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考情精解读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目录CONTENTS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分析预测考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B.积累帮·素养大提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易混修辞格辨析2考情精解读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分析预测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考纲要求4考情分析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无单独考查5本考点在近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不曾单独考查,均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点结合起来综合设题考查。本考点是常规考点,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对本考点不能放松警惕。命题分析预测6A.考点帮·知识全通关考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7考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总述“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常见的修辞手法”,重在“常见”二字,《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其他的修辞手法不作要求,但考生也不可忽视。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有两个方面:(1)着重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高考中一般不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认,而着重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8人生密切相关。(2)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考查。比如与“仿用句式”结合考查,与“语言表达连贯”结合考查等。即使考查修辞手法,也很少只考查某一种修辞手法,往往将多种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9典例1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虽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消尽,会场里却到处涌动着春天的热流。A.我淡淡地笑着,想起当初,我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所看出的未来,是一片无边的净土。B.在他们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闪闪发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C.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D.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那小院内探出半个身子,柳丝万缕,好像在频频招手欢迎每一位光临的旅人。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0解析:例句与A、B、C三项都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而D项则用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该题考查考生正确辨别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以及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做题时,要细读题干选项中所给句子,判断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案:D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1典例2以“人生与四季”为表述对象写一段对人生、季节的感悟。要求:①使用比拟或对偶的修辞手法。②不少于7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2解析:题目要求写“人生与四季”,并要求使用比拟或对偶的修辞手法等。回答问题时,可以从人生与四季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人生如四季”“四季如人生”等,写人生和四季相似的特点等。答案:示例人生如四季,轮回更替,代代如此;四季似人生,风雨霜雪,年年如是。顺境逆境,生老病死,已成为自然人生亘古不变的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已成为四季轮回墨守不变的规律。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3通关方略修辞手法题规律总结1.准确理解,全面掌握。对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要准确理解和全面掌握。可采取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如比喻和比拟,对偶和排比,设问和反问等。2.明确效果,判断优劣。比喻,化呆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比拟,使所表达的事物形象而生动,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启人联想。对偶,结构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或两相对比,或两相映衬,或两相补充说明。排比,横向上一句一个角度,详尽完备;纵向上一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4层深入一层,抒情淋漓尽致,言理深刻透彻;气势宏大,力量充沛。反复,强调感情,突出思想,加强节奏感。设问,引起注意,引人思考,说服力强,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印象。3.根据要求,形象表达;认真审题,捕捉有效信息;分析语境,形象拟写语句。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5B.积累帮·素养大提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易混修辞格辨析16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2.分类(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17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4)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3.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8(二)比拟1.概念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说明的修辞手法。2.分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193.作用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0(三)借代1.概念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2.分类(1)特征、标志代本体。即用本体的某种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例如:“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鲁迅《药》)(2)具体代抽象。即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1(3)专用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4)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某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2(四)夸张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2.分类(1)扩大夸张。指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2)缩小夸张。指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3)超前夸张。指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的夸张形式。例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4(五)对偶1.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手法。2.分类(1)正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反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5(3)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6(六)排比1.概念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2.分类(1)句子排比。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2)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7(七)反复1.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2.分类(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8国。(鲁迅《“友邦惊诧”论》)3.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29(八)设问1.概念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的修辞手法。2.分类(1)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303.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31(九)反问1.概念一种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2.分类(1)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2)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32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语文专题十: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33易混修辞格辨析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此句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34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