成一天地。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一派“静穆”“晶莹”“洁白”。2.作者在文中说“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既然各拉丹冬被称为“人类探险的禁区”,为什么还会有包括作者在内的众多探险者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呢?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弧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莹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冰塔林中,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各拉丹冬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牛、藏羚羊、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3.在文章的第14段为什么要写到长江水?长江精神就是一种发展创新的精神。“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从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到入海口,行走6300千米的长江横贯中国,每时每刻都奔腾向前激荡着流向大海,实现与世界的交融。长江的水哺育了她的儿女,她的勇往直前精神也为儿女们所继承,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她的儿女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1.2.“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模样”。3.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拟人,尽显各拉丹冬雪峰的险峻与变化多端。4.“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5.拟人、比喻、排比,尽现冰塔林仙境。七、把握主旨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达了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热情赞美了长江是一种永不枯竭的民族之魂,也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八、拓展延伸课文最后写到“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请你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他们可能发现了什么?九、教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