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元大都规划修建与其它城市的区位金中都1.仿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基础上扩建2.宫城位置大约居中3.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4.城内增建礼制建筑辽南京•辽南京又称燕京•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一条是南北向干道。•里坊区分布在子城周围,九坊,坊内一些寺观留存到现在,(法源寺,天宁寺塔)●元大都,元朝国都。●元世祖忽必烈在金朝都城--金中都附近建立。●刘秉忠规划建设●1260年--1271年历经11年●明朝在其南半部增筑,并形成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兴建元大都地理位置•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三面环山,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通向华北大平原。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元大都城市形制为三套城:外城、皇城及宫城•外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有十一个城门,北面两个,南、东、西三面各三门。•皇城,城墙约20里,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中部有海子(中海、南海、北海)。东部为宫城,北部为御花园。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宫城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北门(后载门)在今景山少年宫前。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元大都有一条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越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最后到达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附近有塔楼)这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中轴线:崇天门-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宫-厚载门-中心阁元大都的道路系统及衙署•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衙署布置不集中,大都总管府在中心阁附近,各部院分散在皇城各处,蒙古行政组织还不健全元大都市场分布顺承门的羊角市: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等鹅鸭市、米市、面市、绸缎市、皮帽市、靴子市、沙棘市、珠子市等。枢密院枢密院角市相当于今东四南灯市口大街,为大都城东部的商业中心大都城内各种专门的集市有三十多处,主要市场分布在三处,一处是城市中心的钟、鼓楼及积水潭北岸的斜街一带,一处是城市西南部顺承门内的羊角市,另一处是城市东南部的枢密院角市。元大都引、排水工程饮水工程:●西北郊外引小溪聚大流●两条供水河道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排水工程:●南北主干大街两旁有石条砌筑的明渠,宽约1米。●排水渠通向城外经过城墙●筑有石砌的排水涵洞是筑墙前构好的。•元大都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完善的上、下水道。•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可以看出工作的周密。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建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元大都的规划特点(补充)•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皇城外,南面和东南为官署区,北面积水潭一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北垣例外),均符合《周礼周礼·考工周礼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马可·波罗游记》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元大都城有中心台,是城市东西南北的中心,这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尚属首创。•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开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元廷将大都街道分为50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