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重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1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向有决定性的作用2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区域经济效果3地区产业结构类型受自然资源的直接影响4自然资源的显著差异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的形成和参与分工能力的提高5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6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区域经济增长特性1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2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基本理论1贫困的恶性循环2工业化是摆脱落后的关键3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性4数量有限的个人投资无法打破该循环5依据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确定投资比例6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依据——投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依据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a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b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c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d从上述分析看出: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存在,使人类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上的均衡化。所以说,自然禀赋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是必要条件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流动性)a指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聚集b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c规模经济——指一个企业在一定限度内扩大规模所收到的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规模经济是由内在经济带来的,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d聚集经济——指若干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生产,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聚集经济由外在经济带来e企业节约联系成本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a运输成本—运输费用,一般随距离增加而增加b储藏成本—因为运输不可能在瞬间完成而产生c空间成本—在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分离时,除运输、储藏、交易以外的额外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123三个方面被胡佛称之为区域经济学的“三基石”现代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理论模型推导到具有可应用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农业、工业、市场外,还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现代区位论的研究,不仅考虑节约成本,利润最大化,也考虑人们的居住、购物、出行、游乐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5区位论的研究,由以德国学者为主转向以美国学者为主新制度学派的内容1通过政府的干预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2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第二个部分3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的第三个部分各国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有1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利用水平2有效的在区域内各种用途中分配资源3实现区内最佳增长4在区域之内有效的再分配生产要素、市总收入、总增长最大化5区域间增长率的均等化6区域间收入的均等化7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缩小区域差异8减少区内拥挤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形成最佳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依据经济模型分类1内在因素a供给层面:劳动、资本、技术、资源等内外部供给b需求层面: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c消费与投资是影响需求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2外部要素a区域间要素的迁移条件b区域间贸易条件:区域之间的贸易障碍(距离、运输成本、制度等)、区域间的需求等库兹涅茨的观点1知识存量的增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经过中间环节(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影响经济增长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3结构的变化:不发达国家传统结构束缚着被聚集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60%的劳动力,而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自然资源特点1稀缺性:表现为数量有限、负荷能力有限、结构性不足2区域性:受特定区域自然规律的约束3整体性: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4再生性:资源更新和再生的能力5用途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价值现代的观点1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2人类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所耗费的劳动3价值表现和实现的条件:即劳动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单位产品中自然资源消耗量减少,依赖程度并未下降3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关系越来越重要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4资源缺乏型区域自然资源评价评价原则1自然的可能性与经济的合理性相结合2资源数量与质量相结合3资源的绝对量与相对量相结合4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组合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1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向有决定性的作用2影响劳动生产率和区域经济效果3地区产业结构类型受自然资源的直接影响4自然资源的显著差异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的形成和参与分工能力的提高5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6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人力资源指某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口人力资源的特点能动性资本性增殖性智力性再生性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1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以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代表表)储蓄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只将人对自身的投资归于消费,把劳动看作体力劳动的能力,而且是同质的投入品2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马歇尔、熊彼特、哈罗德—多马、索洛、丹尼森)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但是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力异质性等虽然已被看到,却都没有反映到模型中去3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舒尔茨、阿罗、卢卡斯、罗默尔)结论:人均收入的增长与社会投入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比重成正比,与人力资本在研究与开发的边际产出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4格罗斯曼和赫希曼模型结论: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人口、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1人口、劳动力数量的影响a区域经济增长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b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的产出水平c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d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最终取决于e社会经济剩余的大小2人口、劳动者的观念和行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a如果劳动者的动机是为获取一定的报酬b收入效应——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c替代效应——刺激劳动者增加劳动时间3劳动者择业观念和道德习惯也影响劳动力供给4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要前提5区域人力资源的优势,取决于数量与质量的对比以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目标1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a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发展b产权安排要与区域发展模式相适应c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2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a区域垄断及其竞争b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c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温州模式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温州模式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温州模式模式缺点: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温州模式也导致了假冒伪劣横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温州产品几乎等同于劣质假冒货的代名词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苏南模式主要特征: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缺陷:事实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同时产生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1通过改变制度安排的激励机制,改变制度安排的效率,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制度创新可以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风险和优化交易行为来提高区域的产出增长率3制度变迁改变贸易和专业化的范围,使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4制度变迁扩大了允许人们寻求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度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空间性概念、依存性概念、时效性概念)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5竞争优势与合作优势6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7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自然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指工业化后来者具有特殊的益处和优势1可以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装备2可以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3落后导致的强烈的“超赶”社会意识区域优势的确定1区域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一致2区域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才能确定3区域优势只有通过与其他区进行比较才能确定4多项弱优势可以形成组合优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1资源环境问题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可更新资源趋向于负荷的极限b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也未根本改变e人力资源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f制度环境还不完善2人文新环境a中国的对外开放b区域经济一体化c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特性1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2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1区域经济发展在强调经济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更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率提高2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变动过程3发展是一个长期变动过程4发展不仅代表人类的进步过程,还包括了人类采取的行动和行动结果1贫困的恶性循环2工业化是摆脱落后的关键3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性4数量有限的个人投资无法打破该循环5依据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确定投资比例6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依据——投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工业化方案1对消费品工业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2对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3大推进方案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理论的不足1资金来源:指浙江省东南部的2外部正效应下降3市场机制强化非均衡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1赫希曼的观点a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和地方b投资一旦出现在某区,形成较高水平的核心区,其他区域成为边缘区c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极化效应作用>涓滴效应作用d结论:所以核心区与边缘区差距扩大2约翰.弗里德曼的观点a发展起源于创新b核心区是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c6种效应强化核心区的地位: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锁效应、生产效应d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呈网络分布e核心区的作用增长极:指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增长极理论的三种效应1支配效应——支配产业(活动单元)对其他产业的支配作用和地位2连锁效应——支配产业发展(创新)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前后向关联关系)3乘数效应——连锁产生的更广泛地带动、推动作用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R.布德维尔(Boudeville)的贡献:增长极是主导产业、推动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聚集体以及该聚集体所在的地理空间增长极理论的三种类型1增长极是相互关联的主导产业的空间集聚2增长极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3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理论的两种作用1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2扩散效应——表现为经济要素从核心区向外围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的原因:a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b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c政府的调节增长极理论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1增长极理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2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3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4“都市圈”模式也是该理论的应用增长极发展模式也有其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