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8卷第2期2014年2月Vol.28No.2Feb.,2014中国土地科学ChinaLandSciences收稿日期:2013-04-27修稿日期:2013-07-0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caucf@163.com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yunwenju@vip.sina.com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水平总体偏低。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Studyon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inChinaCHENGFeng1,2,WANGHong-bo1,2,YUNWen-ju1,2(1.LandConsolidationandRehabilitationCenterofthe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100035,China;2.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LandQuality,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Beijing100035,China)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istosystematicallydescribethebackground,mainprocesses,technicalmethods,assessmentresults,andapplicationsofthe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nqualitygradeofcultivatedlandinChina.Methodsemployedareinductiveanalysis,comparativeanalysisandstatisticalanalysis.Thepapersummarizesthatthecultivatedlandcanbecategorizedinto15qualitygradesinChina.Theaveragequalitygradeis9.8,whichshowsthequalitygenerallyislow.Itisconcludedthattheresearchprovidesafirst-timeworkonthe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anditsdistributioninChina.Italsoprovidesnecessarysupportsforachievingamanagementmodeofquantityandquality-orientedsimultaneously.Keywords:landassessment;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landinvestigation1 背景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德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2月第2期76国1934年颁布土地评价法,以中部易北河畔的土地为标准宗地,对标准剖面进行比较描述,采用打分累加评定的方法,进行全国土地评定;英国于1931年始用7年时间完成土地利用潜力分级,全国分7级;美国于1961年采用划分土地利用可能性(即潜力)等级的方法,在全国实行8级分类[1];加拿大土地生产能力等级划分为7级。中国早在夏商时代,由于赋税需要,就开始对耕地进行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20世纪50年代为征收农业税,全国开展查田定产;20世纪70年代,引进世界粮农组织(FAO)编著的《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方法[2];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编绘《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对全国土地进行生产力评级[3];与此同时,土壤、农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也从各自的领域开展土地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研究[4-8]。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管理局、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两次土地承载力研究[9-11],把农作物生产潜力计算和土壤质地相结合推算粮食产量。以往这些工作大多是研究性的,而且其成果是区域可比的,没能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体系。中国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分两大系统:一是农业部门开展的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1981年,农牧渔业部、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提出了对土壤的生产能力进行分级,并制订了8级土地分级标准;1995年,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所以县级为单位对耕地进行了分区评价,并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12];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行业标准《全国耕作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把全国划分为7个耕地类型区、10个耕地地力等级[13]。二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以资源管理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工作。1984年,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在部署全国土地资源详查的同时,在全国组织了13个县开展土地资源评价试点,拟定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14];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1989年理论框架和技术思路基本形成[15],并拟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在全国组织7个试点县开展分等定级。但总体上由于技术方法、工作经费、技术队伍等问题,耕地分等定级工作一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6]。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抓住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机遇,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纳入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从统一技术方法、分省组织实施,到全国汇总工作的完成,历时10年。1998年,在试点基础上,对《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2003年正式颁布了《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17];2001—2006年,分年度分批部署开展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2008年底省级工作全面完成,建立了全国统一可比的1∶50万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全国成果报告、图件、数据库、数据表册、影像资料和标准样地实物等一系列成果。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大批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为继续深化和完善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18-26]。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是继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数量和权属后,国家统一组织的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的第一次全面调查与评定,形成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填补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研究的空白。这项工作是国土资源领域完成的一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对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转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 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各省(区、市)组织,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国家负责编制技术规程,统一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基础参数,汇总形成全国统一可比的耕地质量等别体系;各省(区、77程锋等: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市)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确定省级分等指标体系和相关参数,组织实施分等工作;各县(市、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外业补充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计算等。2.1 技术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在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总结国内外土地评价成果和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立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可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分等体系;综合运用了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包括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理论产量、产量比、标准粮产量、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多层次的分等成果能满足成果应用的多目标需求[27]。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在测算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覆盖全国的、连续的“土地质量背景值曲面”的基础上,分区域选取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通过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进行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和投入产出水平的逐级订正,按照乘积法计算全国可比的分等指数,以此划分耕地质量等别(图1)。(1)按光、温条件计算各有关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运用宏观的气候指标计算出全国渐变的、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此形成全国可比的、宏观的土地本底差异,即土地光温生产潜力的“差异曲面”。(2)按地块的条件评定各有关作物的理论产量。在基本气候一致的区域或相同地形地貌区内,按照各地块的水分、土壤、地貌等指标的优劣,用因数指数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或标准样地指数计算土地自然质量分[28],各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经土地自然质量分修订为各作物的理论产量,突显因不同土壤条件造成的土地差异,以反映气候和土壤条件叠加后的土地评价结果。(3)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总理论产量,评定土地自然等。按标准耕作制度[29],确定当地的各指定作物,并以大宗粮食作物(即基准作物)为基准,通过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比较,形成各作物与基准作物的产量比。将各指定作物的理论产量按照产量比统一换算为标准粮产量,加总后得到各地块的理论标准粮总量,其差异即可划分土地的自然等。(4)根据土地利用水平进行修正,评定土地利用等。分区域(或单元)进行土地利用的水平测定,以不同区域间土地社会平均利用水平上的相对差异构建土地利用系数[30]。按土地利用系数将土地的理论标准粮总产量修订为土地的实际标准粮总产量,体现相同土地潜力但因利用水平不同造成的土地质量差异,据此划分土地的利用等。(5)根据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进行修正,评定土地经济等。分村、组(或区域单元)进行土地投入产出水平测ٵ⍕喋⅀Յ喌⩋ϓ⒈߇喋α喌҈➕⮰⤲䃦ϓ䛻喋r喌㜖♢䉔䛻喋CL喌҈➕ϓ䛻℀喋β喌᎟౳ݕ⩔Ⅰ᎟喋KL喌᎟౳㏻≺Ⅰ᎟喋Kc喌㜖♢ふR喋⤲䃦ᴳ۲㇚ᕧ䛻喌ݕ⩔ふY喋჊䭱ᴳ۲㇚ᕧ䛻喌㏻≺ふG喋ᴳ۲㇚ᕧ䛻喌图1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技术路线Fig.1Technicalrouteofinvestigationandassessmentofcultivatedlandqualitygrade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2月第2期78定,以不同区域间土地社会平均投入产出水平方面的相对差异构建土地经济系数[31]。用土地经济系数修订土地的质量等级,以体现相同土地质量但因经济效益的不同造成的土地综合差异,以此划分土地的经济等。2.2 工作过程为实现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统一可比,此次调查与评定工作采用自上而下逐级控制与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各地开展工作的同时,国家层面首先制定全国耕地等别控制大纲,由国家技术组专家和地方专家依据各地多年的生产力水平及资源利用状况等,综合确定各省(区、市)耕地等别范围,作为各省(区、市)等级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