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人文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李淑贤中国周边共有14国家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1.中国与俄罗斯关系2.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中国与大国关系展望1.中俄关系:大国关系的典范①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其特点;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2007年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最友好国家”之首,这是中俄两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精心培育的结果,也是俄外交的重要成就之一。05年5月9日,胡锦涛在莫斯科会见普京[双方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②中俄共同促进多极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③中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中俄联合举行军事演习.中俄和平使命2005军事演习中俄关系60年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结盟时期第二阶段是对抗时期第三阶段是关系正常化时期第四阶段是发展时期对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的估计中俄间还存在一些问题普京卸任不影响中俄稳定普京告别总统职位,俄罗斯对华关系会不会受到影响?梅德韦杰夫如顺利接替普京,这对一向重视中俄关系的中国来说是不是一个好消息?梅德韦杰夫在当选总统前就负责对华事务,是俄政坛真正熟悉中俄关系的政治家之一。相比较而言,中国领导人对他比较熟悉,他接任总统后,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不需要过渡期,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一方面,梅德韦杰夫是个比较谨慎的人。同时,梅德韦杰夫作为学者、法学专家来处理对华关系,可能更为理性和实际。2008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梅德韦杰夫任内的中俄关系从目前看,在梅德韦杰夫任总统的未来四年,中俄双方需要倾心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继续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定期会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做到在任何涉及两国的重大问题上都能相互予以宝贵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切实解决双边经贸合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自2007年出现的中国贸易顺差扩大过快、俄罗斯对华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减少、能源出口价格超过中方预期、双方相互投资增长缓慢等;三是扩大人文交流,开展包括2009年和2010年分别在两国举办的“俄语年”和“汉语年”等活动,加强边境地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协调,使两国在“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四是继续加强在国际领域的合作,保持目前双方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中的密切磋商和配合,共同促进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完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梅德韦杰夫任内的中俄关系现在中俄关系面临在高水平上如何继续推进的问题,毕竟双方既有共同利益需要合作,又有各自的国家利益需要协调,况且在发展双边关系中,正在面临并且还将继续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些都是两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必须携手才能解决的。中俄两国2008年先后在边界和能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新进展。梅德韦杰夫出任俄罗斯总统后,将中国作为独联体之外的首选出访国家。中俄两国领导人继续保持一年中多次会晤的传统。两国政治互信持续增强,彻底解决边界问题为双边关系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基础更加牢固;双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继续相互坚定支持,战略对话和协作不断深化;两国务实合作成果显著。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11月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时,表示当前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不断取得新发展。他说: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全面落实双方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共识,推进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和配合。2009中俄建交60周年:中俄关系发展充满机遇的一年200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俄中建交60周年。这是两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俄方在与中国伙伴共同庆祝的同时,将推动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新的更大成果。2.转变中的中日关系.①中日的战略困境与矛盾.历史问题;资源问题;战略矛盾②处于战略转型的中日关系.城头变幻大王旗小泉2006年9月20日下台9月26日经选举,提名,天皇认证安倍当上首相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将中国作为第一个外访的国家,8号到,9号下午去韩国,当日返回妥协:障碍与困难,是否参拜不说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达成一致打破坚冰?安倍日程与中国建立互信关系,建立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他看到: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不错,发展没有出现中断的前景安倍的考虑:摆平中日、中韩关系,巩固国内地位07年7月参院选举,自民党内攻击日的亚洲外交战略互惠性关系在历史问题上,对历史表示深刻反省(过去只说道歉)在和平发展道路上,要求中国呼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方改为“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写入共同声明中方提出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也写入日方:以战略互惠规划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展望.中日关系的前景尚不明朗,从长期看中日和平友好是历史必然.中日应超越狭隘民族情绪2007年12月25日,即将访华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东京首相官邸接受新华社等3家中国驻日媒体的专访。福田表示,希望进一步推动日中两国关系的发展,使明年成为日中关系取得飞跃发展的一年,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还表示,根本不会去参拜靖国神社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访日,实现了“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日高层互访恢复正常。此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又分别在国际会议上与安倍首相及接任的福田首相进行了多次会晤,围绕双边与多边问题的对话得到进一步深化,推动两国初步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框架与内涵。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合作与竞争并存对话与矛盾同在友好中互有防范合作中互有戒备中日间竟争色彩加浓矛盾趋于复杂化“暖春之旅”对中日关系具里程碑意义2008年5月6日,胡锦涛乘专机抵达,开始对日本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胡锦涛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揭开了“暖春之旅”的序幕,并由此加快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中日关系已在新历史起点2008年11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胡锦涛称中日关系已在新历史起点。中日关系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中方愿意同日方一道努力,共同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健康稳定发展。2008年12月13日下午2点许,温家宝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九州国立博物馆举行会见。温家宝指出,中日都是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体,互为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两国要通过中日高层经济对话等机制,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采取切实措施,保持双边贸易和投资稳定增长。共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麻生太郎指出,日方对日中关系的良好发展感到满意。日方坚持日中友好的大方向,愿同中方保持经常性高层交往,深化政治互信,妥善解决分歧,加强在经贸等领域的对话合作,充分发挥日中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的作用,促进两国青少年交流,不断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友好关系。麻生表示,日中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方愿与中方加强协调合作。据有关网上调查60%的中国网民,对麻生太郎当选日本首相后的中日关系表示担忧。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麻生太郎是日本著名的鹰派人物,他以前多次发表激进的日本右派言论。他曾多次美化二战日本的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麻生太郎以口无遮拦、个性张扬著称,也曾在二战历史问题上触怒中、韩等亚洲领国。虽然麻生太郎经常大放厥词,但还是现实、实用、理性的。他说:“中日友好不过是手段,盟国只有美国,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日中两国的共同利益。”他这句话的确是中日关系的现状,是正确的。中日钓鱼岛争端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的历代政府都对此岛拥有主权。二战结束后,美国长期占领该岛。1972年,美国向日本归还冲绳时,竟将钓鱼岛一并交给日本。此后,日本一些极端分子强行登岛,对钓鱼岛进行实际上的控制。1978年,邓小平副总理访日时曾提出搁置争议、在更加广泛领域发展两国合作关系的指导思想。但近年来,日本海上保安厅一直对钓鱼岛一带海域进行着实际警戒。进入90年代以来,随著世界局势和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日本再次将手伸向钓鱼岛。1990年10月,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经政府允许,在钓鱼岛列岛的一个岛屿上修建了灯塔。日方还出动12艘船只和两架直升机阻扰台湾渔船接近钓鱼岛列岛。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列岛的北小岛设置了一座灯塔,企图使灯塔列于海图以便让国际社会承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2008年12月8日,中国公务执法船首次进入钓鱼岛12海里区域,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实施了维权执法巡航行动。中日钓鱼岛争端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在钓鱼岛东南约6公里海域发现两艘中国海监船。9时40分左右,中国两艘海监船在钓鱼岛东北17公里海域停泊约一个小时,随后开始环绕钓鱼岛顺时针方向环行,最近处距钓鱼岛约1海里。日方曾试图干扰中方航线对中国海监编队的巡航行动,日本巡视船通过无线电反复用汉语发出离开“日本领海”的“指令”,并进行跟踪拍照。但中国船只一直置之不理,一直到当地时间下午5时20分和30分,“海监46”号和“海监51”号离开钓鱼岛海域。中日钓鱼岛争端2009年2月26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众议院做访美报告。在会议上,麻生太郎称,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将同美国协商,将钓鱼岛问题纳入日美安保条约框架内,若钓鱼岛受到第三国“侵犯”,日本将启动日美安保条约。2009年3月5日,日本官房长官河村建夫表示,有关钓鱼岛的问题,已经得到美国政府的官方确认。美方的官方见解是“一旦钓鱼岛遭到攻击,将成为《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在日本的施政权下如果受到武力攻击,日美两国将采取行动应对共同的危险”,明确表示日本“有事”时美国将负有防卫责任。3.中印关系:龙象共舞?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早在立国之初就发表了让所有后来的印度人奉为经典的名言,“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对我毫无吸引力。”印度的大国梦核武器增添“砝码”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契而不舍谋求南亚霸主①中印的历史矛盾1954年:两国总理(周恩来和尼赫鲁)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9年:印支持和收容西藏叛乱分子并在中印边境制造流血事件。62年之战1962年10月:边界战争,中印关系降至冰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中国军队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在东段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中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当时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大扬了国威军威。核试冲击波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使中印关系严重受挫。中印边界纠纷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脑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界争端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东段实控线大致和“麦克马洪线”差不多,印在这段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向该地区迁入了700多万人。中段的问题少,双方已交换了实控区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