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货币政策本章导读: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它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在经济均衡的实现中发挥其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需要在货币政策目标制定、工具选择以及传导机制等方面谨慎对待、合理安排。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第四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知识要点:•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概述一、货币政策的特征(一)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内容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施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政策工具(实现目标所运用的各种政策工具)•政策效果(具体执行的过程与所要达到的政策效果)(二)货币政策的特征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而非微观经济政策。2.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它是用来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3.货币政策采取间接控制手段它采取间接的控制手段,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4.货币政策是较长期的经济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二、货币政策的类型(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严重落后于总供给状态下,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带动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的协调增长的货币政策。(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严重膨胀的经济状况下,通过紧缩货币供应,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的货币政策。(三)均衡性的货币政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状况下采取的货币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三个层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最终目标、中期目标和效果指标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最终目标是一种长期的、原则性的、非数量化的目标,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复杂的传导过程。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主要有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二)中期目标是中央银行能够加以控制的指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储备和基础货币等。由于最终目标是一种长期的、原则性的、非数量化的目标,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复杂的传导过程,因此中央银行需要针对长期最终目标选择货币政策的中期(中介)目标,将它作为最终目标的行动对象或中介,据以衡量对最终目标所产生的初步影响。(三)效果指标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后期所反馈的可以据以检验货币政策中期目标效果的信息,主要有市场利息率和社会货币总量。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央行执行货币政策预期要达到的最终政策效果。(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1.稳定物价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使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一般认为,如果1年之内物价上涨率低于3%(或者5%),即实现了物价稳定的目标,当然,物价水平的稳定是相对的,既反对通货膨胀也反对通货紧缩。2.充分就业指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找到较适当的工作。一般认为当失业率低于某一数值时就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该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各国具体的经济情况,许多国家以3%~4%为界。实际上,对不同的国家而言,只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就业率或维持一个较低的失业率就应该视为充分就业,而这个就业率或失业率应该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3.经济增长是指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避免停滞不前或者负增长,它主要通过经济增长速度来反映。各国一般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GDP的增长率用百分比表示。理想的经济增长应该是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结构优化和效率较高。4.国际收支平衡指在较长的时期内,外汇和黄金储备数量基本稳定,外汇收支基本平衡,没有巨额的逆差和顺差。巨额的逆差会导致外汇市场波动,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本币大幅度贬值,导致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巨额的顺差往往使大量外汇储备闲置,既不利于发挥这笔资金的作用,还可能因汇率的变动遭受损失,同时外汇储备的增加会使央行因收兑外汇而发放较多的本币,诱发通货膨胀。(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不可能同时实现,需要央行在特定时期、特定经济条件下,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来制定货币政策。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若要降低失业率,需增加工资,工资增长过快,物价上涨。二者存在着此高彼低的替代关系。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是物价稳定的物质基础,二者既统一,又有矛盾。3.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通常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二者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内涵性扩大再生产实现的高经济增长以及用工制度不合理导致的人浮于事会导致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不一致。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央行会通过货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来平衡国际收支,影响币值稳定。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条件下,工资上升可能引发价格上涨和货币对内贬值,导致进口商品增加,出现国际收支逆差。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会增加进口,可能出现贸易逆差;为平衡国际收支,必需压缩进口需求,进而抑制国内有效需求,导致经济增长放慢。(三)对多目标的反思:通货膨胀目标制鉴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各种冲突,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受到质疑;同时二战后世界各国都普遍经历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战略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公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该目标是一个区间,如1%~3%。政府和中央银行承诺将低的和稳定的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指标,它只能为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不能为央行提供现实操作依据。所以,央行必须借助于短期的、数量化的、用于日常操作的中介目标和来操作目标实现其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控制的指标,能够将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相联系。(一)建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的意义1.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需要经常汇集有关经济数据,作为确定政策实施过程和效果的指标。但是最终目标的统计资料需较长时间汇集整理,与央行及时调控货币政策不相适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如利率)却可以满足央行对数据收集的要求。但央行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中介目标,而操作指标属于每日每周的短期指标,能够将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相联系。如图: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直接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中央银行操作目标短期利率准备金基础货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量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2.改善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现象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滞后现象,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作为中介或桥梁,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传导作用,能使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更具效力。(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上述五个标准在理论上缺一不可,但实践中各项指标优劣不一,各有缺陷,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可控性是指中介目标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准确的监测、收集、整理、分析中介目标相关的数据资料;相关性是指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有密切的、稳定的、统计上的数量关系;抗干扰性是指中介目标的选择必须是那些受外来因素和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的经济变量;适应性是指与经济、金融体制有较好适应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量(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短期利率准备金基础货币20世纪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变迁项目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90年代货币政策背景经济大危机过后,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经济从停滞到复苏,通货膨胀抬头货币政策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理论,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货币主义理论,倚重货币政策强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以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以稳定通货为主要目标以反通货膨胀为惟一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利率为主要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介目标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的做法,改以利率为主要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以短期利率、同业市场拆借利率、储备水平为主要操作目标四、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阶段性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支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二)确立以稳定币值为取向的货币政策目标的意义稳定币值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从理论上讲,超过经济发展需要增发货币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会引起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把保持币值稳定作为其首要任务和职责。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第三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措施,通常分为五类,即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和其他政策工具。一、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它们的一般性体现在能够对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含义中央银行依法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实现间接地调控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基本内容1)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来实现对货币供应量影响。2)通过规定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4年以后实施),在影响货币量的同时,保证存款货币机构现金的流动性,促进银行体系经营的安全。3)通过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上交,形成央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之一,满足商业银行对资金的需求。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效果分析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效果最突出的特点是猛烈性,它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告示作用明显。金融机构及社会大众会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升降变化调整各自的行为,进而对经济和金融运行产生一定影响。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超额储备减少引起流动性不足)(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含义指央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的市场供求,从而调节货币总量。2.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行筹资成本和信贷规模。•对申请再贴现票据资格的规定,影响商行资金投向。•对再贴现规模的规定,影响市场货币量。3.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效果分析1)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告示作用。即向社会大众宣示央行货币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及社会大众的预期。•通过影响商行的信贷成本和超额准备金,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活动,从而调控货币供应总量。•通过对再贴现票据资格的限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从而实现结构调控。•具有充当最后贷款人,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再贴现政策是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可以避免因商业银行倒闭而引起金融领域的支付危机和金融恐慌。.2)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再贴现最终决定权在商行手上,央行缺乏主动性。•有可能产生负面告示效应。因为存在总量和结构调整的问题,所以有可能产生负面告示效应。•央行使用再贴现来防止金融恐慌时,可能会强化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暂时的防止可能会招致下一轮更大的风险。•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相互影响,由于市场利率变动频繁,再贴现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三)公开市场业务1.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