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福建省质检化学试题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9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化学试卷分析7.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下列有关“At”“Ga”“Ce”“F”等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砹(At)属于过渡元素B.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Ga)元素的发现,证实了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C.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82D.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是F-在牙齿表面生成抗酸性更强的物质【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以“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门捷列夫发明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50周年”为引子,围绕元素周期表中的四种元素“At”“Ga”“Ce”“F”,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化学史话、原子结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复现和辨认能力,引导学生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回归课本,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常识、化学史知识。【解题思路】砹(At)属于第VIIA族元素,不是过渡元素。学生也可以从“砹”字的写法入手,从“砹”的汉字偏旁部首判断“砹”为非金属元素,而“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A项错误;门捷列夫在列出的第一张周期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了空白并预言了这些元素的存在及它们的性质。1875年以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类硼(钪)、类硅(锗)元素的发现,证实了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B项正确;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58,质量数为140,中子数为82,C项正确;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在口腔细菌和酶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有机酸使牙齿表面的矿物质—羟基磷灰石[Ca5(PO4)3(OH)]溶解。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是F-在牙齿表面生成抗酸性更强的氟磷灰石[Ca5(PO4)3F],D项正确。8.福建水仙花含有芳樟醇,其结构如右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芳樟醇的说法错误的是A.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B.可以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C.可作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单体)D.与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取材于福建省1998年颁布的省花“水仙花”花香所含物质的主要成分,一方面弘扬乡土文化,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理念,来体现有机化学的教育价值。通过判断该有机物的结构,来考查有机物性质、同分异构现象等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对简单有机反应的理解程度。【解题思路】题干中最重要的信息是芳樟醇的键线式结构,通过观察键线式,芳樟醇中的羟基为醇羟基,可以发生酯化反应等取代反应,但不具有酸性,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芳樟醇的键线式结构含碳碳双键,学生可以判断该有机物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可以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所以C项正确;芳樟醇和的分子式均为C10H18O,所以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9.某同学模拟2019年春晚节目“魔壶”进行实验。将“魔壶”中盛有的FeCl3溶液依次倒入分别盛有约1mL①KSCN②AgNO3③NaOH浓溶液的3个烧杯中,实验现象各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烧杯①中,有血红色沉淀生成B.烧杯②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烧杯③中,反应后所得分散系属于胶体D.若用FeCl2代替FeCl3进行上述实验,实验现象依然各异【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取材于2019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节目“魔壶”,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试题不仅考查常见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络合反应,还考查分散系的种类、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是对以往常见物质检验和鉴别等有关实验知识试题的呈现形式的变换。知识点多、信息量大,重点检测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基本反应的掌握和辨识。【解题思路】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血红色的硫氰合铁溶液,不是沉淀,A项错误;FeCl3溶液和AgN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AgCl沉淀,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Fe(OH)3为红褐色沉淀,所以反应后所得分散系为悬浊液,不是胶体,C项错误;若用FeCl2代替FeCl3进行上述实验,FeCl2溶液和KSCN溶液不反应,没有现象,FeCl2和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FeCl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Fe(OH)3先为白色沉淀,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因此三个烧杯中的现象仍然各异,D项正确。10.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制取、性质检验、鉴别、判断等中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迷惑性强。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关注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实验中易错、易混等薄弱环节的辨析能力。【解题思路】石蜡油的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催化裂化,裂化得到的烯烃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A项正确;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时,常用浓氨水与生石灰(CaO)反应,将浓氨水滴入CaO中,CaO结合H2O生成Ca(OH)2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氨气逸出,产生的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B项正确;浓硝酸滴入Na2SO3固体中,其一,浓硝酸易将SO32-氧化成SO42-,而无SO2生成。其二,浓硝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HNO3能使试管中品红溶液褪色(非SO2),C项错误;锌比铁活泼,用金属锌和铁构成原电池,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项正确。11.短周期主族元素X、Y、Q、R、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与Q、Y与W分别同主族,X、Y、Q原子的电子层数之和为6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Q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Q>W>YB.Y的单质能与X、Q、R、W的单质发生反应C.单质的沸点:Y>WD.工业上,Q、R的单质都采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围绕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原子结构及元素有关性质,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律)、原子结构、离子半径、物质熔沸点、物质制备方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之间关系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重点检测学生是否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及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特别是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有关知识,能理解和运用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对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物质沸点、制备方法等做出准确判断。【解题思路】X、Y、Q是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原子的电子层数之和为6,由此可知X、Y、Q分别位于第一、二、三短周期,根据Q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判断Q为Na元素;X与Q同主族,可知X为H元素。再结合X、Y、Q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可知Y为O元素。Y与W分别同主族,Y为S元素。R信息无明确指向,依据R元素的原子序数在Q与W之间,R元素可能为Mg、Al、Si或P。Na+与O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O2-半径大,简单离子半径顺序应为:Y>W>Q,A项错误;O2能与H2、Na、S、Si、Mg或P发生反应,B项正确;常温下,S为固体,O2为气体,可知沸点:S>O2,C项错误;工业上可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得金属Na或Mg,而Al、Si、P单质的制取通常不用此法,D项错误。12.利用如右下图所示装置,以NH3作氢源,可实现电化学氢化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为阴极B.b电极反应式为2NH3-6e-=N2+6H+C.电解一段时间后,装置内H+数目增多D.每消耗1molNH3,理论上可生成1.5mol【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以NH3的电化学氢化反应为素材,在引导考生关注最新科技,关注化学与科技、社会、生活、生产等之间的联系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利用电解池工作原理分析电解过程中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方向、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关电子转移的相关计算等一系列电化学基础知识,其中还包含对有机物结构的辨认和分析,对学生获取信息并与已有知识融合重组,在陌生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量。【试题背景】氨可以用于生产化肥、染料、高能物质,近来氨气的储氢用途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液氢相比,液氨的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高,易于存储、运输,同时氨气的爆炸极限范围窄,使用上安全系数高。与目前作为人类能源基石的化石类燃料相比,氨是可再生物质,而且释放能量的副产物是水和氮气,无温室气体的排放。鉴于这些优点,氨气作为储氢材料的前景广阔,获得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有机反应方面,与成熟的过渡金属催化的氢气氢化反应相比,氨气作为氢源的应用还需要发展。近期,南京大学的程旭课题组报道了氨气作为氢源的电化学氢化反应,反应无需使用过渡金属,具有不同于氢气氢化反应的化学选择性。【解题思路】从图中箭标方向“NH3→N2”判断NH3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为阳极,则a为阴极,A项正确;从图中发现电解质中传导H+,故b电极反应式为2NH3-6e-=N2+6H+,B项正确;从“Ar-CO-R→Ar-CH(OH)-R”即有机芳香类羰基化合物转为为醇类,发生了还原反应:Ar-CO-R+2H+→Ar-CH(OH)-R,理论上,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目相等,故C项错误,D项正确。13.常温下,用0.1mol·L-1MgSO4和0.05mol·L-1Al2(SO4)3溶液进行实验:①各取25mL,分别滴加0.5mol·L-1NaOH溶液,测得溶液的pH与V(NaOH)的关系如图1所示;②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取出25mL,逐滴加入上述NaOH溶液,观察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1中的曲线II表示MgSO4与NaOH反应的关系B.根据图1可得Ksp[Al(OH)3]的值大于1.0×10-32C.实验②中Al(OH)3完全溶解前,溶液中c(Mg2+)/c(Al3+)逐渐变大D.图2可以表示实验②中n(沉淀)与V(NaOH)的关系【答案】C【命题立意】试题以Mg2+、Al3+与碱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碱溶液体积变化关系为背景,考查Mg2+、Al3+的相关核心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加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试题D项设计,期望能纠正部分师生对“Mg2+、Al3+与碱溶液反应图像”认识的偏差,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解题思路】A项:从图1中可以获得以下信息:溶液pH变化呈现的第一个平台就是Mg2+或Al3+的沉淀过程,当pH发生突跃时,表明沉淀反应基本完成;又因为Mg2+、Al3+物质的量相等,完全沉淀时所需碱溶液体积比为2︰3,据此可以判断曲线I、II分别为Mg2+、Al3+与碱的反应关系曲线。或从反应起点时溶液pH相对大小也可进行判断:Mg2+水解程度小于Al3+,所以等浓度的两种离子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也可判断得出A项错误。B项:曲线II中坐标点(5,3.5)处于平台上,表明铝离子已经开始沉淀,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此时溶液中c(OH-)=10-10.5mol·L-1,c(Al3+)0.1mol·L-1,故Ksp[Al(OH)3]=c3(OH-)×c(Al3+)c3(OH-)×0.1=10-32.5mol4·L-4,故B项错误。C项:分析思路如下。①当Mg2+尚未开始沉淀时:sp333K[Al(OH)][Al][OH]2222sp23sp3sp3sp33K[Mg(OH)][Mg]Mg[Mg][OH][OH][OH]K[Al(OH)]K[Al(OH)]K[Al(OH)][Al][OH]随着NaOH溶液加入,[OH-]增大,两种离子浓度比值增大。②当Mg2+开始沉淀时,Al(OH)3沉淀尚未溶解完全时,存在两种沉淀溶解平衡,故存在关系:sp222sp23sp3sp33K[Mg(OH)]K[Mg(OH)][Mg][OH][OH]K[Al(OH)]K[Al(OH)][Al][OH]随着NaOH溶液加入,[OH-]增大,两种离子浓度比值增大。故C项正确。D项:依据图1可知,Al3+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约为8.9,Mg2+开始沉淀时溶液pH约为9,说明两种离子共存且浓度相等时,只有当Al3+几乎沉淀完全后,Mg2+才开始沉淀,又因为两种离子沉淀时所需要的OH-物质的量是不相同的,故产生沉淀时不应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如右图所示。故D项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