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青海省平安县人民政府安徽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1目录前言.....................................................3第一章项目区概况立项背景................................4一、项目区概况..........................................4二、立项背景...........................................13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14一、项目建设必要性.....................................14二、项目建设可行性.....................................16第三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20一、指导思想...........................................20二、规划原则..........................................21三、规划依据...........................................23第四章园区功能、建设规模与规划范围......................24一、园区功能...........................................24二、建设规模...........................................25三、规划范围...........................................25第五章园区特色、主要目标................................25一、园区特色...........................................25二、主要目标...........................................27第六章核心园区项目设置与规划内容........................29一、高原富硒农业产业园核心区...........................29二、富硒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种植区.........................32三、富硒农产品生产辐射区...............................33四、富硒畜禽养殖区.....................................34第七章建设期限与年度建设内容............................35一、建设期限...........................................35二、年度建设内容.......................................35第八章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36一、投资估算...........................................36二、资金来源...........................................37第九章园区综合经济效益分析..............................38一、经济效益评价.......................................38二、社会效益分析.......................................38三、生态效益分析.......................................402四、环境影响评价.......................................41第十章经营思路、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41一、经营思路...........................................41二、管理架构...........................................42三、运行机制与模式.....................................44第十一章保障措施........................................46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46二、加强组织领导,举全县之力推进富硒农业产业规划实施....46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集中.................47四、建立完善的金融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47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完善技术支撑和培训体系.......48六、提高认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49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园区发展的支撑力.......50八、加快组织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51九、健全生态环境保障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52十、强化建章立制,确保富硒开发企业合法权益.............533前言硒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通过富硒农产品适量补硒,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据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导致慢性病和癌症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2月25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召开“青海东部富硒土壤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青海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调查工作获得重大地质成果,首次在平安——乐都一带发现84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资源,其中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500多平方公里(75万亩),小峡、洪水泉富硒地区的硒含量一般在0.23-1.5mg/kg,平均0.44mg/kg,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接近于已开发利用的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含量水平,达到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平安县富硒区不仅富硒面积大、地层较厚,还具有硒含量深度适中、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是青藏高原一个较好的富硒区域。为高起点定位、高效能运作、高规格推进富硒产业的发展,以富硒种植、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沿湟百里农业长廊高原生态富硒产业带,推进富硒产业开发,建设青海高原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青海高原富硒农业科技产业园由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三部4分组成。核心区位于平安县小峡镇,占地3000亩,种植示范区以洪水泉乡、三合镇、平安镇为中心,面积10万亩。辐射区包括全县各乡镇和周边乐都、互助县,面积100万亩。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筹发展”的设计思路,深度挖掘硒资源优势、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总体形成集科技创新性,技术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格局。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关联互动发展,使得园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国内知名特色农业园区。第一章项目区概况立项背景一、项目区概况(一)地理位置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海东行署管辖,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地处湟水中游,北隔湟水与互助相望,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西与西宁、湟中接壤,东与乐都县相连。地理座标为东径101°49′-102°10′,北纬36°15′-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为23公里,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海拔2066--4167米。(二)地形地貌平安县大部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高山分布在本县南部自西向东横亘的有阿伊山、泥旦山、顶帽山、青沙山、八宝山。海拔在3100米以上,5最高的阿伊山脉顶峰为4167米,起伏连绵的地势,使境内气候复杂多样,构成了农业生产在空间上比较明显的地区差异,最终形成了被当地群众习惯称谓的川水、浅山、脑山三大地貌类型区。川水地区:海拔在2066米至240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湟水南岸的平安镇、小峡乡,境内湟水穿境而过。其次是三合、白沈沟、巴藏沟等沟岔低位地区,由于长年雨水冲刷,河床不断下切,成为明显的河漫滩。由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和三级阶地组成。总面积为0.73万公顷,占全县9.49%,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灌溉便利,多为耕地、生产水平较高,是本县粮食高产区。浅山地区:位于海拔2400米至2800米之间的广大黄土陵丘区,主要包括洪水泉乡的全部和三合乡的上半部和石灰窑、寺台、古城、沙沟、巴藏沟的下半部。属我县中高位浅山,面积为5.18万公顷,占全县67.34%。由于强烈地壳运动,加之大小山沟长期水流切割,形成沟谷纵横,支离破碎的地形。该地带大部分地表上复盖有第四纪黄土,在沟谷两侧已侵蚀露出第三级红土,呈现出黄土高原中期侵蚀地貌。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2000至5000吨/平方公里/年。是全县面积最大的旱作农业区。脑山地区:位于本县南部山区,主要包括石灰窑、寺台、古城、沙沟、巴藏沟的上半部,总面积1.78万公顷,占全县的23.17%。海拔在2800-310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15°-45°之间。局部高差450--700米。土层较薄,约0.15米-0.50米。水土流失较轻,土壤侵蚀模数为400-800吨/平方公里/年。自然植被较好,有小块山地草原和灌丛草甸。这些地带气候冷凉湿润,地域宽广,适合农、林、牧综合发展。但因热量不足和生长期较短,发展粮食生6产受到制约。(三)土地资源1、土壤全县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呈垂直性与水平性分布特征。全县共有7个土类,17个亚类,27个土属和57个土种。大体分布是:高山地带-高山草甸土类;中山地带(脑山)-山地草甸土、灰褐土、黑钙土类;低山丘陵地带(浅山)-栗钙土;河谷地带(川水)-灌淤型灰钙土。多数土壤类型物理性质较好,绝大多数类型土壤都可利用。黑钙土、栗钙土、灌淤性灰钙土等农业土壤适宜性强,适种性广,保肥供肥和适耕性质较强。全县耕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脑山为2-3%,浅山为1-2%,川水地为1-3%。全县土壤有机质2%以下的占45.5%;有机质较缺面积占45.5%;碱解氮较缺面积83.4%;速效磷较缺面积93.4%;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10%)。2、耕地全县土地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折合7.69万公顷(115.35万亩),其中农用耕地2.14万公顷(32.1万亩),占土地面积27.8%;有林地0.25万公顷(3.75万亩),占土地面积3.25%;水域面积0.15万公顷(2.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95%;其它面积5.15万公顷(77.25万亩),占土地面积的67%。(四)气候资源1、光能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由南向北递增在2462.4-2880.8小时之间,平均每天光照6.8-7.9小时,≥10℃期间的光照为299.6-1175.3小时,平均每天达7.0-8.2小时,基本上能满足小麦、青稞、油菜等作物的需要。全县年总太阳辐射变化在140.3-152.5千7卡/平方厘米的范围内,≥0℃期间的总辐射量为85.7-113.6千卡/平方厘米,农作物生长季期间总辐射量为79.8-110.4千卡/平方厘米,生长季期间的生理辐射也在74.5-79.5千卡/平方厘米间。2、热量分布,北部偏多,南部不足,温度的变化由北向南递减。本县年平均气温在0.3-6.4℃之间,高于西宁、低于乐都。最冷为一月,平均气温在-12.9--7.2℃之间,最热七月,平均气温在11.3-17.7℃间。平均气温年较差为24.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