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中的IT系统整合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企业重组的动力企业重组,我觉得从我们现在行业的情况来看,有两个因素在推动这个企业的重组,一个就是外部来的因素,不管是哪一个业态,现在整个的中国零售业面临非常大的以规模来取胜的这样一个阶段。所以并购就成为一种规模扩大的重要的手段,并购就存在着怎么样进行业务整合,怎么样进行系统整合。并购现在有两种类型的并购比较典型,一个是全国性的企业并购区域性的企业。其实这个全国性的企业也是从区域性的企业发展起来,先从一个区域发展大了走向全国、另外一个区域的时候,可能*自身的发展比较困难,也有可能是在一个区域内大的企业并购小企业,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整体。再有一个就是业态的并购,很多的企业进行一个多元化的业态的发展,所以多业态的企业并购单业态企业,或者原来的主体业态并购一个业态,这两种并购是比较多的。还有一种并购,就是说从规模上来讲,可能两个企业的大小差异并不是那么大,我在这里面就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跟大家去分享。就是在这种并购过程中,大企业对小企业的并购成功概率会大一点。在过去的一两年,有很多的并购案例,大家肯定有不同的观点。总的来看,我的感觉是大的企业并购小的企业比较容易成功,总是有一个主流的文化、有一个主流的框架。而两个如果规模比较相近的企业去并购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种比较大的一种企业的振荡和困惑。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强强结合是我们希望,但是往往结果就变成一山容不下二虎,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并不是很清晰,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新定位,在企业文化的重新定位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很多的人事变动,以及架构的不确定性。我想并购的问题,首先是董事长和CEO应该去关心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CIO要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是战略性的决策方向性的确定,如果我们不理解CEO去并购,并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能在整合过程中,就把握不住方向,就会把很多的很严肃的问题简单化,变成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在这种并购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是并购以后应形成的管理模式,现在的企业也是非常困惑的。并购了以后,整个架构应该是怎么样去做,对这个方面的方向性的问题,在后面决定了整个我们信息系统,应该说是管理架构,管理模式,以至于后面信息系统整体建设的一个基调,所以我们应该说CIO在这个层面首先去管理,首先和CEO进行沟通理解他们战略的一个思想导向,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走向源头的一个问题。并购的问题因为都是大起大落,往往来讲问题可能会比较激烈,还有一个驱动我们企业重组的动力,是从内到外,自身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动力。这个方面的问题看起来是很严谨的。不像并购,一下一个企业就进来了。但是里面的复杂程度其实是非常高的,这个痛苦在外面是看不见的,就像一点一点慢性病的这种痛苦。这种企业自身发展驱动的重组,我个人的感觉也是有两种类型的,一种类型就是说,企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应该说我们在最近的这几年里面,规模都会是一个驱动企业变革的一个因素,大家在这个规模里面取胜,规模发展也具体体现在跨出的区域,业态多元化,或者说即便是你一个单业态的一个区域里面的企业。比如说,在一个省里面,这个省的南边、北边、东边和西边也不一样,不同的城市也不一样,当你规模大的时候,如果你在这个城市里面只有两个店,可能不会去考虑本地化的问题。如果一个城市里面有五个店、六个店了,你可能在物流和商流方面来讲,都要考虑本地化的资源。这个时候,企业的管理层次就发生了变化。原来就只是两个层次的管理架构,现在可能就需要出现三层甚至四层的一个架构,这个带来的信息系统不适应。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企业的重新的市场定位比如说业态的转型,现在比较突出的是标超的转型,标超作为我们连锁最早的业态,原来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受到了一大(大卖场)一小(便利店)的影响。原来超市里面卖的商品,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更好的购物环境。便利店又在时间、地点和方便性上来讲,再次争夺标超的市场。标超面临的转型和市场定位的过程,也会引起很多管理模式的变化。我们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转型模式,这个必然会引起管理模式的变化,以至于信息系统的变化,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重组中信息系统扮演的角色在重组过程中,信息系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写了一段话,这是我自己体会比较深刻一个感想,本来系统本身是很单纯的东西,但是由于它在企业重组过程中,是成为了作为一种控制和管理的工具,所以它也就成为各方面希望争取和利用的焦点资源,是一种资源。CEO想要去控制新的并购的公司,希望能够去看到整个企业的绩效,我的管理过程就必须要有工具,被并购的公司他也有自己的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资源的重新布局,管理框架的重新设计,这个里面都带来了很多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大家为什么去争夺这个因素,因为是能够实现这样目的的工具。实施一套新系统能够很好的支持管理模式的复制,为什么很多集权化很强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他们从来把自己的系统用标准的系统去实施,不允许有个性化的系统,他要去复制他的管理模式,没有这个信息系统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这个信息系统是管理模式的复制。第三个是共享和集约便于实现,没有掌握到资源的信息,你也就不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可以集约。没有信息系统的商流和物流系统,就不可能集约。你的物流从IT的管理方面,如果分公司都是重复建设的话,可能一个公司要系统化,一个公司一个版本,一个公司一个队伍,从公司的管理和维护上来讲,一定是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的。这个事情前提我们是不是要去做系统整合,我觉得IT的管理不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从整个的控制和架构需要怎么去做,如果你把两个分公司的系统,两个公司的个性化的运作,这个系统压力也是很大的,就要花更多的钱,使你的系统满足这种多元化的要求,可能不见得是生效的事情。如果你的流程集约化程度很高,可以放在一个系统里,如果你是相对独立的,最好是分开,人工成本很低。从企业的单业态到多业态的转型过程,信息的角色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个就是说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一个就是说,它是支持不同业态在资源方面的共享,资源我们把它的看作是三个方面:资金、商品和物流。对单业态需要讲共享,我想这个是很自然的事情。不管是大卖场、超市、还是便利店都去买宝洁的产品,我会去和宝洁谈联合采购,用规模降低我的成本。所以资源共享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当你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企业,你多个业态发展到每一个区域的时候,我在青岛有大卖场,又有超市,同时发展,青岛面临相同的供应商,这个相同的商流和物流资源,把后面的商流和物流整合在一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里面需要信息系统。还有就是在采购方面,这是一种多极的采购,我们采购的体系现在还是区域性为主,虽然大家讲有很多的全国性的供应商,但他们的渠道也是按区域进行分布。我们实际采购的直接的资源还是按区域进行分布,但是有一些可以和全国供应商联合的谈判,甚至一些采购一定程度的集约,势必形成多极采购的管理体系。确定整合的统一标准,达到资金、物质共享前面讲的这两个方面,重点是大家对整个事情的了解和我们应该扮什么角色搞清楚,我们后面讲要做什么事情,我们进行整合的方面有一些基本的思考,我只能把它叫思考,整合时代是随着情况而变的,没有统一的做法。但是我觉得整合前提条件一个标准的统一,这个是最基本的一个方面。然后需要确定整合的层次,比如说,资金的共享,物质共享方面需要的层次。首先,我们如果先看结果的话,肯定先把财务系统统一,财务统在一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通过财务的帐目,看你经营结果,这是控制结果的一个方式。还有一个是通过资金来进行控制,这个时候我们商业里面其实资金就是结算的问题,把资金的部分进行整合实施一个统一的结算系统。使资金的运用一体化,首先对于资金运用的信息要进行集中,然后标准和管理进行统一,最后达到是什么,下面分公司不要沉淀很多资金,该怎么样付给供应商。这样,整个资金的占用率会大大降低。物流的共享,怎样实现物流共享,比如说我们同时在山东又有大卖场,又有超市,我想要这个配送中心给两家大卖场配货,原来配送中心只是服务标超的,它是支撑某一个业态的,不管是它的里面内部运作,还是对于各种信息的支撑,都是一个单业态的模式,现在支持多业态,大卖场当从一个客户还是团队客户去考虑,这里面进行物流系统的改造。采购的共享,就是刚才讲的一个多层次的采购体系,一个全国性的供应商进行谈判,还有一些区域的供应商放在区域里面去进行,现在里面可能还有地区,现在青岛市还有一些服务商,可能不太一样。这个层次是一个多层次的采购的模式,在里这个里面怎么样把这些信息系统串起来,我觉得现在比较现实的就是搭建供应链的平台,看所有采购信息和物流信息。这个其实也是国外很多大型发展的过程,因为他们有了ERP之后,又去搭了供应链的平台。当然最好的是你作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当快速发展的,不能整合一个系统里面去,只有*外界一个平台实现这些功能。这个里面看到整合的层次,就是我刚才讲的内容的展开,我们如果把业务的层次按层面来分的话,先看结果,先对绩效进行分析,然后是财务报表、资金的管理、采购、物流和营运管理,这几个层次整合的难度是越往越难,最简单的先把你的数据拉下来,看看你的报表,绩效怎么样?财务是如何的控制。越到后面涉及到的核心越多,采购物流和营运进行整合的话就会越难,这个方面个性化层面更高,到了这个层面以后CIO要去提出这样的问题给总经理:我们有没有必要去整合到下面这个层次?如果整合了以后可能抹煞一定下面的个性化,这是不是我们要看到的,如果不是我们要看到的,还是让它个性化。我觉得我们这个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一个做法,最外面的一圈是结果地方,越到里面是过程的东西,越到中间越难,我们外面先整起来,我想系统整合系统取决的业务整合的层次。首先标准统一的过程、统一思想和语言的过程,标准看起来是个很死板的东西,但是是两个不同的并购,把我的整合的标准让他去接受的话,实际上在这个里面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也是一个思想,实际上这样统一的过程。我觉得在标准方面没有完美的,我们公司在制定编码标准方面,我们大概经历了两三年的时间,在前两年的时间我们就是讨论,讨论出一个适合整个联华的标准,讨论来讨论去我们就没有结果。因为任何一个标准拿出来,都会有人说这个标准有不完美的地方。到了最后一年,在原来的展示基础上先确立一个标准,先把它推行下去,然后在推行前期的时候,大家还是害怕,这个标准有没有问题,但是当董事长出来说我们必须要把标准统一起来,即便它是不完美的,我们严格的把它统一起来,这时候大家就去执行了。实际上这个标准没有完美的标准,只有严格的标准,标准的实施强制性的强度,如果把它统一起来,标准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如果标准可以讨价还价,下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讨价还价。标准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个是基础的标准,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目标管理的话,这些基础的标准你必须先把统一起来,才可以支持目标的管理,作报表、作统一的分析。首先,把编码体系统起来,编码包括商品的编码、供应商的编码,机构以及人员的编码,把这些编码统一起来以后,分析整个公司商品的运作的情况,可以作商品管理层次的一些分析。还有一个就是KPI体系的统一,业绩衡量标准应该是一样的,编码体系怎么样看标准的状况和统一的途径,这个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不容易,即便是很简单的一些报表,到下面各个公司看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表现的形式却是五花八门,把表现形式统一起来涉及的很多问题,习惯的问题都是最小的。首先是数据源是不一样的,从一个库存,这个公司的库存和那个公司的库存里面组成数据源是不同的,把口径统一起来,你会发现系统方面不见得能够支持,还有大家采集的这些数据源和流程有关系,和管理有关系有些数据源就是采集不到。前面讲的技术管理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而且标准统一,我觉得是一个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事情。从这点来讲,CIO和CEO一定要达成高度的重视,没有标准其他都谈不上,标准的效益不是在标准统一的事情过程中体现的,而去实施后面整合的过程才能够体现,而且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又很枯燥,标准统一好了以后还要去维护,大家统一都使用了一个同样的标准代码,一个新品进来都必须到里面去申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