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的埃文·佐哈尔(EvenZohar)。1970年,他以“多元系统假说”(polysystemhypothesis)的名称提出,直到1979年才正名为“多元系统论”,他针对的首先是语言系统,其次是文学系统,自1990年代起,他又转向文化系统研究。在1976年,他发表《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首次把多元系统论直接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产生背景:他不满于196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面向原文,局限于语言层面的静态对比,脱离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孤立地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当时没有一种理论工具能用来描述已发生的现象而不带价值判断。基本理念: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一组假定能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网。系统的特征在于动态、开放、异质,多元系统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这些系统并不平等,而是在多元系统中处于不同的阶层,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个阶层之间无休止的斗争,构成了系统的动态状态。他还用一级(primary)和二级(secondary)两个术语来表示形式库里革新和保守的对立。任何一级模式一旦得以进入经典化形式库的中心并且持久化,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二级模式。翻译文学可视为目标文化里的一个系统,翻译文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而只有在三种情况下占据中心:第一,多元系统尚未形成,文学系统依然年轻,仍在建立过程中第二,文学系统处于大系统中的边缘位置,处于虚弱状态第三,文学系统出现了转折点,危机,真空。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是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参与创造新的一级模式,译文接近原文可能性较大,翻译策略倾向于充分性。在翻译文学居于边缘时,译文只会模仿目标文学早已确立的规范,成为保守力量的一大支柱,译者的任务是在本国的文学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翻译策略则倾向于可接受性。翻译和原创作品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翻译作品跟原创作品在文学行为上的区别,依据某个时期翻译文学占有的位置而定。如果翻译文学占有中心位置,翻译作品的范畴必然扩至“半翻译作品”和“类翻译作品”。多元系统对于翻译研究的贡献:1.多元系统论把半翻译,甚至伪译列为研究对象,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2.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把关注点从文本放大到翻译的对外关系,离开了语言学导向,为翻译的文化转向铺平了道路。3.带领翻译学从规范主义走向描述主义,推动了翻译史的发展,最终令翻译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语言学和文学的学科,进一步巩固了翻译学的学科地位。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