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归纳测试题(无答案)1/5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归纳测试题一、单选题(共18题;共39分)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原子核中带电的粒子的是()A.电子B.质子C.中子D.核子2.在下列各星球中,属于恒星的是()A.地球B.月球C.水星D.太阳3.原子中带负电的是()A.质子B.电子C.中子D.原子核4.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的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A.潭清疑水浅B.坐井观天,所见甚少C.墙内开花墙外香D.余音绕粱,三日不绝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0℃,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止B.物理学家汤姆生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带正电的物体得到了质子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体系.太阳属于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6.用细线将很轻的泡沫塑料小球A悬挂起来,再用一绝缘小球B分别靠近它们,出现图甲、乙、丙所示的三种情况。能肯定两个小球都带电的是()A.只有甲图B.只有乙图C.只有丙图D.甲图和丙图7.下列各种粒子,不带电的是()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电子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B.各考场的扬声器能同时工作,因此它们是串联的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D.电风扇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9.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员B.谱线“红移”说明别的星系在与我们逐渐靠近C.太阳系属于银河系D.银河系属于总星系10.下列自然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是()A.春天,百花飘香B.夏天,雷雨交加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11.生活中有很多“粘”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能用物理知识解释,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穿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静电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归纳测试题(无答案)2/5C.吃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舌头,是因为液体发生了凝固D.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无斥力12.小明同学在家洗澡时,接触和应用了不少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A.电热水器是将内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器B.热水淋在身上感到暖和,热水与皮肤之间发生了热传递C.浴室内的镜面上常有一层水雾,是液化现象D.使用沐浴液时室内充满了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构成的B.构成物质的分子有些是静止的,有些是运动的C.气体分子之间作用力最小D.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14.《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四川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B.在腌制腊肉时,要把盐涂抹均匀,是因为盐不会扩散C.灌制好香肠后,要晾在通风的地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D.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1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的D.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转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内部的分子,要用光学显微镜去观看它B.光年是很大的时间单位C.分子是微观世界最小的微粒D.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质量相同1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18.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B.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C.“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D.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二、填空题(共12题;共26分)19.一般物体都是在________的时候膨胀,在________的时候收缩.20.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用________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________的性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归纳测试题(无答案)3/521.小明同学要将水和硫酸铜溶液装入量筒中做“做液体扩散”实验,已知水的密度小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装好液体后,处于量筒底部的液体应该是________.装好液体的量筒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液体颜色变均匀所用的时间越短,这说明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________.22.如图所示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周围有带________电荷的________绕核运动.2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宋代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一句诗。诗中描述的“花气袭人”现象表明________。24.电闪雷鸣是夏季常见的现象。雷雨天气时乌云密布,云层之间由于________而导致云层带电;当云层带电量积累到一定地步时,便会击穿空气产生强大的电流,从而对人畜造成危害。空气能导电,说明________。25.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例如:(1)绿茶看起来是绿的,是因为茶叶反射________;(2)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________,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3)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________越快.26.________把声音转化为变化的电流,而________又把变化的电流还原为声音,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原子的内部结构.27.沙漠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特征,造成这种气候的主要原因是沙子的________.“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窗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名句,对于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知当时气温突然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花分子的________加剧.28.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说明甲醛分子在做________运动.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同存在________力.29.物质由________组成.30.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着宇宙,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这里运用的是主要一种思维方法________(等效法/类比法/转换法).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11分)31.中国是礼仪之邦,接待客人时常常会泡上一杯热茶.某同学用热水泡茶时发现茶叶很快就会沉入水底,他想如果用冷水来泡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为此他做了用不同温度的水泡茶的实验,并测出了茶叶从加水到下沉所需的时间,结果如表所示.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归纳测试题(无答案)4/5温度(℃)20406080100时间(分)22013025104【现象分析】茶叶吸水膨胀,它的重力增大,浮力________,由于重力大于浮力,所以下沉.【原因解释】由上表可知,温度越高,茶叶从加水到下沉的时间越短,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实际应用】夏季到了,又是电蚊香大显身手的时候.使用时,接上电源,使蚊香片温度升高,香味很快散发到空气中.请你再举出一个上述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________.32.静电复印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如图所示是利用身边的素材来简单模拟静电复印原理的示意图.请依据图示及操作步骤,结合“人作为导体可以将电荷导走”的知识。简要说明其操作意图.A.找一块塑料板,用丝绸快速摩擦整个板面B.用干燥的手指在塑料板上写一个“大”字C.将塑料板平放,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干木屑,再将塑料板缓慢竖起,随着静止在塑料板上木屑的滑落,一个“大”字就在塑料板上显现出来了【操作意图】A.通过摩擦使塑料板________;B.借助人体将“大”字部分的电荷________;C.“大”字部分的干木屑滑落是因为________,其他部分的干木屑被吸引是因为________.3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棉花糖机.取少量蔗糖置于侧壁扎有几排小孔的易拉罐内,闭合开关,电动机带动易拉罐转动,并用酒精灯对易拉罐底部进行加热.(1)加热过程中,蔗糖颗粒变成液态糖浆,糖浆从易拉罐侧壁的小孔被甩出后,由于具有________而继续前进,遇冷变成丝状糖絮,这时用筷子就可以收集到棉花糖.(2)上述制取棉花糖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闻到了棉花糖的香味,这是________现象,蔗糖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3)小明发现在操作过程中因无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导致不能调节易拉罐的转速,从而影响糖浆变成糖絮的效果.请你针对电路装置提出一条可行的改进措施:________.四、解答题(共3题;共15分)34.请说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从粒子到宇宙》知识归纳测试题(无答案)5/535.年观测到,金牛座附近的蟹状星云(如图)对地球的视角正以每年角秒的速度膨胀,当时的视角为角秒.似乎巧合的是,我国在宋代至和元年(公元年),就在同一位置,观测到一颗“客星”(即原来看不见而突然出现的亮星,天文学上叫做新星或超新星).以上数据是否能大致支持这样的结论,即现在的蟹状星云就是在公元年我国观测到的那颗“客星”爆发后形成的?36.作为文明公民,不应该在公共场所吃有气味的食品。请说明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