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知识整理2012ElliottE2012/5/13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线索整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建造长城抵御匈奴西汉: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及西域都护府南北朝: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唐: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友谊;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北宋:与辽、西夏、金并立南宋:与金长期对峙,被蒙古所灭;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由宣政院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东北: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西南:册封达赖班禅;派出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管辖达赖班禅转世程序;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西汉: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张骞出使西域唐朝: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北非都有往来)东亚文化圈的出现(新罗、日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强盛(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东北非)明朝: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日本、欧洲、东南亚;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西班牙以马尼拉为中转站)清朝:从海禁到闭关(康熙时期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上海海关;乾隆时期开放广州)扩展: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启示:(1)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强盛。闭关,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进步,反之则会走向衰亡。(3)对于外国的东西要吸取精华,剔除其糟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春秋战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秦:建造长城抵御匈奴西汉:三次出击匈奴;设河西四郡及西域都护府南北朝: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唐: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友谊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长期对峙,被蒙古所灭;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由宣政院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东北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西北平定准噶尔部,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务西南派出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管辖达赖班禅转世程序东南攻占台湾,设台湾府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出现春秋战国:铁器犁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井田制瓦解、土地可转让、农业商业手工业活跃)三国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区域经济的发展(北民南迁;西南经济;江南经济的开发)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唐:丝绸之路;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南宋:商业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市舶司;番坊番市农业方面:有“苏湖熟,天下足”;纸币:“交子”出现手工业方面:有“机户”、景德镇;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农业方面引入西方的农作物——番薯、玉米、甘蔗、蓝靛、烟草以及“湖广熟,天下足”;手工业方面有湖州丝、松江布商业方面有船码头(汉口)、银码头(镇江)、布码头(无锡)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秦朝:中央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多种控制措施(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建长城、戍边、直道驰道)地方上:郡县制(三老、啬夫)西汉:布衣将相之局、内外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次打击匈奴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政事堂:中书省&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宋朝:文官体制(重文轻武;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官、职、差遣相分离);内重外轻(禁军厢军区别;更戍法)元朝:中央只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上行省制(首创);边疆管理上:设宣政院管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台湾明朝:内阁制度的设立(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文书);厂卫制度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文字狱儒家思想的变迁:西周:周公的“礼乐制度”(儒家思想的滥觞)礼分等级,乐维团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下的儒家思想——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礼法)秦朝: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请说出“第一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对中华文明的主要贡献(2分)•(2)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3)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收敛性”的主要表现。(4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设太学、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开始成为主流思想)北魏:孝文帝尊崇孔子,实行礼制,以孝治国唐朝: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形成,传播到东亚各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陈独秀、鲁迅)英国的现代化进程:(关键词:最早)一、资产阶级革命:1、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2、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1688年《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二、工业革命:1、前提条件(市场、物质、技术、政治)2、过程(棉纺织业、煤炭、钢铁)3、影响(积极+消极):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城市化;劳资关系成为主流三、一战前后的英国:1、“日不落帝国”——拥有强大的殖民地2、《威斯敏斯特法案》(1931年英联邦成立——战后)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四、二战时期的英国:1、与法国的“绥靖政策”2、不列颠之战3、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法国的现代化进程(关键词:思想)一、启蒙运动:1、批判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2、宣扬自由平等二、大革命:1、导火线与革命开始(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2、《人权宣言》及1791年宪法3、拿破仑的《民法典》(扩大法国大革命影响)三、一战前后的法国:殖民地(削弱德国)四、二战时期的法国:1、与英国的“绥靖政策”2、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关键词:民主)一、独立战争:1、战争进程和《独立宣言》(1775/1776)2、《合众国宪法》(又称1787年宪法)二、南北战争:18611、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之间的矛盾)2、《宅地法》和《解放宣言》(林肯、统一)3、影响,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打下基础;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爱迪生发明电灯)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美国:1、国联建立(威尔逊提出,美国未加入)2、军备竞赛与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意之比为5:5:3:1.75:1.75;四、五、九)四、经济危机下的美国:1、经济危机(19世纪30年代;全球性;时间长、影响大、范围广)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金融业、以工代赈、农业、工业、社会保险)五、二战时期的美国:1、珍珠港事件2、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关键词:分与合)一、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19世纪中期;丹麦、奥地利、法国;俾斯麦、威廉一世)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排名:美、德、英)二、德国与一战:1、一战的根本原因及三国同盟的形成(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意奥同盟与英法俄协约)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德国三、德国与二战:1、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2、第二次世界大战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一、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三、二战中的苏联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苏德战争爆发3、参与德黑兰会议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军事)、明治维新二、日本与二战:1、华盛顿体系下的日本2、日本的法西斯化3、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侵华战争中国近代屈辱史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3、甲午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近代抗争史1、洋务运动:器物层面2、戊戌变法:制度层面3、清末新政:一场骗局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5、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一、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概念: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3、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4、特点:南北并立格局5、意义:⑴人类历史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⑵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⑶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食物的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6、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起源,八方雄起、满天星斗。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B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⒉阶级社会的起点是夏朝建立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⑶国家的特征是:设官分职,左右设有专职的文武官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二).考古中的夏文化:C1、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yǎn师的二里头文化。2、二重证据法:D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互相印证历史即二重证据法。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现而成为信史。三、商朝与青铜文化内外服制B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jī之地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管辖的畿jī外之地内外服之间的关系:松散的联盟关系青铜时代B、⒈青铜器⑵“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⒉甲骨文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王。战争结束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二).封邦建国制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⒉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个地方国间。⒊影响: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三).周公制礼定义: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作用:通过礼维护社会秩序,通过乐维系社会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C(一).社会大变革1、经济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⑴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⑵经济制度(土地制度):耕地可以买卖⑶阶级关系: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⑷社会分工加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起来2、社会风气: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3、政治上:(1)贬抑或罢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2)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3)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各个方面。成功典型:秦国的商鞅变法4、文化上: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⒈背景:当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2、诸子百家⑴儒家代表及主张①创始人:孔子:“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