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日本高校学风建设的特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雅妮王秀彦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1期摘要: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日本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高校研究和借鉴。从日本高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目标、完善利于学风建设的教育模式三方面入手,总结日本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一些特色工作和做法,以及对中国高校的启示。关键词:日本;高校;学风建设二战以后,日本用短短的几十年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外,其教育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成效显著的体系。相关先行研究曾将中外学生学风状况差异成因归纳为个人心理的不同导致学习动力的差异、国家体制不同导致培养目标差异、教育模式不同导致学习条件差异三个方面。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应以上三点就日本高校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目标、完善教育模式进而推动学风建设的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日本高校学风建设的特色(一)激发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兴趣1.通过营造校内外浓厚文化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学校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学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校内方面,日本十分注重校园文明建设。除了保证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还注重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以校园文化陶冶人。例如:通过校歌、校标、校服、校庆等形式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生身份的认同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人文环境方面,日本十分重视教师的身教,高校中无论是教学岗的教师还是管理岗的行政人员,都被要求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最好的敬业精神,学术诚信、守纪律、有礼貌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教师的敬业精神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长期在这种风气熏陶下利于形成健康的学习动机。在校外,日本高校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完善的督促联动机制。政府也积极建立各种社会文化设施,如青年之家、青少年综合中心等;在各地各部门增设龙源期刊网“学校道德教育振兴事业经费”,完善社区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高校周围的社区或城市,均创办了普及面广的博物馆、图书馆、研修中心等机构,逐步建立了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基调一致、自成体系的社会教育环境。这一切,潜移默化地为高校的学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围。2.采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小组研究和讨论的授课形式是日本高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色教学方法之一。东京大学将讨论课程直接纳入必修内容,规定学生必须修得2个学分的讨论课程。例如:综合文化研究科的各社会学科,课堂上一般是由一名学生选择课本中感兴趣的章节做“发表”(一般分为内容概括、个人感想、疑惑与问题几个方面),发表后所有学生对之提问,并就发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导师进行总结性评论并回答讨论中的遗留问题。讨论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跨学科、多视角的思维方式,如早稻田大学水岛朝穗主持的“宪法的动态”研究讨论小组。该小组已经成立了9年,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讨论内容不是对宪法知识的简单讲授,而是以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宪法问题。每次的讨论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从判例的调查,到事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诉讼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方法从社会学的层面研究宪法。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3.通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发挥朋辈带动效应在日本,集体主义精神教育贯彻各个阶段的学生培养,而社团是日本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甚至会强制学生加入社团。学生社团完全自愿组合,贴广告、海报征集会员,学校不予干涉。日本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学园祭”,给各类社团提供展示的舞台。在“学园祭”中,各类社团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意识,培养了社团内部成员的集团归属感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日本的社团活动几乎是和学习课业同等地位的学生时期的重点经营项目,受到从学校到家长乃致全社会的全力支持,有些公司甚至会在招聘过程中明确提出:“大学时期加入过棒球社团的学生优先录用”。对于日本人来讲,在社团中的优秀表现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日本高校的社团建设相对于中国更加体系化、规模化,管理也更加规范,在学生当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学生在社团中培养出的团结、拼搏、遵守秩序、追求梦想的精神和强大的集体荣誉感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转移到学习领域,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二)端正学生学习目标1.学校提供体验式学习龙源期刊网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大部分会进入企业,企业界也经常从所录用的毕业生能否有所作为出发对主要大学进行排名。因此,日本高校十分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类企业实践机会。例如:创价大学共通科目运营中心设置企业实习的科目,一年级学生学习企业实习的相关课程,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必须进行10天~14天的企业实习,记入2个学分。通过与相关课程有关联的实习课程的开设和实践,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自身的认识,巩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和企业的运行机制,明确学习目标。日本的就职体验活动的特点是:在实习之前学校会安排专门的体验前准备指导,包括举办知识讲座、介绍企业基本情况、说明就业体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了解就业体验单位情况、做好专业与心理的准备。在体验活动进行中,日本大学生到就业体验实习单位与正式职工一样开展工作后,学校的指导教师会定期了解情况,协助做好指导工作。在实习结束后,学校安排后期学习总结阶段,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总结,发现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2.广泛开展产学合作产学合作制是日本战后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学生的“学以致用”提供了现实而及时的平台和条件,也促使学生始终以投身生产实践为学习的第一目标。日本政府一直以来对实施长期实习、实践制度的大学给予着奖励和更多的关注。日本的产学合作具体表现为:企业为大学提供科研资金和学生的实习场所。大学根据企业的具体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并接受企业的科研委托项目,双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共同交流、探讨。同时企业界也经常聘请大学教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指导,或聘请大学教师去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代表的人才市场机制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大公司每年都会将所录用毕业生的导师情况输入计算机,如果某教授培养的学生在业务或品德上问题较多,那么该公司会减少对该教授的资助,甚至拒绝聘用其日后培养的学生。(三)完善利于学风建设的教育模式1.普及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的教养教育日本的大学一贯秉承“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认为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跨专业、跨学科共同需要的人文社科修养和综合素质。为此,高校普遍推行“教养教育”以推动学风建设。日本明文规定:所有学科必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养教育,如名古屋大学工学院的人文社科课程有“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和世界的宪法”“东洋文化的影响和发展”等。《大学设置基准》规定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是取得一般教育、外语、保健体育、专业教育科目龙源期刊网个学分以上,其中一般教育科目学分最少36个(含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个领域)。这些教养学课程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如社会学及哲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辨能力;伦理学的学习是为了使大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帮助他们形成完整人格等。教养学教育通过各种科目进行渗透教育,目的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探求事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以及对各学科的综合理解,这些能力对于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2.建立成熟的学生事务管理体系首先,日本严格实行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原则,各高校严格制定并依据各级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教学活动,日本教育法已形成一个完善体系,为日本依法治教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与中国不同,日本高校的学生工作由教授负责。日本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机构为“学生生活委员会”或“学生委员会”,委员会主任及成员一般均为教授。让教授走向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于维护学生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和在学生中的威信、提高学生的响应程度十分有利。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强调服务性,以为学生提供最为方便的服务为第一要务。同时,高校十分注重创造强烈的团体氛围及其组织行为规范影响力,以有效保证高效率的执行管理。例如: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加强员工间感情;对行政管理人员平时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各级领导也十分注重同部下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以便于全面把握自己部门的工作状况。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日本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对我国的启示(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中被忽略的一环。传统上的学风建设大多以说教和约束为主,而日本高校通过校内外文化氛围的营造、教师的言传身教、配套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家长教师联动机制组织化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国的高校课堂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日本的“ゼミ”(即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充分培养、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集体主义精神是学风建设的推动力,在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集体中,学生之间更加容易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帮助,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日本高校善于利用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挥优秀学生的朋辈带动和榜样效应,间接而有效地推动学风建设,值得我们借鉴。(二)端正学生学习目标方面龙源期刊网中国的高中教育使部分学生形成了以得高分、通过考试、顺利升学为目标的学习目的,导致他们升入大学之后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而日本高校在学生的学习目标方面明确提倡务实主义教育,强调学习的目的就是投身实践、创造社会价值,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及时检验学习成果。在这一点上,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实习集中在大学四年级,部分高校只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机会,学生锻炼两三个月后想办法留在实习单位,或因与实现预期不一致重新就职其他单位。而日本的就职体验活动贯穿大学四年,且在实习各个阶段学校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指导,更加充分和完善也更具实效。此外,日本高校的产学合作作为一种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科技产品和生产力的有效模式,利于产业界和教育界的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模式。既使企业快捷地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务实的方向和及时的实践平台,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借鉴。(三)建立利于学风建设的教育模式人文社科素养不高、文史功底不够、人生追求极端功利化等现象,会使学生缺乏对知识深入探索的基本文化积淀和动力,阻碍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为此设置的通识教育科目在中国一般为选修课,而日本除了将其列为必修之外,更加注重教养教育的知识性、普及性和深入性,内容上更注重学科上的交叉和渗透,在引导学生扩大知识涉猎范围的过程中穿插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一点也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此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力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必需的信息不畅、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状态。目前,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存在高校行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工作效率普遍偏低的现象。日本高效、便捷的学生事务管理是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基础和保障,这对我国高校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天野郁夫.教育改革的出路—追求自由化和个性化[M].東京大学出版社,1995.[2]浅田和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