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宋代的立法思想•(一)从“立法严、用法恕”至“立法贵乎中”•(二)“上下相维,轻重相制”•(三)“政丰”“理财”,“通商惠工”立法概况•(一)《宋刑统》•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其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刑统》的编纂体例可追溯至唐宣宗时颁行的《大中刑律统类》。北宋初一度沿用的《大周刑统》,便是《刑统》体例在五代时发展的结果。《刑统》在具体编纂上,仍以传统的刑律为主,同时将有关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州县常科等条文,都分类编附于后,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宋刑统》和《唐律疏议》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两者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宋刑统》也是30卷12篇502条。二是《宋刑统》在12篇的502条中又分为213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三是《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法典结构。四是《宋刑统》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所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改为“恭”等。立法概况•(二)编敕•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一种训诫。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诏令的一种。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做的命令。敕的效力往往高于律,成为断案的依据。依宋代成法,皇帝的这种临时命令须经过中书省“制论”和门下省“封驳”,才被赋予通行全国的“敕”的法律效力。•编敕,是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种立法过程。编敕是宋代一项重要和频繁的立法活动,神宗时还设有专门编敕的机构“编敕所”。从太祖时的《建隆编敕》开始,大凡新皇帝登极或改元,均要进行编敕。编敕的特点是:•⑴任宗前基本是“敕律并行”,编敕一般依律的体例分类,但独立于《宋刑统》之外。•⑵神宗朝敕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敕已到破律、代律的地步。•⑶敕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方面的规定,所谓“丽刑名轻重者,皆为敕”。立法概况•(三)南宋的《条法事类》•南宋孝宗时开始编定的《淳熙条法事类》,是鉴于先前统编的敕令格式只以法律性质分类,不突出“事类”,使“官不暇遍阅,吏因得以容奸”,故孝宗令以“事类”(公事性质)为依据编排,每项事类收入相关敕令格式等。在法典编纂上,条列法规,以事为类,是一项创制。宁宗时有《庆元条法事类》,理宗时有《淳祐条法事类》。刑法的特点•宋代刑法的特点,一是在普通刑法外又有特别刑法,这就是“重法地”立法。重点惩治“盗贼”窝藏犯,立“窝藏重法”。二是严惩贪墨。刑罚的变化•(一)折杖法•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新的“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折杖法对缓和社会矛盾曾有一定作用,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具体执行当中也有流弊。刑罚的变化•(二)配役•配役刑渊源于隋唐的流配刑。推行折杖法之后,原有的流刑实际上便称为配役。为补死刑和折杖后的诸刑刑差太大,有轻重失平之弊,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种类和一些附加刑,使配役刑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刑名。•配役刑在两宋多为刺配:刺是刺字,即古代黥刑的复活;配指流刑的配役。刺配是对罪行严重的流刑罪犯的处罚。宋初刺配并非经常行之法,《宋刑统》也无此规定。太祖时偶一用之,意在补推行折杖法后死刑与配役刑之间刑差太大的弊病。但仁宗以后,刺配的诏敕日多,刺配之刑滥用,渐成常制。刺配对后世刑罚制度影响极坏,是刑罚制度上的一种倒退,在宋代和后世都曾遭到非议。刑罚的变化•(三)凌迟•作为死刑的一种,凌迟始于五代时的西辽,是一种碎而割之、使被刑者极端痛苦、慢慢致人死亡的一种酷刑。仁宗时使用凌迟刑,神宗熙宁以后成为常刑。至南宋,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作为法定死刑的一种。翻异别勘合证据勘验制度•在诉讼中,人犯否认口供(称翻异),事关重大案情的,由另一法官或别一司法机关重审,称为“别勘”。两宋注重证据,原被告均有举证责任。重视现场勘验,南宋地方司法机构制有专门的“检验格目”,并产生了《洗冤集录》等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契约立法•其一,债的发生。宋代因契约所生之债占多数,当然还有其他形式引发的债权。《宋刑统》与《庆元条法事类》在买卖之债的发生的法律规定上,强调双方的“合意”性,对强行签约违背当事人意愿的,要“重寘典宪”。同时维护家长的财产支配权。契约立法•其二,买卖契约。宋代买卖契约分为绝卖和活卖与赊卖三种。绝卖为一般买卖。活卖为附条件的买卖:当所附条件完成,买卖才算最终成立。赊卖是采取类似商业信用或预付方式,而后收取出卖物的价金。这些重要的交易活动,都须订立书面契约、取得官府承认,才能视为合法有效。契约立法•其三,租赁契约。宋时对房宅的租赁称为“租”、“赁”或“借”。对人畜车马的租赁称为庸、雇。•其四,租佃契约。宋代租佃土地活动十分普遍。地主和佃农签订租佃土地契约中,必须明定纳租与纳税的条款,或按收成比例收租(分成租),或实行定额租。地主同时要向国家缴纳田赋。若佃农过期不交地租,地主可于每年十月初一至正月三十日向官府投诉,由官府代为索取。契约立法•其五,典卖契约。宋代典卖又称“活卖”,即通过让渡物的使用权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赎权的一种交易方式。因典卖田宅者多为贫困之人,他们过期无力回赎时,就使得有钱人以低廉的代价获得田宅的所有权,而使自己蒙受损失。契约立法•其六,借贷契约。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做了区分。借指使用借贷,而贷则指消费借贷。当时把不利息的使用借贷称为负债,把利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并规定:“(出举者)不得回利为本”,不得超过规定实行高利贷盘剥。婚姻法规•宋承唐律,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违犯成婚年龄的,不准婚嫁。宋律禁止五服以内亲属结婚,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并不禁止。另外,《宋刑统》还规定:”诸州县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违者虽会赦仍离之。其州上佐以上及县令,于所统属官亦同。其订婚在前,任官居后,及三辅内官门阀相当情愿者,并不在禁限。婚姻法规•在离婚方面,仍实行唐制“七出”与“三不去”制度,但也有少许变通。例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但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如果夫亡,妻“不守志”者,宋代《户令》规定:“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奴婢、田宅不得费用。”严格维护家族财产不得转移的固有传统。继承•宋代法律在继承关系上,有较大的灵活性。除沿袭以往遗产兄弟均分制外,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继承财产权;同时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至南宋又规定了绝户财产继承的办法。绝户指家无男子继承。绝户立继承人有两种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继承权,但只有在室女的,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只有出嫁女的,出嫁女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1/3,另外的1/3收为官府所有。第二节元代法律制度立法概况•(一)蒙古汗国法律•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以后,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扎撒”。1219年,成吉思汗召集大会,“重新确定了训言、扎撒和古来的体例”,用蒙古文记录,称为《大扎撒》。内容包括那颜背叛君主者处死、擅离职守者处死、马畜盗一赔九等,以及其他保护游牧经济、社会秩序及民族习惯和禁忌的规定。立法概况•(二)《至元新格》•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中书右丞何容祖受命编定《至元新格》,以公规、治民、御盗、理财、赋役、课程、仓库、造作、御盗、察狱等十事类集而成,刻板颁行。其内容是《新立条格》的继承和发展,侧重行政、财政、民事等方面,是后来《大元通制》条格部分的基础。立法概况•(三)《元典章》•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由地方官府抄集的法律文书的分类汇编。《前集》六十卷,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类,汇抄元世祖中统以来至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文书;《新集》不分卷,分国典、朝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八类,汇抄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以前文书。各类之下分门、目,目下分条罗列条格或事例。全书共81门、467目、2391条。《元典章》收录当时原始法律令及判例文献,其史料价值很高。其编排仿照《唐六典》以六部职掌分列法条的体例,对《大明律》有影响。四等人•元代法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是以法律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元初,依据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蒙古人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色目人(西夏、回回)次之;汉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地区的民众)最低。举凡科举任官都定有一系列优待蒙古、色目人而限制歧视汉人、南人的法规。四等人•在定罪量刑上也体现着民族差别。元代法律规定宗室及蒙古人案件,由中央大宗正府专门负责。汉人、南人诉案归刑部,且审判机关的正官亦由蒙古人担任。遇有蒙古人与汉人纠纷案件,多偏袒蒙古人。法律上明定蒙古人犯罪与汉人犯罪同罪异罚。如盗窃罪,汉人均处黥刺之刑,而蒙古人则免刺。蒙古人因争斗或酒醉打死汉人,只是规定“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丧葬费)”;反之在同样情况下,汉人若打死蒙古人,则一律处死并付烧埋银。蒙古人犯死罪也可免考掠,日给饮食。如果是蒙古官员犯罪,连行刑也必须是蒙古人,且法律往往不规定对犯罪官吏的具体处罚,即使规定,刑罚也比唐、宋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