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分析免疫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而提高免疫效果,从源头上杜绝动物疫病的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收入是免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存在免疫密度与效果之间的反向效应,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影响与制约免疫效果的诸多因素,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因特定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位。畜牧业;动物免疫;疫苗【中图分类号】r3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7-01要提高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从宣传、培训入手,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养殖户、动物经营者自觉接受疫病免疫工作外,当前更重要的工作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强化兽医人员计划免疫操作规程,重视免疫工作的各个技术环节,确保免疫效果。1疫苗的运输疫苗的运输在实际的操作中问题比较突出,在我国的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正是高温季节,一般情况下,从省、市到县都是使用专用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没有问题,但从县到乡镇,由于运输的气候条件(尤其是高温)、运输工具不符合要求(非冷藏车)、路径较远、途中时间过长,致使疫苗效价下降,虽按使用剂量注射疫苗,机体不能产生完全应答反应,抗体达不到要求,起不到应有的免疫保护作用,这样在一般病原毒力作用下,部份个体仍然会发生已免疫病,造成散发。2疫苗的保存目前使用的疫苗比较多,除了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脾淋苗等主要免疫疫苗外,还有猪瘟肺疫二联苗、猪副伤寒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猪大肠杆菌三价基因工程苗、猪水肿病苗、新支h120疫苗、新支h52疫苗、鸡马立克氏病疫苗、鸡法氏囊疫苗、新城疫i系、ⅱ系、克隆30、ⅳ系、禽霍乱疫苗等,上述疫苗均有严格的保存条件,一般弱毒疫苗都要求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温度条件下保存。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保存不当,往往导致疫苗失效。疫苗保存失效主要原因有:一是保存温度达不到要求,疫苗虽然未超过有效期,但早已失效;二是电力不正常,较长时间断电或经常短时间停电,导致保存温度升高,疫苗受损而失效;三是保存时间已超过有效期;四是离开冷链后,兽医人员将其存放在常温下时间过长而失效;五是稀释后的疫苗没有在规定时间(现稀释现使用,在2h内用完)内用完,而延长使用时间。3疫苗的使用4免疫人员的素质由于村兽医员大多未经专业学校培训,对有关动物的生理、病理、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一些患病或者处于潜伏期的动物不能做出准确判定(患病或潜伏期易感动物的免疫系统都不能做出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而盲目普遍进行注射,一方面是加大免疫反应发生的几率,造成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免疫应答不完全,影响免疫效果。5死搬陈规旧矩一方面是一味遵循春秋两季防疫而忽视平时的免疫补针和窝边注射工作,对一些在春秋两防季节之外的应防对象未进行免疫而增加易感群体;另一方面是一味遵循“四不打”(正在生病的动物不打、初怀孕的动物不打、月龄不足的不打、临产母畜不打)原则,而使一些易感动物,在“可打”时已经染上了疫病(如30d的仔猪对猪瘟已经易感,若等到双月才注射猪瘟苗,为时已晚)。因此,属于“四不打”的动物要登记造册,完善档案,适时进行免疫补针,这样能大大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是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免疫,就猪只而言,只注重猪温、肺疫等疫病的免疫,而忽视仔猪副伤寒等其他疫病的免疫,导致顾此失彼,往往给生猪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挫伤养殖者的积极性。6群防群治工作不到位这里的群防群治不单指某一饲养户(场、厂)的群体,从广义上来理解,还应包括县乡村的自然地理区域、饲养的动物等,在一个县、乡、村、组的区域内实行群防群治,不留空白。实践中,由于工作难到位,畜禽群体中有部分易感群未进行规定疫病的免疫,在外来病原侵入时,这些易感者难逃其害,对已免疫的群体也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其中部分个体也会感染发病。同时,在一个乡镇或村内,没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因此,要提倡群防群治,不能抱侥幸心理,也不能按照免疫的百分比来测算,留下的一个空白点,就有可能成为疫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