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员培训制造三部主要内容1.质检的基本概念2.质检员的责任3.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1质检的基本概念质量检验工作是企业质量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多样化的顾客质量需求以及质量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对质量部门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质量检验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应不断的加强业务技能的训练,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质量检验员,为企业的产品质量把好关。为了提升质量检验员的适用能力,做好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检验员。1.质检的基本概念一.质检的定义对产品(含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指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合格情况的活动,称为质量检验,简称为检验。或者说,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1.质检的基本概念二.质检的过程1.质检的基本概念•①.明确标准:熟悉和掌握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并将其作为测量和实验、比较和判断的依据;•②.测量和实验:采用一定的检测器具或设备,按规定的方式,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得出一具体的数据或结果;•③.比较:把检测的结果与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比较;1.质检的基本概念•④.判定:根据比较的结果,判定产品是否合格;•⑤.处理:将合格的接受(通过),不合格的重新处理(拒收或返修等)•⑥.记录反馈:把测量或实验的数据做好记录、整理、统计、计算和分析,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向领导和部门反馈质量信息,作今后改进质量,提高质量制定措施的依据。1.质检的基本概念三.质检的目的①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②确定产品缺陷(不合格情况)的严重程度;③监督工序质量;④获取质量信息;⑤仲裁质量纠纷;1.质检的基本概念四、检验的重要作用①把关——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平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确定“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工序,不合格的成平不出厂”②预防——通过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运用,监督工序状态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预防不合格品的生成,使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应该看到,把关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预防。③反馈——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整理,掌握产品质量情况和变化规律,为改进设计、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必要的信息和依据。2.质检部门的任务与要求一、检验部门的任务①指定质量检验计划。根据产品的各种质量要求,事先确定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手段,然后按生产的工艺过程确定质量检验的范围和设置专职人员的检验岗位,合理组织检验工作。②严格把关。按照各项技术指标对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查、验收;按照工艺规程和操作要求对工序进行检查,做好各种原始记录。③充分利用质量检验所得的数据、资料,结合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处理,针对在生产过程发生的质量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④加强不良品的管理,严格执行质量考核制度,统计质量完成情况。⑤参与新产品的测试和鉴定工作。⑥合理选择检验的方式,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⑦加强质检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质量检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工作质量,正确贯彻检验标准,严格遵守检验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检、漏检,提高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二、检验员的要求由于质量检验人员担负着质量把关预防和加强质量管理的任务,所以,要求检验人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责任心强,能实事求是,敢于坚持原则,熟悉生产,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检验专业知识,并且具备比较敏锐的判断力。同时,在工作中要不断改善服务态度,当好“三员”和坚持做到“三满意”。“三员”就是,产品质量检查员,“质量第一”的宣传员和生产技术辅导员;“三满意”就是,为生产服务的态度工人满意,检查过的产品下工序满意,出厂的产品质量用户满意。有了这样一直素质好的质量检验专业队伍,企业的产品质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证。质检员的责任1.鉴别烧结物料、大坯、半坯、成品的质量,确定其合格与否。2.判断加工过程的运转情况,把握工序变化情况和变化趋势。3.判断与确定产品的质量等级。4.判断与确定产品质量缺陷的严重程度。5.反馈质量信息,提供改善与改进建议。6.系统整理、分析质量检测数据,报告产品质量动态与趋势。检验工作的基本内容:1.明确质量要求2.测试3.比较4.判定5.处理质量检验的职能:1.鉴别的职能2.把关的职能3.报告的职能4.监督的职能检验的过程:了解被检验对象的用途及被检验特性,明确检验依据,熟悉计量器具,正确选择计量器具,制定检验计划,实施检验活动,参与实施对不合格品的控制,质量信息反馈。检验的方式:1.按程序划分:进货检验,工序检验,成品检验。2.按工作地划分:集中检验,就地检验,巡回检验。3.按人员划分:工人自检,互检,检验员专检。4.按数量划分:全数检验,抽样检验。5.按目的划分:接收检验,监督检验,试验检验。6.按方法划分:感官检验,理化检验。7.按质量特性值划分:计量值检验,计数值检验。8.按工件性质划分:首件检验,过程检验,末件检验我部门目前采用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专用检验设备检验(例如:磁通计、大块无损测量仪、磁通计等)2、专用检验工具检验(例如:游标卡尺、千分尺、测温仪)3、抽样检验4、预防统计检验(控制图)5、考察检查6、产品质量审核检验的手段与依据质量检验人员在检验产品的过程中依据是:国家标准、产品图纸、技术条件、工艺规程以及其它的技术规定。工序质量的控制(过程检验)目的:是保证受控的工序能稳定的生产合格产品,使工序质量的波动处于允许的范围之内重要性:预防批量不合格品的发生,防止不合格品转序加工或出厂,一旦发现超出允许范围,应立即对此时间与上一个合格时间段内产品100%检查,及时剔出不合格产品,并对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排除故障,使工序处于状态。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1、首件、巡检、末件2、自检、专检、互检检验员的职责、应知应会和基本功一、产品质量检验员的职责范围1、职权(1)根据产品图纸、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工艺规程对产品进行检查验收,分别办理验收、返工、报废等手续,填写原始凭证。(2)对不符合纸、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工艺规程的产品,有权进行隔离,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报请质量部门领导决定。(3)监督生产过程中工艺遵守情况,发现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有权向生产者提出要求改进意见并及时报告。(4)参加生产班组质量分析会,反映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对生产班组改进质量提出建议意见2、责任(1)对所检查验收的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图纸、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及工艺规程负责。(2)对所负责检查的产品应及时进行验收,填写有关原始凭证,做好台帐的记录(3)及时做好废品隔离,防止继续加工或装配(4)正确使用检验量、夹具,妥善维护保管,对所使用的技术文件、专用印章、原始凭证注意保管,不得随意遗失或外借(5)遵守各项质量检验管理制度,认真执行质量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协助生产工人搞好自检,积极参加质量宣传活动。二、产品质量检验员一般应知应会1、应知(1)所检查产品的名称和图号。(2)检验的技术条件和检查工艺。(3)检验产品时所必需的量、夹具、仪器的使用方法。(4)所检验产品的制造工艺。(5)这些废品所特有的废品的主要类别。(6)工作时所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2、应会(1)用观察来判断产品的外表缺陷。(2)正确使用工艺中所规定的量具和检验设备。(3)在图纸中或其它技术文件中寻找出检验时所需的尺寸和技术数据。(4)正确区别所检查的产品为“合格品”、“返工品”和“废品”(5)正确填写各种原始凭证。(6)各专业检查的特殊技术技能。•质量管理术语:1、产品:过程的结果2、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要求:包括明示的、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要求或期望4、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5、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6、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7、质量目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8、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9、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有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10、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11、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12、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13、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14、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15、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16、缺陷:未满足或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17、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它潜在的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18、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不合格或其它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19、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所采取的活动。20、返修: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所采取的活动。21、报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采取的措施。22、合格品:满足全部规定要求的产品。23、质量手册: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24、误差: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25、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尺寸。26、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第一章测量的基本概念第一节专业术语1.测量:为确定量值进行的一组操作。2.测得值:从测量器具直接得出或经过必要计算得出的量值。3.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约定真值的一致程度。4.测量的重复性:在符合下列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测量,其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相同测量方法;同一观测者;同一测量仪器;同一位置;相同的使用条件;在短时间间隔内重复。5.测量的再现性:改变下列一个或多个条件,分别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测量,其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测量方法;观测者;测量仪器;位置;使用条件;时间。6.测量的不确定度:表征被测量真值所处在的量值范围的评定。7.测量的绝对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约定真值之差。8.相对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真值之比。9.随机误差:在对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10.系统误差:在对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11.人员误差:由测量人员主观因素和操作技术所引起的误差。12.环境误差:可随环境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13.方法误差:测量方法不完善所致误差。14.调整误差:未能将测量器具或被测对象调整到正确位置或状态所致误差。15.读数误差:由于观测者对测量器具不准确读数所致误差。16.视差:观测者偏离正确观测方向进行读数或瞄准时所致误差。17.估读误差:在分度值范围内估读时所致误差。18.粗大误差: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19.测量力:测量器具对被测件的被测表面(位置)施加的测量压力。20.测量器具:是可单独地或与其他装置一起,用以确定几何量值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