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案例二的分析基本分析课题:《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信息技术课课时:2-3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由那些硬件组成,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学习活动1.任务驱动2.小组协作3.讨论交流教师角色教师角色——引导者、协助者。老师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源,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监控学习的进程,使课程有序地进行。学习过程布置作业引入新课创设学习情境布置任务教师总结交叉学习小组汇报完成任务学习结果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的多种途径,自主学习这部分知识。小组协作学习,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能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的评述本教案的特点本教案的优点本教案的缺点本教案的特点(一)、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1).自制的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课件。(2).计算机硬件实物——包括打印机、扫描仪、硬盘、光驱、主板U盘以及每组一台可供拆装计算机和部分板卡。(3).Internet网及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4).课本。(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自学之前,老师布置自学思考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教案的特点(三)、小组协作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研究一大部件,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然后每组派代表结合硬件实物对本组研究的硬件进行介绍,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本教案的优点(一)结合实际,采用小组协作。由于这部分知识中要认识的硬件较多、较杂,如果每个硬件都从头到尾认一遍,时间不够,而且讲解枯燥,学生容易厌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组由学生推选出组长,由组长来组织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的成员,要结合着计算机硬件实物来解答本组相应的自学思考题目。本教案的优点(二)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师规定具体任务和要解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分工,分别研究硬件系统的一部分,例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本教案的优点(三)交叉学习——避免学习的片面性。小组根据任务进行协作学习的时候,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学生只对本组的学习内容掌握的比较扎实,而忽略了其他小组内容的学习。本课就针对此问题,运用决策——在小组汇报完成后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学习。本教案的缺点缺少激励机制小组分组由组长牵头,组织小组活动,这相当需要一种激励机制,如加分制,在激励组长的积极性的同时,得使组长的工作得到肯定,以防大家都逃避担当组长。(这一参照《《计算机的组成》》案例一)缺乏对硬件知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虽然我们现在反对应试教育,但是考试还是必要的,所以了解、掌握基本概念也是必要的,所以要适当地加强这方面。我的几点建议(1)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来一个游戏更加好。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组成,无非就是更加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并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知识、原理打下基础。为了更加精透熟悉计算机的组成,我建议组织同学进行“计算机组装比赛”,游戏中要用到的计算机即可是废置的计算机,也可是计算机模型。我的几点建议(2)增加激励机制分组协作学习,组长的任务比较重,应适当给予一定的激励,激发组长的组织调配动力。当各小组汇报任务的情况时,教师给予小组评价,以及小组的自评,小组之间的评价相结合。教师在课后小结的时候表扬完成的比较好的小组,对于完成的比较不完善的小组给予鼓励。总评:案例二是比较成功的一个信息技术课的案例,比较接近学生的心理。把对于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内容,采取了比较有趣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案例一与案例二的运用的教学方法相似,但是正对高一学生这一群体来说,我觉得案例二会相对更加适合,学习效果会更加优。参考文献《计算机的组成》——教学案例的比较(1)《计算机的组成》——教学案例的比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