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语和中心词,可不译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二、“何”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作宾语,主要代指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疑问代词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疑问副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动词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三、“乎”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助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用于词尾,“……的样子”介词生乎.吾前(《师说》)相当于“于”四、“乃”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转折,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表顺承,译为“就”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表条件,可译为“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仅”“才”副词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连词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表示转折,至于五、“其”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们)”“她(们)”“它(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或“我(自己)”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代词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副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连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构成“其……其……”结构表选择,译为“是……还是……”六、“且”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还”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相当于“将”“将要”副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七、“若”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代词①若.入前为寿(《鸿门宴》)②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译为“你的”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连词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八、“所”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名词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处所,地方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助词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来……的,……的凭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可译为“所说的”复合词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九、“为”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解释为“向”“对”等公为.我献之(《鸿门宴》)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助词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以为,认为动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判断动词,是十、“焉”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常用在句末,可译为“了”“啊”“呢”,也可不译出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语气助词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用于句中,表停顿,相当于“也”,可不译助词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用在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相当于“之”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表示疑问,译为“哪里”“怎么”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兼词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十一、“也”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判断语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表示肯定语气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用在句末,表示反诘或疑问语气语气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十二、“以”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介词(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作“来”“用来”“以致”等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连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助词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起调整音节作用动词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为,认为十三、“因”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动词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沿袭因.坐法华西亭(《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示动作或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可译为“凭借”“依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依据,可译为“通过”“经由”介词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趁,趁着,趁机副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因而,于是,就名词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缘由,机缘十四、“于”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引进动作的处所,译为“在”学于.余(《师说》)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为“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引进动作的方面,译为“对于”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引进动作的趋向,译为“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引进动作的原因,译为“由于”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为“同”良曰:“长于.臣。”(《鸿门宴》)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介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十五、“与”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跟”“同”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介词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和……比较”连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和”“跟”“同”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给予”“授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动词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赞许”“同意”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十六、“则”的意义和用法词性例句解释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表示承接关系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