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钙、碳酸钠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1)酸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金属+酸→盐+氢气(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4)碱+酸→盐+水(5)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3)酸+碱→盐+水(4)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酸碱指示剂:石蕊试剂(主要成分用HL表示)在水溶液里能发生如下电离:HL红色→H+L-蓝色酚酞试剂(酚酞的有机溶剂)酚酞是一种几乎不溶于水的固体中和反应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记忆两大指示剂:石蕊试剂酚酞试剂三大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四大强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五句溶解性口诀:①可溶碱有四位钾钠钙钡;②钾钠铵硝盐全溶;③难溶(白)沉淀有两位,④氯化银硫酸钡;碳酸盐只溶钾钠铵;⑤如果某白色沉淀伴强酸同时出现在生成物中,那该沉淀一定是氯化银或硫酸钡的一种。常见沉淀:AgCl↓BaSO4↓Cu(OH)2↓Fe(OH)3↓Mg(OH)2↓BaCO3↓CaCO3↓白白蓝红褐白白白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1.酸与碱的反应反应条件:盐酸、硝酸、硫酸这三种强酸可以跟任何碱(无论可溶还是不溶)发生中和2.碱与盐的反应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碱和盐都必须可溶,反应在溶液里进行,生成物中有难溶性的碱或盐,或有气体产生。3.盐与盐的反应与碱跟盐的反应条件相似,即参加反应的两种盐都必须可溶,反应在溶液里进行,生成的两种盐至少有一种不溶。★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因为(D)A.酸能使指示剂变色B.酸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酸溶液能导电D.酸溶液中含有H+★能将Ba(OH)2、NaCl、K2CO3三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的是(C)A、硝酸B、硫酸C、硝酸银D、石蕊试液★氯化钙溶液中含有少量盐酸杂质,在没有指示剂又不能增加其他杂质的情况下除去杂质,最好选用(D)A.石灰石B.烧碱C.碳酸钠D.熟石灰★将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变化的结果是容器内CA.两瓶酸溶液质量都减小B.两瓶酸溶液质量都增大C.两瓶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D.两瓶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用100克9.8%的硫酸溶液恰好中和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改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C)A、紫色B、蓝色C、红色D、无色★下列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A.用稀盐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铁锈B.盐酸使指示剂变色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逐渐变为黑D.浓盐酸在空气里敞口放置瓶口有白雾★选择合适的物质除去括号内的杂质,写出化学方程式(1)FeCl2(CuCl2)(2)KCl(CuCl2)(3)NaNO3〔Fe2(SO4)3〕★A、B等物质在溶液中存在如下三个转换关系:(1)A+FeCl3→B↓(红褐色)+C(2)C+D→E↓(白色)+F(3)F+AgNO3→G↓(白色)+HNO3完成C跟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写出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在混有少量氧化铜的铁粉中加入盐酸,反应停止后过滤,取少量滤渣,加入盐酸,仍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肯定含有的物质是,滤液中肯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为无色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取少量A做如下实验:根据实验推断下列物质的名称..:A是,B是,C是写出①②③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②③④★现有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遗失标签的溶液,为了鉴别这些溶液,将它们编号为A、B、C,并按下图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步骤①步骤②A溶液④K2SO4①稀HNO3稀HNO3②CuSO4溶液③蓝色沉淀b溶液C白色沉淀a滤液B白色沉淀a白色沉淀不溶溶解A滤液A、B、CA、CB加试剂①A、CAC加试剂②红色溶液无色溶液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1)写出试剂的名称①是、②是。(2)写出三种溶液的化学式:A、B、C。(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本实验如果将步骤①与步骤②颠倒,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Cu→①CuO→②CuCl2→③Cu(OH)2→④CuO→⑤Cu(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