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标准体系中的6大标准详细解读在国家BIM标准体系计划中,一共有六本标准将会陆续出台。《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已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已发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我们就把这六本标准的由来、相互关系,分别讲些什么,哪些人需要关注,一次性的给朋友们讲清楚。问:BIM都出国标了,是不是要强制执行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工程项目的参与者要进行高效协作,就得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双方自己约定。双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与其约定上百条合同细则,不如拿出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权威标准,只要在合同上加一句:依照GB/T某某某执行本项目,就胜过千言万语。而一旦推荐性标准写到合同中,就必须强制执行了。问:BIM国家标准的出台,会不会像CAD标准那样无人问津呢?肯定不会。尽管CAD标准中对CAD软件的使用方法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CAD软件的最终产品就是一个东西:图纸。无论你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执行标准,只要最终出的图纸符合出图要求,就可以正常使用。当然,大家都不使用这个标准,确实会给从业人员带来效率的损失——回想一下你拿到别人画的CAD图,图层名称跟颜色都和你的习惯不一样,是不是会带来麻烦?由于这个麻烦并不是很大,可以被人们忍受。BIM不一样,它不仅是生产三维模型,还生产大量的非几何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通过统一的标准来传递和交换,会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很大损失,这些损失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就不像CAD那样可以忽略不计了。而本来可以通过BIM获利的一方,就很可能要求遵循国家标准。所以说,BIM国标的发布不会一夜之间颠覆行业,但未来你的客户很可能会要求执行这几本标准。问:这么多本标准,都是什么来头?第一本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这本标准已经发布,标准号GB/T51212—2016,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关键词是「统一」。它不属于上边的三个分类,它是对BIM模型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里,该怎么建立、怎么共享、怎么使用,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其他所有的标准都要以这本标准为基本原则。它有点像宪法,只规定核心的原则,不规定具体细节。这本标准,使用BIM的人员都需要了解。第二本是《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对应着国际标准体系的第一类,分类编码标准。关键词是「分类和编码」。这本标准直接参考美国的OmniClass,并针对国情作了一些本土化调整,它在数据结构和分类方法上与OmniClass基本一致,但具体分类编码编号有所不同。注意,这个标准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编码,不止是模型和信息有编码,项目中涉及到的人、和他们做的事,这些也都有对应的编码。编码分类中,模型和信息部分需要由软件开发商、第三方工具的开发商写入到相应的BIM软件中,如果你致力于进行BIM软件的开发,这本标准就必须参透。如果你的项目里有自建构件或者制造商的产品构件,同样需要给这些模型加入相应的编码。关于分类的其他部分,所有工程人员都有必要了解一下。第三本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它对应着国际标准体系的第二类:数据模型标准,国内主要参考的是IFC标准。关键词是「存储」。这本标准,需要关注的人相对来说就广泛一些了,所有使用BIM软件的人都得知道,自己要接手什么格式的文件,又把什么格式的文件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人,甚至你还得关注,你正在使用的软件是不是跟得上这本国标的更新。接下来要说的这三本都是执行标准,它们对应的是国际标准体系的第三类,过程交换标准。这一类标准说的是实际设计和施工中数据的生产与使用,我国主要是借鉴IDM标准来制定它们。咱们来一个个说一下:《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关键词「设计」。主要对项目规划、设计阶段中BIM模型的命名规则、模型精细度,交付物等做了详细的要求。针对设计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应的LOD等级,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它也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比如建筑基本信息、属性信息、地理信息、围护信息、水电暖设备信息等等。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展,来找到规范对应的模型精细度要求。对于项目的设计人员,还有广大的咨询顾问,这本规范将是未来的必备品。《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关键词「制造工业」。这是一本专门面向制造业工厂和设施的BIM执行标准,内容包括这一领域的BIM设计标准、模型命名规则,数据该怎么交换、各阶段单元模型的拆分规则,模型的简化方法,项目该怎么交付,还有模型精细度要求等等。这一本比较特殊,它不是按照机构来划分,而是按照分支行业来划分的,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它专门适用于制造业工厂,不包括一般工业建筑。如果你从事的是制造业工厂的设计和建造,这本标准一定要关注。《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关键词「施工」。这一本已经发布,标准号GB/T51235-2017,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这本标准面向施工和监理,规定其在施工过程中该如何使用BIM模型中的信息,以及如何向他人交付施工模型信息,这包括深化设计、施工模拟、预加工、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等方面。不用说,施工人员当然要关注和学习这本标准啦。你看,按照这个归类理解起来,是不是简单清楚多了?最后我们再给大家导读一下已经发布的这两本国标,让你在读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知道哪些点需要注意。第一本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刚才说了,它是我国BIM标准框架里的「宪法」,后续的其他标准都是基于这本标准进行细化编制的。咱们先过一下主要内容。前三章总则、术语和基本规定咱们不细说。第四章模型体系,规定了BIM模型中应该包含哪些基本信息,适应哪些项目阶段,对软件中的模型数字结构提出一个纲领性的要求。第五章数据互用,这章是总体上提出不同软件之间,不同项目阶段和人员之间,该如何进行协作和交换。关于模型数据的编码和存储,也只是几句话提了一下总体要求,具体内容留给了后续的编码标准和存储标准。第六章模型应用和第七章企业实施指引,是说工程项目中每个阶段的人,该使用哪一类的软件,关注哪一部分的BIM应用,同样是只有纲领,没有具体的展开。这本国标你自己去读,也就是这么多的信息,因为它是一个总则,具体到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领域,都有更详细的标准。你需要精读的不是它的正文部分,最重要的是它的条文说明部分,我们强烈建议你认真读一遍。条文说明里首先提到,目前中国BIM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还缺乏一种BIM落地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用一款软件、一个模型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不可能的。我国主张的方法是把整个BIM拆分成多个子模型、多种专业软件,通过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来提高效率。标准提出了一个概念叫P-BIM,还有跟它对应的P-BIM软件,这个概念很大,咱们改天专门展开来讲,你可以先粗略的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本土化的BIM方法和软件。实现P-BIM软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BIM标准来改造国产软件,提升它们的数字化能力,另一种是按照国内建筑业标准和管理流程,改造国外的软件。两边的软件都向中间靠拢,互相补足,但大方向是不搞大一统的软件,把重点放在解决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上。这部分表达了国家对BIM未来发展的核心态度,几个关键点就是,按专业拆分软件,不搞大一统,让软件符合现有标准和人员的操作习惯,一切以符合国情和可操作为基准,然后再从整体上解决数据互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所有人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只是把原来的工作数字化,所有涉及数据交换和本土化的复杂问题,都应该由软件商来负责解决。这个核心理念,才是这本标准的灵魂。下面再说说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比起上一本,这本标准的含金量就高得多了。毕竟他属于实操的层次,提出的要求当然也更具体。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咱们不解读了,你可以自己看一下,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这本标准中的模型细度LOD的定义,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中的定义是有冲突的。第四章策划与管理,讲的是施工方该如何制定BIM策划书,包括要做哪些事,安排哪些人,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的公司不清楚BIM实施的具体流程,可以参考这一章来进行编制。第五章施工模型,是在总体上规定用于施工的BIM模型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该按照什么原则创建和切分,不同阶段的精细度要求,以及如何进行共享,这一章是下面八章在模型层面的纲领性内容。第六章到第十三章是这本规范的重点,你不需要从头到尾的看。这几章是把整个施工流程按先后顺序分成十一项工作,包括混凝土深化设计、机电深化设计、施工模拟、预制加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等等等,你只需要找到和你相关的那一章看具体内容就行。这八章的内容都是按照这么个结构来讲的:第一是应用内容,就是这个施工流程里都有哪些工作需要应用BIM,比如在6.4中讲到,机电深化设计中,专业协调、管线综合、支吊架设计、预留预埋等工作,需要应用BIM。第二是典型流程,会给出一张流程图,告诉你怎样顺利应用BIM。第三是模型元素,就是在这个流程中,使用BIM软件的人需要保证模型中包含哪些信息。这里写的非常具体,你照着套用就没问题。第四是交付成果和软件要求。就是从软件和文件层面要求这个阶段需要交付哪些东西,这里不仅是交付模型和图纸,还包括一些过程记录、报表等相关的资料,同样也是讲的很细致,完全可以直接拿来套用。标准最后的附录A你可以快速浏览一下,讲的是施工阶段不同LOD等级的模型中,都要体现哪些建筑构建,它们包含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都有哪些。这些就是这本标准的主要内容,你按照这个思路去读它,就可以啦。好了,以上就是对国家BIM标准体系,和已经发布的两本标准的解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标准体系还没有完成,尤其是第三个层次执行标准。建造行业中有很多的细分行业,咱们可以看到面向制造工厂有一本独立的标准,那面向市政、路桥等专业也很可能发展出完善的国标体系。另外工程项目BIM应用中还有其他的参与方,比如制造商、造价、物业管理等等,关于他们的相关国标目前还没有消息,相信也会逐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